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颉造字,他所造的字写在什么材料上了?也就是说,它的载体是什么?当然,今天的考古已经先后发现了在甲骨、石器、陶器和玉器等器物上所“书契”的文字,这些文字被专家称谓早期文字或原始文字。那么,上述这些器物就是早期文字或原始文字的载体喽?有人回答说:这肯定是呀!然而,我们总有一种“意犹末尽”之感!除了这些器物之外,难道就没有其它的载体了吗?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事实上来说,应该还是有的!但在考古上,至今没有发现……这就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我们想一想,苍颉造字,就是为了“造”在这些……在今天看来,有些笨重的器物上的吗?这符合他造字的初衷或目的吗?显然不是!那么,古人为什么将早期文字或原始文字“书契”在这些器物上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可能是为了祭祀、占卜、宗教仪式或什么记号,要不然就是其它的什么……这无意中成了早期文字或原始文字的载体。在这里,我们可以大胆地去推测,另一种早期文字或原始文字的载体应该是简牍。苍颉造字时,所用的载体可能就是竹片或木片一类的什么东西……当时,竹片或木片的发现与使用,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由此,就将它传承了下去,直到后世美之曰:简牍。这么一说,夏商两代已经有了简牍了?答案是肯定的!周代我们还用说吗?这已经被考古所证实的了!周代末年春秋战国时期的简牍,我们发现的很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们接着谈下去,也就是用文字的本身,去证明文字的载体简牍,是从上古时期传承到晋代末年的基本事实,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我们来看,中国文字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形成了各种书体,即真行草隶篆五体书。关于五体书之说,历代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应该以当代的说法为准。后来,到了清末光绪年间,又发现了甲骨文。于是,书体又从五体书变成了六体书。如果归纳的话儿,甲骨文、金文或大篆,还有小篆都属于篆书系统。当然,它还包括早期文字或原始文字。因此,所谓的六体书,其实还是五体书而已。在这里,我们只谈真行草隶篆五体书的篆书,因为它与本文有着直接的关系。好!我们分析一下篆书的“篆”字。这个字,在东汉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竹部》中是这样说的:“篆,引书也,从竹,彖声。持兖切。”引,是什么意思?查了查《新华字典》,里面的解释有七条,其中只有第二条才是此字的本意。它说是拉和伸之意。乍一看,有点懵!仔细思量,恍然大悟!这不是篆书的执笔方法吗?一拉一伸之间,书写出直画和曲画的笔画来了!因而,清代学者段玉裁也说:“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显而易见,“篆”这个字的本身,就赋有全息性,一看便知!很是明了!这就是古人造字的智慧。何以见得?我们看看,“篆”这个字形,上下结构,上为竹字头,下为彖字。它是不是在告诉我们,文字的载体不就是简牍吗!所以,简牍一开始就伴随着文字,因字而生的。不然的话,怎么是竹字头呢!这是偶然的吗?这太明白不过了!我们解释了一大堆,其实全是废话!但不这么解释还不行,怕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感。说到这里,我们不觉感叹:难道古人造字,已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吗?难道文字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吗?本文写到这里,似乎是要写完了!因为,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不需要再费口舌了!然而,我们再一想,仅仅用“篆”这个字,来证明简牍因字而生的话儿,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引经据典,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这样,才能进一步证明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提起古籍,中国的传世古籍最早或最老的大概就是《尚书》了!我们先从这《尚书》说起。在《尚书·周书》的里面,有一篇题目叫《多士》的文章,是这样说的:“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看这一段,我们立即就知道了!商代是“有册有典”的。但没有说,夏代是否和商代一样也是“有册有典”的朝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不忙!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句“殷革夏命”,这已经回答了上述的问题了。有人会问,怎么这么说呢?我们说,“殷革夏命”,不但推翻了夏朝的统治,而且还继承了夏朝的文化。这还用明说吗?不用再说了!这就是无字的语言。我们读书或写作,要在无字之处下功夫!意到就行了。所以说,夏代也是“有册有典”的。我们再举一例,《吕氏春秋·先识览》中有这么一段话,说:“夏太史令终古见桀惑乱,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这里的太史令,想必大家都知道,他不但是史官,而且还掌管典册、祭祀和天文历法什么的,这都跟简牍有关系吧?来!我们单独再看这一句,说:“出其图法”,你不觉着,这个更加说明了问题,简直就是一目了然了!什么是图法?就是指图书、法典什么东西。看到这里,我想,大家都很明白了!回过头去,再看考古,为什么没有发现上古时期,乃至夏商两代和周代末年春秋时期以前的简牍呢?我们回答:可能有的早以烂掉了!因为,春秋时期以前的简牍太久远了。我们就拿春秋时期的简牍来说吧!发现的时候,就已经破旧不堪了!有人说是,好像还不能见风!如果见了,恐怕就氧化了!瞧——这东西简直就是一副饱经沧桑而要“粉碎”的样子,太脆弱了!春秋时期的简牍尚如此!何况更久远的年代的呢?当然,关于文物保护与修复这一块,现在的科技手段是相当高超的!否则,就不好说了。另外,有人推测,为什么会出现从苍颉造字到商末简牍的“断档”这种情况呢?他说:商周之际,武王伐纣,纣王见大势已去!将鹿台上摘星楼的珍珠玛瑙等宝贝,缠绕在自已的身上,并将上古时期和夏商两代所有的简牍帛书等典籍或档案什么的,都毁于一炬……随之,也就灰飞烟灭了!这种推测,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不做评论!但我们觉着,有这个可能性。写在这里,我忽然想到《礼记·表记》里引述孔子对三代宗教信仰所说的话。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不难看出,夏人和周人的宗教信仰都是“事鬼敬神而远之”的。唯一不同的,一个是“尊命”的,另一个则是“尊礼”的。看样子,在夏人的观念中,还有原始自然之道。而周人呢?已经有了人道之理性了!商人和夏人周人都不一样,他们不但“尊神”,而且还“尚鬼”什么的,最后才讲究“礼”。可见,他们迷信的程度有多深!然而,我们从现在的眼光来看,都亏了殷人尊神尚鬼的宗教信仰!笃信占卜这玩意儿,他们无意中给我们留下了甲骨卜辞,即甲骨文。不然的话儿,我们从哪里知道甲骨文呢!因此,我们就在甲骨文里发现了“册”和“典”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偶然发现,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恰恰证明了古籍所记载的和事实完全是吻合的。当然,今天的考古还在继续,是否还有新的发现?我们拭目以待!吴俣,撰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1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