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梓妍是谁?苏辰苏梓梦!

文/沁绿筱

红楼梦》是一部读不尽的大书。犹忆与红楼初相识,岁月且长,后来每读一遍,都像走一遍故乡的大街小巷,而那些令我深感“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人物,如黛玉宝钗探春等,始终是我的故人。

苏梓妍是谁?苏辰苏梓梦!

黛玉曾如是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可黛玉真的喜散不喜聚?非也,她不过是早已看透:聚诚然让人一时乐而忘忧,但散方是人间常态。灵心慧眼的黛玉何其清醒。

黛玉是喜聚的,否则她何以每每在聚会场合里娇俏灵动、幽默风趣?她并非只是多愁善感,她其实笑逐颜开的时候更多。李纨说黛玉总在一些聚会场合领着头闹,而众人也时时被她逗得捧腹大笑。她以俏语雅谑打趣逗乐,给众人带来一股意趣盎然的文化清流,“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她是如此珍惜与众人相处的时光,她用她的活泼灵动与聪慧阳光表达着她对相聚时光的珍视。正因为太喜欢聚,才会害怕散;正因为太害怕散,才会喟叹不如不聚。

而“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的宝玉则总幻想他身边的少女永远是少女,永远拥有如花的容颜和如水的心境,永远陪着他停驻在锦绣年华里。清醒通透的黛玉却不仅悟出聚散离合的本质,还悟出贾府的弊端:“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何其高瞻远瞩,她满心期盼宝玉也能清醒地对待他们的未来。可宝玉却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与但使大观园能著梦便不管何日是未来的宝玉不同,黛玉聪敏机慧,做得当家主母,无怪乎深得脂粉英雄凤姐的盛赞。

令人唏嘘的是,喜聚不喜散的宝玉在不断失去,后来,他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少女走的走、嫁的嫁、死的死,终究是,往事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而喜散不喜聚的黛玉却在不断收获,亲情、友情、爱情始终在滋润着她原本薄如蝉翼的生命。人生充满如是悖论,而这悖论亦是永恒的悲喜剧

苏梓妍是谁?苏辰苏梓梦!

黛玉绝非伤春悲秋的文艺女青年。她只是身体柔弱,但性情坚强。所谓的多愁善感,皆源于她寄人篱下的身世、体弱多病的困境和身为女子的憾恨。但窃以为,这三者之间,后两者更甚。黛玉自入贾府,便慢慢凭借其大家闺秀的风范和“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善良心地,为自己赢来自上至下的好人缘。寄人篱下有何惧哉?审慎勤谨即能守住生命的大安详,可后两者则不然。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黛玉心有大丘壑,气若女中神,却因体弱而凄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黛玉的不足之症,使得她纵使有能力、有头脑、有眼界、有格局亦不免让凤姐慨叹“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黛玉有人多不及的智慧,因之能帮凤姐算账,也能为贾府操心。黛玉对探春发起的改革是极力赞成的。如鲁迅先生所说,黛玉虽然没有亲力亲为推进大观园体制改革,却也算是一个呐喊者。若让黛玉来理家,黛玉必如凤姐所言,是个佼佼者。黛玉的才还体现在教学方面,她教香菱学诗的情景令人敬慕。由浅入深、寓理于情的谆谆教诲亦不必多言。可惜了她那弱柳扶风、病弱西子的身体。

黛玉文学才华独领风骚,在主事理家、教书育人方面亦是巨擘翘楚,才情过人,才干亦过人,可因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因素,她只能成为男人的臂助而无法成为真正独立的女丈夫,故而不免多愁善感。黛玉从来不是一个爱情唯一的女子,她对亲情、友情同样视如珍宝,否则她何以拥有贾母的疼爱、贾政的欣赏、贾琏静水流深的关怀?又何以让湘云认定的知己是她,让宝钗、李纨真心疼爱她,让探春、妙玉与她交好,让凤姐极其信任她,宝琴最为敬慕她,晴雯颇为尊重她,香菱将她引为知交,紫鹃对她情深意重?有爱才能被爱,用心才能有心回应。

苏梓妍是谁?苏辰苏梓梦!

