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姓氏的演变是一项专门学问,姓氏转变的原因之一是语音讹变,"何韩同姓"即为一例。《容斋三笔》卷五说:"韩文公《送何坚序》云:'何与韩同姓为近。'尝疑其说无所从出,后读《史记·周本纪》,应劭曰:'《氏姓注》云,以何姓为韩后。'邓名世《姓氏书辩证》云:'何氏出自姬姓,食采韩原,为韩氏。韩王建为秦所灭,子孙散居陈、楚、江、淮间,以韩为何,随声变为何氏,然不能详所出也。'…...予后读孙恤《唐韵》云:'韩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字随音变,遂为何氏。'乃知名世用此。"何、韩二字,古代汉语中为全浊声母"匣"母字,韵母分别为 a 、 an ,语音接近;转人现代汉语,二词仍为同一声母。这种情况应属于口语中音同,导致文字代换的情况,即"字随音变"。
发现汉语音节由声母、韵母两部分组成,是古代僧人翻译梵文佛经时受拼音文字启发的结果,随后就模仿拼音文字规则,用双声叠韵原理发明了反切注音法,这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音韵学中,声母相同的字称"双声"。双声规律的认识还影响到人们的日常言语,《洛阳伽蓝记》记载.陇西李元谦善用双声词语表现自己才华,有一次经过郭文远的宅院,就问:"是谁第宅?过佳!"此问话中"是谁"二字为"禅"母双声字,"第宅"虽分属定、澄二母,但同为全浊声母,语音相近;"过佳"为见母双声字,体现了他的语言炫技习惯。没想到郭家一位叫"春风"的奴婢听到后回答说:"郭冠军家。"此句四字,古代同为"见"母双声字。李元谦听后,吃惊之余有被人挑战的感觉,就说:"凡婢双声。"意思是说一个奴婢丫头也学会用双声语,配吗?其中"凡""婢"虽分属奉、并二母,但同为全浊声母,语音接近,可视为准双声。没想到春风接着说:"停奴慢骂。"又用双声语,前两音节,古今都是"泥"母字,即 n ;后两音节古今为"明"母字,即 m 。奴婢懂得双声,反映了主人的学养和影响,此例在当时肯定颇有影响,故被收录。东汉大经学家郑玄为《诗经》作"笺",他家的奴婢由于耳濡目染,也用《诗经》句子对话,人称"康成(玄"字")诗婢",成了文化人值得骄傲的美谈。(见《世说新语》)双声规律演变为汉语的口技中的"绕口令"游戏,成了锻炼人口语能力的一种方法。如"瓶碰盆,盆碰瓶"就十分拗口,因为这三个音节声母都是 p 。
六朝至唐代,文人还写双声诗。例如唐代姚合《葡萄架》诗前几句:"萄藤洞庭头,引叶漾盈摇。皎洁钩高挂,玲珑影落寮。"首句皆古代"定"母字;第二句古代皆"以"母字,今同为零声母。第三句皆"见"母字;第四句除"影"字外,皆"来"母字,即今|声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28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