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底,根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决定,林彪率第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留下独立团、骑兵营和两个连,共约2000人,由聂荣臻领导,在晋察冀三省边区创建抗日根据地。
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给的命令,只是要求一一五师分兵,大概怎么样一个比例的分。至于谁走谁留,尤其是稀缺的干部方面,则由一一五师内部决定。聂荣臻找来罗荣桓,对他说,“你来分好,你公平。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几个部门由你决定。哪些人走,哪些人留下,你有决定权,我不争一个人。”
“分家”工作看似简单,只是确定一下谁跟主力转移去新的地区,谁留下来,但在当时军队力量不足,而敌人尤为强大的严峻形势下,稍有偏移是非常容易遭致不满的。而罗荣桓作为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是要跟林彪一起,率主力南下的,也算是一个“当事人”了,聂荣臻却让他主持。这也是罗荣桓高尚品质的最好体现。
1937年8月31日,作为抗日先遣队,罗荣桓率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从陕西三原出发,向山西前线进发。部队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继由侯马乘火车北上,到原平车站后,已赶回部队的林彪、聂荣臻率主力继续北上,向平型关开进。
9月下旬,为了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开展“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和“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的指示,罗荣桓奉命率师政治部、骑兵营、教导大队和六八六团第六连在晋察冀边界地区的阜平、曲阳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抗日根据地。
阜平属河北省,位于晋冀边界,在山西五台山以东。这里虽然是山区,但距离平汉路不足75公里,由平绥路进攻山西的日军已离此不远了。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这里早已是人心惶惶,老百姓每天都担惊受怕。罗荣桓到这里的任务,当然是要领导这里的抗日,提高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
这年中秋佳节,阜平县的国民党军却毫无心思过节,因为侵华日军正疯狂向太行山区推进,这些保国守疆的国军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向山里撤退。
这当口,一支骑兵挥刀向东直扑平汉铁路,一支穿灰军装的队伍于农历八月十六(公历九月二十日)东进阜平县城。人们很快就打听到东进骑兵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刘云彪骑兵营,开进阜平的部队是一一五师政治部,那个戴眼镜的首长就是政治部主任,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帅罗荣桓。
在县城南关街路西王家小院住下不久,罗荣桓就接见“阜平县抗敌后援会”的负责人。
七七事变后,在外地读书的一些青年学生因战乱停课回到老家阜平。本县高级小学进步教师李耕涛、刘如锡、韩德三等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旅外课业研究班”,一边研究功课,一边宣传鼓动抗日。后来,又联络教育界进步人士和社会名流,建立“阜平县各界抗敌后援会”(简称“后援会”)。
“后援会”开始时抗日热情非常高,四处进行宣传、募捐的活动,但他们的行为非但没有得到支持,反而受到国民党县政府的种种限制和干涉。
罗荣桓听罢汇报,当即表示“爱国无罪,抗日有功,以后你们要大胆参加抗日活动。”他还介绍了太原组织中华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的经验。罗主任一番话说得这些爱国青年们心里热乎乎的,他们决心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9月21日上午,罗荣桓亲自到县城文庙大成殿上,给百姓们作了“日军必败,我们团结抗战必胜”的讲话,给全县人民指明斗争方向。全县掀起民众抗日大宣传县城贴满红红绿绿的大标语,《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写到墙上;街上到处是宣传抗战的讲演;南街4株唐槐下是政治部宣传队演出的地方,一出短剧《放下你的鞭子》,演得人们泪流满面,庄稼汉们握紧双拳相嘱:“万万不能当这亡国奴!”
