夏姓,读音[xià],现行常见姓氏。汉、鲜、蒙、回、彝、藏、水、壮、苗、土家、布依、傈僳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
历史来源:
一、出自姒姓。据《姓谱》所载,周王朝封夏后氏之后东楼公于杞(qǐ,今河南省杞县),其余有不得封邑者,以原国名“夏”为氏。
注:夏后氏,为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君主的氏称,夏朝王族以国为氏,为夏后氏,简称夏;东楼公,西周初杞国开国国君。姒姓,名不详,夏少康后裔。原居于曹(今山东定陶)东之娄(又作楼)地,故称东楼公。周武王灭商,求夏禹之后,得之,封于杞(今杞县)。
二、为夏侯氏所改。《姓氏词典》据《安化夏氏谱?叙》注云:“系夏侯氏所改。湖南安化夏氏,其先出于夏侯。又据《中国姓氏大全》亦载:“(夏)为夏侯氏所改。今甘肃庆阳夏氏即是。”
又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代,夏禹裔孙东楼公受封为杞侯(在今河南省杞县),至杞简公为楚国所灭。弟佗奔鲁国,鲁悼公以其为夏禹之后,给以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因以为氏焉。后离开鲁国至沛地,分沛之谯,遂为谯郡人。夏侯氏有的简化为单姓夏氏。
三、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的字“夏”为氏,称为夏征舒。是为陈国之夏氏。
注:陈宣公,周朝诸侯妫姓陈国国君;夏征舒,一般指夏徵舒。妫姓夏氏,名徵舒,陈国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人。
四、回族之夏姓,则源于“摄思廉夏”。元皇庆间(1312-1313年)开才龙(注:波斯开才龙城,亦译为喳啫例绵,今伊朗卡泽伦城)人不鲁罕丁到晋江清净寺主持寺务几达60年之久,享有124岁高龄,主持寺务时人们称他“摄思廉夏”,“摄思廉”即“伊斯兰”之别译;夏,汉意为长老、掌教之意。后不鲁罕丁即以夏为姓。其子夏敕继承教业,住持清净寺,寿110岁。他们的后裔以夏为姓,不间断地住持泉州清净寺。后裔有夏彦高、夏东升、夏日禹等。
地望分布:
《郡望百家姓》云:夏氏望出会稽郡。秦始皇置。在今江苏省东南部及浙江省西部一带。治所吴县,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春秋时卫国有夏戊;秦代有夏无且,秦始皇御医;汉代有夏宽,武帝时为阳城内史。《急就章》列为汉代常见姓氏之一;晋代有夏统,永兴人,孝子;南朝宋有夏赤松,会稽人,善弈棋;宋代有夏珪,钱塘人,画家;明代有夏寅,华宁人。
今北京,河北尚义,山东龙口、平邑,安徽泾县,江西金溪,广西田林,云南陇川等地均有分布。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9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