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姻”“婚”
以特定女子为参照,女婿家叫“姻”,娘家叫“婚”。合起来叫婚姻。就是说,女子出嫁之后,娘家称女婿家为姻家,婆家称娘家为婚家。
《尔雅—释亲》有:“壻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说文解字》说:“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从因,因亦声。”《说文解字》又说:“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
“因”是依靠的意思,“昏”是黄昏的意思。传统文化条件下,女人的依靠是男人,所以,男人的家就是自己的家,叫姻。男子黄昏到女子家把女子娶走,所以,婚代表女子娘家。按古人的观点,女人出嫁到男人家叫归。就是说,女人本来就该和男人在一起,娘家只是代养,所以出嫁叫归,即回来了。
现实生活中,娘家婆家,相互之间都称亲家,不作区分了。
2、婿
《尔雅—释亲》说:“女子子之夫为壻。”《说文解字》有:“壻,夫也。”自古以来,婿都有两个基本义项:一是妇人称丈夫为婿;而是女儿的丈夫称婿。
古文的婿从土,有方位的意思。婿是后起字,从女从胥胥亦声,会意形声字。胥是小吏的意思,就是低眉顺眼,忙忙碌碌的人。女婿在老丈人家,就是这个样子。
先秦典籍,如《诗经》《左传》《礼记》等里都有婿的用法。唐诗经典王昌龄的《闺怨》有:“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里的婿,就是妇人称丈夫。
3 “姐”“姊”“妹”
古文里的姐与现在的姐不是一个姐,差别很大。《说文解字》:“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从女且声”。意思是蜀地将母亲喊做姐,淮南地区将姐视为女性先祖,从女且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姐一直是“母”的意思。直到唐宋之后,姐才有现在“姐姐”的意思。姐作为特定称谓,宋元之后,随着话本小说等民间文学的兴起才逐步形成。
古文里表示“姐姐”意思的字是“姊”。《尔雅—释亲》有:“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说文解字》说:先生为兄,女曰女兄;后生曰弟,女曰女弟。女兄即姊,女弟即妹。即相对于自己来说,一母同胞的亲人,比自己大的是兄是姐,比自己小的是弟是妹。这个意思一直没变,现在也这么喊。
注意:口语中,一般说“姊妹几个?”是包括男孩子在一起算的;而说“姐妹几个?”只算女孩子,不包括男孩子。
4、“妻”
妻在甲骨文里就有,会意字,女为字根。妻作为配偶的意思很早就有。《礼记—曲礼》说:“天子之妃日后,诸侯日夫人,庶人日妻。”董仲舒《春秋繁露》说:“妻者,夫之合也。”《说文解字》解释说:“妻,夫与妇齐者也”。
所以,妻是与男性对等的女性配偶,是法定的,也是唯一的。自古以来,不管在法律上还是在礼制上,妻即正妻,侧室、偏房、侍妾、姨太太,包括小二小三小四小五等等,都不能算是妻。通常讲嫡庶有别、嫡尊庶卑,所谓嫡,即妻,妻以外都为庶。妻出为嫡出,其他出为庶出。
5、“姑”
“姑”在金文里出现,从女从古。《尔雅—释亲—妻党》中有:“妇称夫之父为舅,称夫之母为姑。”就是说,妇称公婆为舅姑。《尔雅—释亲—母党》中有:“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就是说女婿称岳父母为外舅姑。
《说文解字》说:“姑,夫母也,从女古声”。就是说“姑”是婆婆的意思。唐诗中有:“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规范婚礼的拜堂,就是拜舅姑,即公婆。闵浙粤等地现在还将婆婆喊做“姑婆”,是有传承来路的。
姑作为父之姊妹的意思,也一直都有。现时情况下,嫂子称夫姊妹为大姑子小姑子,古时候没有。
6、“姨”
《尔雅—释亲》说:“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同出的意思是都已出嫁,就是说,姊妹都出嫁了,相互之间称姨。《说文解字》有:“妻之同出为姨,妻姊妹也,从女夷声”。就是说,姨的意思是丈夫对妻子姊妹的称谓,就是现在的大姨子、小姨子的意思。
古文中,母之姊妹也称姨。东汉末刘熙仿《尔雅》作《释名》,里面就有:“母之姊妹曰姨。”《左传》里有:“继室以其侄,穆姜之姨子也”,这里的姨,也是母之姊妹的意思。
作为称谓,姨的意思一直没变。姨从夷,夷是会意字,字形是人张弓,本义是讨伐、平等的意思。所以夷的意思是一般样。姨以夷为形旁,是很贴切的,姊妹的丈夫,都是一般样。
7、“妣”
《说文解字》:“殁母也,从女比声”。母亲没了称作妣。父没了称作考。丧事置灵位,祠堂置牌位,墓碑置碑位,对过世的母亲称先妣,不称先母;对过世的父亲称先考,不称先父。
专用词汇,最好不要乱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8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