刚到阜平时,罗荣桓就发现八路军在这里遇到一个情况,国民党政府根本不给拨发武器,而日本人一旦打过来,他们就丢盔弃甲,八路军只能跟在他们后面捡回来。国民党的县政府当时还没跑,县长叫张仲孚,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却极力压制群众的抗日活动。而东乡王快镇还驻扎了国民党军队朱怀冰一个师,罗荣桓希望他们能共同抗日,但腿长在他们身上,会不会跑很难说。
针对当地的情况,罗荣桓很快就决定以“后援会”为基础,成立“动委会”,由中共北方局派来阜平配合工作的王平担任主任。“动委会”很快就发展到各个区,成为全县人民抗日运动的领导力量。
与此同时,阜平县200多名中共地下党员恢复党籍,又从抗日积极分子中发展一些新党员,各村相继建起党支部。罗荣桓还在阜平创办“冀西农训班”,并亲自担任校长,第一期就为新辟抗日政权提供县区干部70余人。
抗日义勇军也在各地建起。城南庄一带地下党1933年就有了革命武装,1934年阜平党组织被破坏,革命陷入低潮。地下党负责人程日方(即陈惠中)见到罗荣桓派来的联络员,马上按罗主任的指示,当夜把埋藏在地下的30多支长短枪和一挺机枪取出来,组织起一支由30人参加的义勇军,程日方为队长,谷子珍为党代表。
罗荣桓在县城接见程、谷等人说:“同志们,三五天之内,把义勇军拉到曲阳,在京汉路两旁的唐县、完县、行唐一带活动,有什么困难不?这些地方急需一支抗日武装。”被接见的同志都说“没困难”。罗主任说:“困难是不少,部队刚成立起来,没经过训练,恐怕家乡观念还有吧?这不要紧,打上几仗就行啦。告诉同志们,家里的事不用挂念,一切由‘动委会’帮助解决……”
中午,罗荣桓还让人买来阜平缸炉烧饼招待大家。王平称赞这是华北地区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10月12日,这支队伍从王平手里接过“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第一大队”的军旗,在县城群众夹道欢送中开赴抗日前线。到10月中旬阜平县共组织义勇军400余人,10月下旬阜平邻近县组织义勇军2000余人,后编为晋察冀军区三分区的十、十一、十二共三个大队(相当于团),为抗战和解放立下汗马功劳。
面对这一局面,国民党反动派沉不住气了。县长张仲孚对参军热情高涨的爱国青年加以劝阻,“八路军在阜平呆不长,115师政治部在阜平没有兵,日本人一来,他们就得跑。阜平这么小,几炮就打平了。搞这么多义勇军干什么?乌合之众,打不了仗。你们要抗日,就到王快投奔朱怀冰去……”
得知这一情况后,罗荣桓立刻召开群众大会,并请张仲孚“出席指导”。在这个会上,罗荣桓用一一五师在平型关歼灭日军千余人、杨成武支队收复察南、骑兵支队在倒马关击退日寇等胜利消息不指名地驳斥张仲孚的无耻谰言。坐在主席台的张仲孚被驳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城区的义勇军很快由一个班发展成一个连。
我们都知道,罗荣桓是著名的政工元帅,其实他在发展队伍跟建立根据地的能力,在党内都属于顶级。尤其是在抗战期间,罗荣桓曾在山东打出一片广阔天地,而在阜平期间,则是罗荣桓在发展抗日队伍上的牛刀小试。
10月12日,日军沿平汉路南下侵占了石家庄,张仲孚慌了手脚,忙着收拾东西,准备跟朱怀冰一起逃跑。张仲孚兼任县保安队的队长,手下有不少人和枪,还有一两万元公款。王平听到张仲孚准备逃跑的消息,急忙到罗荣桓那里去请示。
罗荣桓当即指示:“这个人留在阜平,成抗战之事不足,败抗战之事有余。要是他单枪匹马地逃跑,也就算了,钱可以不要,但是人和枪不能叫他带走!”
