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余姚市低塘街道,有一个小乡村叫黄清堰村,一条小溪贯村而过,恬淡自然,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人口约3000人,全村绝大部分姓严,是浙江省3A景区村庄,也是浙江省善治示范村,该村有“高风千古”石坊、皇亲堰古桥、茅湖遗址、严氏宗祠等大量古迹。
村中一条小溪清澈秀丽,是村民洗衣洗菜所在,溪两边是整齐干净的两层小洋楼,沿着小溪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风千古”石坊与皇亲堰古桥,该石坊原建于明朝1604年,牌坊高达6米,四柱三间,正面镌有“高风千古”,背面写有“清节流芳”,牌坊紧临民居,西边是“同心驿站”,北边是皇亲堰古桥。
茅湖遗址在黄清堰村锭子山东麓,属河姆渡文化的后续遗址,主要采集了一些泥质灰陶、石器等残片,目前存放在余姚河姆渡博物馆。
严氏宗祠始建于西晋,清代重修,位于村中央,是为纪念东汉高士严光而立,该祠占地约2亩,三进院落,被曲折的村巷环绕,与人间烟火交融。祠院内设有子陵廉政文化工作室、宗祠大厅“一本堂”、严子陵生平事迹阵列室等。
严子陵拒王莽佐刘秀,助刘秀登基后归隐山林
严光(公元前39年–公元41年),字子陵,出生于今黄清堰村,是西汉著名辞赋家、军事家庄助(官至中大夫)的第6世孙,因避汉明帝名讳,而改“庄”姓为“严”。严子陵颇有雄才大略,在长安太学求学时,就与刘秀结为同窗忘年好友。后来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敬仰严子陵的才学品行,两次徵聘严子陵,子陵均谢绝,而在刘秀起兵推翻王莽期间,他匡扶刘秀,为之出谋划策,举荐良才,共理军政,为东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东汉政权建立后,严子陵功成身退,归隐著述,设馆授徒。汉光武帝刘秀求贤若渴,公元29年,终于找到严子陵,派马车接至京城洛阳,刘秀与严子陵二人彻夜长谈,共议治国良策,同榻而眠,晚上严子陵竟将脚放于皇帝的肚子上呼呼大睡,留下了“客星犯御座”的佳话。次日,刘秀欲聘他为谏议大夫,子陵谢绝,毅然归隐垂钓于富春江,躬耕于富春山。刘秀多次遣史问候,公元41年,刘秀再次徵召,这年严子陵已在家乡余姚病逝。
严氏家训,惠及乡里,厚德泽人
严子陵本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旷达胸怀,体现了其超凡脱俗、不贪名利、全身保真的独特风节。北宋范仲淹以诗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赞美他。
严子陵一生的高风亮节是对其后代子孙的以身垂范,他隐居授徒时提出了《省身十则》和《九戒》,历代严氏子孙在传承《省身十则》和《九戒》基础上,并结合严子陵的日常遗训加以总结,逐渐成为后人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的严氏家训。
严氏家训,共56条,于1920年记录于《姚江下河严氏支谱》务本堂刻本卷首,分为修身、齐家、为官三个篇章。与其他家训相比,严氏家训特别注重心灵陶冶和道德教化,教导子孙慈爱恭敬,以德为尊,同时告诫子孙“立家有法度”,要戒贪、戒奢、戒骄、戒躁,友睦乡邻,凡事以国以民为先。
严子陵有两位夫人,原配夫人梅氏的子孙后裔为姚江严氏支系,即这里黄清堰村的严氏;继配夫人范氏的子孙后裔在浙江省千岛湖周边,为桐江支系;也有大量的严氏后裔散落在陕西、江西、安徽等地。如今严氏子孙已传至70多世,可谓枝繁叶茂、源远流长。
今日黄清堰村,百姓世世代代秉持严氏家训,每家每户的门牌上都刻着严氏家训:好善、平直、谨虚、容物、长厚、质朴、俭约等,深厚的文化积淀浸润着村庄的每一处,潜移默化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位村民。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蕴含着古老的传奇,在世代传承中积蓄着精神的力量,滋养心灵,百世流芳。
旅游小贴士:
1、门票:免费;
2、交通:自驾导航“黄清堰村”即可;公交从余姚市北站始坐539路共6 站可达。
3、注意事项:严氏宗祠在周一至周五开放,双休日闭馆,可打预留电话开馆。
4、附近景点或游玩点:慈溪市浒山。
2022年6月8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8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