而黛玉那所谓的小性子,全在前三十回里试探宝玉真心的桥段里。若非黛玉彼时心中不踏实,又岂会在意一城一地之失而在言语上一次次突出自己?她那般掐尖要强,不过是因为她不确定宝玉的情之所系。彼时的宝玉,对她纵是各种温存体贴,也终处于青春躁动期,在风流袅娜的黛玉和鲜艳妩媚的宝钗之间犹疑。而真实的黛玉尤其是三十回之后的黛玉,向来不缺大家闺秀的气度与胸襟。

黛玉追求的是纯粹的精神恋爱,是思想碰撞的火花与灵魂深处的契合。“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是爱她的,这就足矣。当然,她也会为世俗的婚姻切实地谋划着,但绝非离了宝玉就不能活。不是黛玉不能没有宝玉,而是宝玉不能没有黛玉,且看宝玉听闻黛玉要回苏州就疯魔了,黛玉病逝后宝玉出家为僧,即可知。黛玉从不曾拒绝宝玉的爱情,这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大胆突破;但黛玉也绝不容许宝玉“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之类肤浅的表白。《西厢记》在那时毕竟还是淫词艳曲,如此表白着实轻佻。爱情很重要,自尊自重也很重要,太多人在爱情里迷失自我,而黛玉是真正的自爱,既执着追求自我又不失大家闺秀气度。可叹在后四十回里高鹗的笔下,黛玉竟被写成了相思成病的“恨嫁女”,真让理智的红楼爱好者意难平!

黛玉深悉自己的身世、困境与憾恨,故而更觉在贾府的每一点收获都值得珍视与忆念。她拥有贾母等的亲情,紫鹃等的友情,和宝玉的爱情,这些情感始终流淌在生命里,是细水长流的,黛玉亦精心谋划着细水长流。她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忧虑贾府财政“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诸如此类,都是对未来切实的谋算。

“红楼梦未完”,我们不知曹公后四十回如何撰写贾府获罪、宝玉被迫出走、黛玉为宝玉痛惜流泪以致泪尽而逝诸事,但黛玉的结局无疑是悲情的,可这又如何呢?读红楼,倘若走马观花,而非从字缝里钻研,那终归会被曹公骗了去。其实黛玉生前是幸福的,她笑过闹过爱过,清逸洒脱间,享了温馨的祖孙情,做了众人的开心果,与宝钗、湘云惺惺相惜,当了香菱的老师,有最佳闺蜜紫鹃,有初恋宝玉,也被他们深深的爱着怀念着。

苏梓妍是谁?苏辰苏梓梦!

浮生不必长恨欢娱少。生命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过程,生命过程中的体验就蕴含意义。黛玉为目的而精心谋划着,但又能从过程而不是目的中获得生命的滋味,故她能把岁月的沉重走出轻盈来。

恰如有人过于注意爱情这回事,于是乎以为黛玉再优秀也是个恋爱脑;亦有人从同样滑稽的角度来看宝钗,认为宝钗再优秀但宝玉不爱她也是枉然。总有人觉得一个女子只有被男子爱的时候,她的生命才有价值。事实上,恰如黛玉的美好不在于她和宝玉相爱,而在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珍视与对未来的谋划,在于她作为独立个体的风清月明的空灵智慧;宝钗的悲剧亦不在于宝玉不爱她,而在于有人认为宝玉不爱她故而她的生命是缺乏意义的。

起初宝钗参与金玉良缘,是一种为家族计为母亲计为自己计的理智选择。但即便如此,她也是希望和黛玉公平竞争的,她希望是她的才学品貌赢得宝玉的心,而非外力相助。这是理智的宝钗心底的自尊。这和黛玉所追求的是一样的。在明确宝玉心之所向之前,黛玉总情不自禁在言语上在意一城一地之失,一次次突出自己;宝钗则总情不自禁在行为上违了“珍重芳姿昼掩门”之心,一次次主动跑去怡红院甚至坐在宝玉床边为宝玉绣鸳鸯兜肚。可宝钗与黛玉大类,皆有大家闺秀的自尊,正是有了这份自尊,宝钗才会在深悉了宝玉的真心是向着黛玉,宝黛之情不仅仅是兄妹之情后,开始了深深的沉思,尔后慢慢放下了这份情愫。

宝钗对宝玉的情愫,是那种一个哪怕很理性的女子也避不开的青春情怀。宝钗一直孜孜于追求一种理性精神,可最初的她未必能戒除那一点与理性精神不能相符的热情。可宝钗到底是宝钗,适当的节制,永恒的理性,使她始终处于“淡极始知花更艳”的愉悦里而不会输掉气度与胸襟。而这恰是宝钗作为独立个体能赋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苏梓妍是谁?苏辰苏梓梦!

