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姓氏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如果本家姓中能有一些历史名人,那更会让后辈们引以为傲。可如果,这些名人的名声不太好的话,也势必会让后辈们难堪。
尤其是对于一些大众人群,他们的历史知识,基本上都是从影视作品,或者街头巷尾道听途说而来的,因此常常以偏概全,甚至张冠李戴,也就不足为怪了。
比如,提到陈姓,有些人会想到陈毅、陈家沟、陈霸先、陈平、陈蕃等,而有些人似乎只知道陈友谅、陈世美。
高姓也一样,每每提及,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似乎就是高俅、高力士了。甚至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姓高的就没几个好人”。
就好像有些女孩子十分肯定地说:“河南没有一个好人”一样。后来一打听,方知他只是谈过一个河南的男朋友,后来分手了而已。
对此,我只能呵呵一笑,连气都不值得去生,因为跟一个无知的人去争辩,无论输赢,你都落不到一丁点的好处。跟一个带着情绪的人去理论,就算有理,你也说不清啊。何必呢!
为了给某些人普及一下常识,为了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同时也为了自己可以缅怀一下祖宗先贤,还是概述一下“高”姓的由来和历史名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赞评论、交流切磋,无感的朋友悄悄路过就好了。
高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百家姓》中排行153位,在中国大陆排行第19位,人口约14769000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92%左右。
高姓主要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一直一来,多以渔阳、辽东、广陵、河南为郡望。
一、高姓最大的源头,来自于“钓鱼”高手、一代名相姜太公的姜姓。
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之所以姓吕,是因为其祖先伯夷,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而得姓。
吕尚因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立周功勋卓著,而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八世孙文公姜赤时,其次子受封于高邑,因此人称公子高。
按照周朝的贵族礼仪制度,公子高的孙子溪,取祖名为氏,即为高溪。这就是大多数高姓后人所遵奉的得姓始祖。高溪在齐国做上卿时,最卓越的贡献就是迎立公子小白,所以才有了后来威名赫赫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高溪是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后来,其后代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为东汉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而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
另外,姜太公的后代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这就是山东高氏。
二、除了姜姓,还有一支不容小觑的高姓,则是来自于鲜卑族。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了强化统治,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因此很多北方胡人把多音节复姓,改为汉字的单姓。比如拓跋宏,就改成了元宏。而拓跋部寔娄氏部落,则改成了高氏,后来逐渐融入到汉族,是河南高氏之一。
另外,鲜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大战中表现出众,后在高洋建立北齐时,赐他为高姓。还有鲜卑族人元文遥,在北齐时期,因迎立高湛继位有功,公元566年,后主高纬下诏赐姓高。从此,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这也是河南高氏之一。
还有北齐重臣徐子远,因与高欢交厚,也被北齐皇帝赐了国姓,从此改名高隆之。后来,其后代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壮大,成为当地望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
十六国时期,后燕国王鲜卑族人慕容云,改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代也慢慢被汉化,成为河北高氏的主流。
三、源自偏远的高句骊国。
西汉元帝刘奭统治时期,国家开始走下坡路,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羽真氏族的部落首领高朱蒙(或称高邹牟),乘机在纥(hé)升骨城(今辽宁恒任)定都称王,建立了高句骊国。朱蒙自称是高阳氏的后裔,所以改姓高。高氏一族统治高句骊国长达六百多年,繁衍生息,增添不少高氏族人。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历史上,有哪些高姓的名人吧!
1、战国大琴师-高渐离
高渐离,战国末期燕国人,生卒不详,琴师,擅长击筑,是荆轲的好朋友,荆轲刺秦出发时,正是高渐离与太子丹前去易水河畔送的行。也正是在高渐离的音乐声中,荆轲有感而发,和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歌。
当然,跟荆轲的命运相似,因在后续的“砸秦”行动中失败而亡。不过肉身虽死,却早已名满天下。
果然燕赵之地多侠士,高氏渐离奏长歌!
2、北齐美男子-“兰陵王”高长恭
高长恭(?-573),即兰陵王,鲜卑化汉人,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之四子,中国古代与潘安齐名的四大美男子之一,更是神勇无敌的一代名将。
让高长恭名声大振的,是著名的邙山大战。身为中军将军的高长恭,为了提升士气,他头戴面具,率领五百骑兵突破北周重重包围,成功解救金墉城,受到士兵们的爱戴和颂扬。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正是由此而来。
据说,为了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实力派,而不是靠颜值吃饭的“小白脸”,外出征战时,高长恭经常会带上一副充满杀气的神秘面具。但这似乎更为他增添了几分英姿!