张仲孚虽兼任县保安团团长之职,实权却掌在团副徐亚杰手里,经过做工作徐保证不让张带走一兵一枪,县府官员也表示留下抗日。
一个黑漆漆的夜晚,张仲孚带着他从阜平搜刮的民脂民膏和县政府大印,只身一人离阜逃跑,成了民族败类、历史的罪人。听说张仲孚逃跑,罗荣桓不由得哈哈大笑,他对王平说:“跑就跑了吧,死狗是扶不上墙的。没有县长我们另派一个,管保比他还好。我看就由你当县长好了。”
第二天,罗荣桓派政治部的七八个干部和一个班的战士,把王平送进县衙门,当上了阜平县长兼保安队长。于是,共和国的开国上将王平就成了阜平县第一任人民抗日政权的县长。
罗荣桓领导建立的阜平和曲阳抗日民主政府,是八路军最早建立的一批抗日民主政权。当时,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不久,八路军能否不通过国民党政府直接委任县长,建立民主政权,在一些中共党员思想上还是未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罗荣桓敢于放手建立民主政权,这除了因为他有红军时期政权建设的丰富经验外,主要是对中共中央坚持敌后抗战的方针政策有深刻的理解。骑兵营继解放曲阳之后,又收复唐县,并一度打进平汉路上的定县(今定州市)县城。他们在战斗间隙以班排为单位分兵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到10月下旬,以阜平为中心,周围各县的义勇军已发展到4000多人。
也就是在这时,罗荣桓主持了一一五师的“分家”工作。聂荣臻对此的回忆是,“罗荣桓同志对我非常支持,他亲自挑选了一些人,留下的同志虽然人数不多,但很得力。”
晋察冀军区于1937年11月8日正式成立后,罗荣桓结束了在阜平的工作,率领第一一五师政治部溯滹沱河西上,到达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
在那里,罗荣桓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带领政治部全体人员积极开展发动群众、筹粮筹款、扩大兵源等项工作。他听说东冶镇附近有个煤矿,便立即派了一批干部去,一面帮助工人挖煤,一面宣传发动群众抗日,并且吸收了一批工人参军。
东冶镇西南边的河边村是阎锡山的老家,那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占地几十亩的高墙大院,在当地是很有名气的。同河边村隔一条滹沱河的建安村,是徐向前的老家,他的亲属住在一幢破旧的小院里,生活非常困难。徐向前路过这里时,回家看过一次,掏尽身上的积蓄,只留下10块钱。罗荣桓到五台以后,特地叫宣传部的干事朱明带上30块钱,去看望徐向前的亲属。
罗荣桓率政治部从东冶镇继续西行,拟从忻县过同蒲路,未成,又折返到河北省平山县洪子店(今建屏县县城)。在洪子店,他会见了刚刚成立的晋察冀军区第四分区负责人周建屏、刘道生和北方局代表栗再温等。栗再温和李德仲向罗荣桓汇报了中共平山地下党组织的历史,然后请他作指示。
罗荣桓在扼要谈了当前形势后,讲了军队问题。他说:“打仗要靠兵。我们的队伍总共改编了三个师,数量不多。但战争是人民的战争,我们到敌后去,队伍会逐渐扩大的。”他停顿了一下,又用商量的口气说:“我们一一五师人也不多,特别是缺乏知识分子。你们这里地下党组织的基础很好,文化素质也比较高,能不能帮助我们增加一些知识分子?”栗、李问道:“需要多少?”罗荣桓笑眯眯地回答:“百十来个吧,当然,多多益善。”
当时,地方工作尚处在开辟时期,要动员这么多有文化的人参军,并非易事。但是,栗再温、李德仲仍然表示,对抗日主力军的要求,一定尽力满足。半个月后,他们就输送了130多名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到一一五师。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了一一五师的骨干。
1937年底,罗荣桓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率师政治部从洪子店南下,经昔阳县于1938年初到达晋西南洪洞县的马牧村与一一五师司令部会合,开始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此时,聂荣臻在晋察冀,一一五师政委出现空缺,罗荣桓接任政委本应该是顺理成章,但林彪多次向八路军总部发电,要求令派政委,罗荣桓仍任师政治部主任。
1938年3月1日,第一一五师直属队路过隰县以北的千客庄,因部分人员穿着缴获来的日本军大衣,当地驻防的阎锡山第十九军的哨兵以为日寇来了,开枪误伤林彪。罗荣桓立即报告集总和中央军委。当日24时,军委主席毛泽东与军委参谋长滕代远联名致电罗荣桓:“林之职务暂时由你兼代。”但同一天,在毛、滕发电前数小时,集总已决定,由第三四三旅旅长陈光代理师长、李天佑为代旅长。
罗荣桓派人将林彪转送去延安之后,第一一五师的全面工作实际由罗荣桓全面负责。他和陈光重视采用游击战术,率领主力部队迅速进至蒲县至大宁公路一线,在敌人的侧后方,以营为单位,分散预伏在道路曲折、地形复杂的午城、井沟一带的若干个阵地上,此起彼伏地向敌人连续进行袭击。平均一天打一仗,有时一天打两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转移到别处打。
原来,政工元帅在军事上,也有着相当的造诣。1939年初,罗荣桓便被派到山东,去开创另一片天地了。
参考资料
《罗荣桓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聂荣臻回忆录》,聂荣臻,解放军出版社
《罗荣桓元帅在山西》,孟红,党史文汇
《罗荣桓在阜平》,高明乡,党史博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4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