宝钗的蘅芜苑里只有一些藤蔓香草,居室更是“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和黛玉幽雅的潇湘馆和探春阔朗的秋爽斋,委实相去甚远。身为闺阁女子,宝钗不爱花红柳绿,不爱装点居室,与喜欢热闹吉利的古人格格不入。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生活态度,宝钗只是不随潮流,何错之有?况从长远来看,贾府的奢靡之风,恰恰加速了其衰亡。若说黛玉的清醒形于愁,宝钗的清醒则形于空。这种空即是断舍离,发自内心的断舍离。

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境界,让她可以坦荡磊落地放下不属于自己的爱情,并与黛玉成为“互剖金兰语”的姐妹。殊不知,在宝钗那里,很多所谓的友情都不过是社交的别名。若说黛玉渴望与他人拥有过命的交心的友情,那么宝钗则不愿跟紫陌红尘产生过多羁绊。黛玉渴望的是碰撞契合乃至心与心的交汇,宝钗想要的则是陌生人之间的相安无事与熟人之间的点头之交。但宝钗对黛玉的友好亦绝非仅仅出于事事周全的习惯。以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聪明绝顶,她是能看出宝钗是否付出了真心的,若是宝钗待黛玉没有多少的真心,黛玉大抵不肯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

宝钗对宝玉动过心,但后来,宝钗更爱重的其实是黛玉。她不仅自己放下金玉良缘,还说动薛姨妈放下金玉良缘;她不仅自己厚待黛玉,还说动薛姨妈也善待黛玉。宝钗不因为宝玉不爱她而顾影自怜,宝钗也不会因为婚后宝玉别红尘而痛不欲生,宝钗更不需要旁人因宝玉不爱她不要她而为她扼腕叹息。

苏梓妍是谁?苏辰苏梓梦!

宝钗的柳絮词颇能托物言志。“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不要外界的嘈杂,无须既定的世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自己是自己的,在所谓既定的轨道前,唯有真正执著于内心的人方不枉此生。“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各有志,互相尊重,世界方能大同。

关于单身,吕碧城如是说:“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耳。”吕碧城追求文学地位,故难遇合适伴侣,但她“略有积蓄”,单身颇欢悦。同理,有人以为爱情婚姻是人生必须如此的人生追求,但在宝钗那里,从来不是。宝钗的断舍离已然达到了巅峰,她的精神是独立的。她强大的精神世界使她得以抛开世俗的羁绊,成全自己自由而独立的灵魂。

浮生不必长恨欢娱少,诚如木心所言:“生活最好的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宝钗何尝不如是?她有她自己的坚守,所以她是欢娱的。

苏梓妍是谁?苏辰苏梓梦!

黛玉会被误解为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的恋爱脑,宝钗会因为不被宝玉爱慕而被叹惋,同样,似探春这般不谈爱情之人,存在感和热度也就相对低了。这些无非因为部分人过于注意爱情这件事,因而看不到黛玉、宝钗、探春爱情之外的卓越之处。

有人把“成为小女人”当成女性幸福的标准,一个女子过于优秀,就会引起非议。这大抵是因为,女子旧时的核心魅力是由男人定义的性魅力,这种性魅力是弱小的,能让男人生出优越感并随手给一点所谓的宠爱的。但老子有言:“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被宠爱,委实低级。旧时女子处境卑微,寻求得宠是活得更好的出路。但如今却非也,女子实该走出这个牢笼。

旧时男子的高级价值是自我实现,女子的高级价值是帮助男子自我实现。故而旧时女子即使不追寻低级的得宠,即使与男子携手并肩,被赋予的也依旧是打辅助的并随时做好退隐准备的角色。旧时女子再优秀,亦只能是男人的臂助,而非男人的战友。这是黛玉、宝钗、探春们的悲凉,故探春会如是感喟:“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以探春的“才自精明志自高”,她是不愿打辅助而惟愿挑大梁的,奈何她生不逢时。

苏梓妍是谁?苏辰苏梓梦!

