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龚雯 通讯员 祝士斌 于钦亮 济宁报道
近年来,山东济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结合实际情况,按照“两园一带”规划布局,围绕生物技术、农业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全力推进园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汇集人才、资金、项目、科研、信息等创新要素,辐射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助力区域乡村振兴。
充分发挥园区科技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生物技术产业园形成了以蝴蝶兰、红掌、凤梨、多肉等为代表,集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组织培养、种苗繁育、成花培养、产品销售一体的中高档花卉全产业链,培育孵化农业科技型小微企业17家,形成了黄淮海地区最大的高档花卉生产基地,实现年产值5600万元;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园,形成了以金大丰、国丰、大华宝来等13家大型农机装备企业,涵盖了耕耙播收管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带,形成了以绿源食品、益海嘉里、白象、今麦郎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实现年产值80亿元。
该园区积极探索新型产业模式,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农光互补产业模式,结合园区项目的实施,成功探索了“光伏+蝎子养殖”模式,可年产中华钳蝎66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460万元,引领带动省内外专业养殖户100余户,年产中华钳蝎130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910万元;杭白菊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探索订单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了“基地+农户+公司”杭白菊生产模式,园区建立杭白菊生产示范基地50亩,辐射带动周边镇村发展杭白菊生产3000余亩,与传统农业相比,亩增收入3000元,年增农民收入900余万元;第一书记“飞地抱团”示范模式,结合组织部扶持村级经济项目,园区集中使用扶持资金,建设高效农业生产设施,每年按6%收益率回馈村级集体经济,现已建成高效日光温室21栋,每年回馈相关村集体50多万元,探索出“第一书记”村集体经济提档升级发展的一条新路子。
该园区做大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在持续坚持农业高新技术开发示范的同时,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园区就业作为总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园区不断引进开发新技术新成果,科学扩大产业规模,高档花卉产业、工厂化育苗产业等设施农业规模已达到10万平方米,常年用工200人;植物组培规模600平方米,常年用工20人;农光互补产业规模3万平方米,常年用工16人;新技术新品种示范规模230亩,常年用工26人,有效吸纳了周边村庄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
“十四五”期间,该园区继续突出“姓农姓高姓科”特点,不断引进、转化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依托国家级星创天地、省级农科驿站、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等平台,继续发挥园区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装备优势,持续带动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3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