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新的朝代建立,首要事宜便是选定一个新的首都。首都的选择对于国家发展来说十分紧要,不仅要对城市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经济发展、各类资源以及历史地位等诸多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考量,更要考虑到该地未来的发展规划,因此,要选出一个合适的城市是十分困难的。
首都一般被定义为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是最高政权机关所在的城市,成为首都即意味着成为国家行政中心,成为国家最高立法权、行政权及司法权机构的所在地,肩负着政令出入执行的重要政治责任,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提供容身之处,帮助它们正常运转,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在1949年建国前夕,随着国内大局已定,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得到了解放,国民党败退台湾,新中国建国各项事宜也提上了日程,当务之急就是选定首都。
基于各项要素情况的整合,全国范围内共有11座城市进入最终候选,分别是哈尔滨、延安、西安、开封、洛阳、成都、重庆、南京、广州、上海及北平,这些城市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最后,北平被最终定为首都,并改名北京。
在进入最终选择的11座城市之中,城市位置跨度极大,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均有城市入选。但最终选定北京之后,许多人为此感到好奇,为什么是北京呢?
即便某个国家并不以首都作为政治中心,但两者之间不会距离很远,国家的政治中心基本都会处于首都的辐射圈之内。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原先定的首都并不是北京,而是哈尔滨,那后来为什么首都变成北京了?首都如果定在哈尔滨的话,有什么问题呢?
哈尔滨当时有着“东方莫斯科”的称呼,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得出来,哈尔滨在当时算是比较繁华。
此时毛主席还在延安,他察觉到东北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就把大部分的将领派去收回东北的各个城市,东北的城市有很多,毛主席对哈尔滨十分看重。
那个时候的我党跟苏联的关系比较好,苏联给我们援助了很多物资,但是距离太远,大多都被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劫走,我们能拿到的物资很少,所以我们要打通与苏联的通道。
哈尔滨是我们跟苏联边境上最大、发展最好的城市,而且哈尔滨的战略位置很好,北边可以直接跟苏联联系,南边可以护住整个东北三省。
之前张作霖,张学良他们在东北的时候就开始建设东北,到那个时候东北的工商农贸已经发展起来了。
在东北被日军占领的时候,日军把很多军工企业建立在东北,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东北已经成为全国的军工中心。
毛主席也是基于这一点,想把党中央迁往东北。但是蒋介石也不想放弃这个军事重地,当时的国民党军力主要在华中和华南,东北跟他们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但是蒋介石不甘心把东北这块“大肥肉”拱手送给我军。于是蒋介石联合了帝国主义,他们援助蒋介石了很多武器,国民党把这些装备运到东北,战争即将爆发。
鉴于这个,我国只能暂时搁置把党中央迁往东北的想法。专心地跟蒋介石战斗。
哈尔滨的劣势也同样突出,一是太冷,二是位置过于靠北,一旦外交关系发生变化,则很容易受到他国牵制。
同样位于陕西的延安与西安地理位置接近,其中延安是抗战时期的中心,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西安则曾经是十三朝古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汉唐盛世都曾经在此上演。但这些在当下并不再是突出优势,陕西当地由于环境资源与水资源存在很大压力,并不能支撑首都的功能。
洛阳和开封都是位于河南的古都,历史文化深远,同处中原腹地,可以有效保证和平时期的粮食供应,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但是在当时,河南地区经济不发达,并且地势平缓,若是战事生变,此地无险可守,存在一定的战略劣势。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通江达海,地势以低山缓岗为主,龙盘虎踞,身为六朝古都,自古富庶,近代又曾是民国首都,有先天的历史继承优势。但是,在南京作为首都的历朝历代之中,大部分王朝寿命都比较短,所以,一般情况下,南京只能作为备选,而非首选。
为什么定下北京了呢?
这是因为北京本身综合优势较强,在与邻国的关系上,北京背靠苏联、蒙古等同阵营国家,但距离却更为适中,不近不远,威胁较低。在地理位置上,北京扼守东北与中原地区连接的关键,进可攻,退可守,北有群山环绕,东可入关,南可直进中原,俯瞰华北,得天独厚。
虽然北京离海不远,但并不靠海,并且这个海是中国唯一的内海渤海,周围有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环伺,犹如两颗尖牙牢牢扼住进海通道,风险更为可控。并且,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首都,比起洛阳、开封和西安等古城,其在近代中更有群众基础。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1949 年5月末,渡江战役已经结束,依然以两个野战军的主力防备美国登陆,可见当时南方沿海地带不适合建都。西安武汉只有一条铁路贯通,且偏离主要铁路网,剩下的选择就是北京、天津和东北大城市。其中天津容易被海上攻击,排除;东北各大城市基础设施虽好,但纬度高,也不利于下一阶段开发广阔的关内省份,也不合适,当然只能选北京。可以说,选北京而不是沈阳,恰恰是因为考虑到了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11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