萧红那句“女性的天空,始终是低的”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旧时女子的无奈。于探春这样的庶出女儿而言,则更是如此。贾母最爱宝玉和黛玉;嫡母王夫人不会真的对她视如己出;她的生母赵姨娘和胞弟贾环处处惹人厌弃。她能被贾母和王夫人青睐,不过是因为她足够优秀,足够聪明,足够有才干。若她不是贾氏姐妹里最优秀最懂事的一个,她的世界随时会坍塌。因之,她不敢掉以轻心,她在任何场合都拼尽全力。“探春处处出头,人谓其能,吾谓其苦”,探春远比宝玉有担当,可宝玉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一切,于她而言,却必须付出更多的代价。更让人扼腕的是,在男尊女卑、嫡庶有别的封建社会里,她即便倾尽心力也无法争取到和宝玉同等的一切。

在人生伊始,探春几乎不曾得到过一份没有条件的爱,她始终不够有安全感。故她处处出头,时时好强,终不过是在拿一生的抱负和追求,为一世的安全感和幸福买单。但是啊,浮生不必长恨欢娱少,即使她一直处在多事之秋,她也始终是个能够过好秋天的人。她绝不允许自己悲秋寂寥,她的秋天是俊美大气的。她平和恬淡,却绝对没有迎春的懦弱无为。她是庶出,却不因此而唯唯诺诺,她始终如嫡出的黛玉、宝钗般具有大家闺秀气度。那阔朗的秋爽斋,始终洋溢着一股爽朗气派,深契探春身份。

探春对自己家族时局凋暗、败象已成的悲剧,是怀有机警的远见、特有的敏锐与深重的忧愤的,因之在抄检大观园时,她说出了“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的言之灼灼的预言。凤姐私下和平儿提及理家才干时,独独赞扬了黛玉、宝钗和探春,她说“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倒只剩了三姑娘一个,心里嘴里都也来的,又是咱家的正人”。故黛玉的清醒形于愁,她只能做大观园体制改革的呐喊者,只能闲来计算贾府财政;宝钗的清醒形于空,她只能践行着断舍离,能省则省,能减则减,做个生活上简朴而情绪上自控的清修者;而探春的清醒则形于争,是为自己抗争,亦是为家族争取,亲力亲为推进大观园体制改革。

苏梓妍是谁?苏辰苏梓梦!

尽管囿于时局,探春终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但探春这个不谈爱情的人物的卓越之处就在于,她警醒着新时代女性:女性的魅力绝非空虚无聊的等待被男人爱的性魅力,而应该在做事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溢出;女性即使恋爱了,也不该放弃自己的事业,成为男性的臂助,而应该继续为自己的事业书写精致的桥段,成为男性的战友。

旧时女子无奈只能“之子于归,宜室宜家”,如今却非也。少时努力学习,长大了努力工作抑或努力干事业,时机成熟了用自己挣的钱买一套独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了自己的房子,就有底气要求现代式的平等婚姻,即男女双方各自从原生家庭走出来组建一个小家庭,而非传统式的垄断婚姻,即女方走出原生家庭嫁进男方家庭。

浮生不必长恨欢娱少。即使出身寒微,即使荆棘丛生,也要向探春看齐,“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立志与世界一一过招,然后,“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苏梓妍是谁?苏辰苏梓梦!

“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王尔德如是说。然也,唯有爱自己,方能浮生不必长恨欢娱少。爱自己,如重情义的黛玉般,珍视亲情,追寻友情,求证爱情,做众人的开心果,清醒灵慧地谋划未来;如断舍离的宝钗般,善待迎面走来的陌生人,果断摒弃那些消耗大于滋养的外物;如干事业的探春般,厘清现实,与多事之秋握手言欢,在隐忍蛰伏中实现不甘雌伏的夙愿与渴慕雄飞的素志。

浮生不必长恨欢娱少。爱自己这场修行,务实而纯美。愿我们都能早日从这所名曰“爱自己”的学校毕业,活得更自洽而纯粹。

拙文2021-01-08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沁筱文韵】,原标题为《黛钗探:浮生不必长恨欢娱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22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