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了活着而活着,却又不仅仅如此。
和每一个读它的人一样,打发时间,又好像不那么虚掷时光。
活着的人或逝去的人,都想弄清楚,活着的意义。可本质上,它没有任何意义。
福贵姓徐,很巧,我亦姓徐。
当然,并非攀亲。况且以人类通有的势利心,福贵是名人不假,可惜太穷。
福贵,在余华笔下着实吃了不少苦头。经历了时代翻涌下的数次变迁,从一个富庶人家的少爷仔、浪荡子一步步从无忧楼跌入了多愁渊。
一方面,世势如洪,是被命运的裹挟;另一方面,是福贵不知惜福,自己玩儿的太狠,着了人心叵测的道。
徐家的富庶,一眨眼的功夫,楼塌了。这便是做人勿作妖,站的多高摔得就有多惨。
福贵不仅败了家业,还顺带把亲爹送上了黄泉高速。
人大概总是执拗的,不把自己弄疼,便不知醒悟。福贵经了家破人亡,醒悟了,悔改了。他打算亡羊补牢,救一救自己。
别无选择,他唯一的选择即加入他曾经嗤之以鼻的行列,全世界最大的阶层,农民。只是祸不单行,老妈又病了。
最后的家当,两块大洋。他虽不才,尚有孝心,便去城里为母亲买药,结果遇到国民党抓壮丁,再一次“他命由天不由他”。
之后,福贵生命中所有至亲依次退场。
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是的,他们都如昙花一般,如流星一样,作为福贵蹉跎余生可谓之有幸的全部内容,尽数消逝。
他们的死亡,正如那个时代的很多事情一样,荒诞而真实。
最后,除了那头老牛,只有那头老牛陪着他。
当人活着,却活得如牲畜,请勿追问所谓的意义。
那些你生命中曾经最重要的人,他们终将一一退场,而只有活着的人才能见证,他们来过。
活着,是一个从来沉重的话题,却从来不存在于讨论中。作为生命的终极本能,它是自然的,包括了平凡、艰辛、妥协和失去。
活着,是一种形态,是任何一种可以存在并在演绎中呈现的形态。
支撑我们活着的,永远是活着本身。假使我们失去了生命中的全部,却没有为此停止呼吸,那便说明了这一点。
而生活,那是另外一件事。它没有比活着更高级,仅仅因为活着的内核从来没有改变。
福贵,无疑是贫穷的。可他身上仍然有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财富。
——乐观。
但旧时代已经过去了,人们对此一定又有不一样的理解。
现下的境况是:
至穷而至微,至微则艰难。仅仅活着,呼吸,人是没有价值感的,甚至丧失基本尊严。
尤其当下社会,人们为了赢得尊重继而放下了尊严。如“人可无财,不可无骨”这种话,已很难讲得那么理直气壮。
余华说:我靠《活着》而活着。
由此,可以想见这本书受大众喜爱的程度。
为什么?为什么它出版了这么久,却仍然经久不衰,被人们奉为经典呢。
我想余华并没有探讨如何活着或活着是什么,而是以全景的方式呈现了一种人生,把它放在读者面前,至于怎么活,选择权在读者自己手里。
即使会遇到“我命由它不由我”的时刻,活着的内核也会是一个启示,一个警醒。
最后,尽管活着的本质不会变,但包裹本质的东西可以丰盈些。
不是吗……
—— DCWZ ——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28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