但可惜的是,因屡立战功,功高盖主,高长恭开始被后主高纬猜忌,最终被赐毒酒而死。
3、大隋名相-高熲
高熲(541-607),鲜卑名独孤熲,先祖为汉代渤海郡太守高洪,是隋朝最著名的宰相之一,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他为相执政近二十年,尽心尽职,功绩卓著。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高熲都做出过不小的贡献,绝对称得上是隋朝的顶梁柱。
4、大唐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704-765),唐朝大臣,安东都护高侃之孙。曾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护送唐玄宗入蜀、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等等,也算是小有作为。但更多人知道高适,则是因为他的边塞诗……
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并称“边塞四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佳作,尤其是《别董大》中那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真可谓妇孺皆知,满满的正能量!
5、文物全才-高骈
高骈(821-887),字千里,幽州(今北京市)人。唐朝后期名将、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
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他最值得一提的贡献,就是咸通七年(866年),从南诏手中收复安南全境,并出任首任静海军节度使,任内修筑大罗城,奠定了现代越南首都河内的基础。 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击退南诏对西川的入侵,并多次重创黄巢起义军。
高骈虽然是武臣,却酷爱文学,被称为“落雕侍御”。 其诗作“雅有奇藻”。 《全唐诗》有其诗一卷。
6、开宋元勋-高怀德
高怀德(926年—982年),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后唐中军都指挥使高思继之孙,后周天平节度使、齐王高行周之子 ,宋太祖赵匡胤的妹夫,北宋名将、开国功臣。
以拥戴有功,宋初为殿前副都点检,曾参与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后与石守信等秉宋太祖意图自请解除兵权。宋太宗时官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死后追封渤海郡王,谥号“武穆”。
历史上,功高盖主不得善终的人大有所在,而高怀德却能安安稳稳,从容过一生,除了得益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开明,其中也不乏高怀德自身的生存智慧。
7、女中尧舜-高皇后
高皇后(1032-1093),即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宋英宗皇后,宋神宗之母。
高氏拥有十分优秀的执政才能。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因而,宋哲宗时期是北宋最后一个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较强的时期。这与高太后的贤德是分不开的,所以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
8、东林领袖-高攀龙
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南直隶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
高攀龙是东林学派的精神领袖之一,与顾宪成兄弟创建了东林书院。他在学术思想上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反对王学(王守仁学派)末流的“空虚玄妙”之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毕生追求的政治理想,因此后人评价他“居与游无出乎家国天下”。
无论在朝在野,高攀龙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关心百心的生活。在邪恶面前捍卫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保持了崇高的气节。他的思想与道德足以成为后世楷模。
9、康熙帝师-高士奇
高士奇(1645-1704),清代官员、史学家。一生效忠于康熙帝,自学成才,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他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
他的著作,收录在《四库全书》的就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三体唐诗补注》等八部。
同时,高士奇还是一流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清初的收藏大家,有“三家村”之说。一个是梁清标,字棠村,一个是安岐号麓村,而高士奇则号江村。梁棠村和安麓村以藏品宏富精绝著称,高江村尤以鉴赏水平高超而闻名,凡经其法眼鉴赏过的作品,声价顿增十倍。
10、《红楼梦》第一功臣-高鹗
高鹗(1758-1815),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历任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有《月小山房遗稿》《砚香词·簏存草》等作品传世。
早些年,红学界长期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系高鹗续成。进入21世纪,这一说法遭到越来越强烈的批判。2007年始,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全本《红楼梦》停止使用“高鹗著”“高鹗续”等字样,更新为“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
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指出:“高鹗不应该是《红楼梦》续作者,他应该是《红楼梦》最后出版的整理者……《红楼梦》能够流传,高鹗是第一功臣。”
除此之外,还有北魏权臣高欢、唐代开国功臣高士廉、五代南平开国之君高季兴、元代回族画家高克恭、明朝中期内阁首辅高拱、明末农民起义的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台湾著名歌手高胜美、内地影视女演员高圆圆等,不胜枚举。
看完了这些,你还觉得姓高的没好人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2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