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水产起名字(水产公司名字用什么好听)

街兴总铺,巷纳新庄,道通沂蒙,路接解放。东郝镇海,庠门黉学履高台;西更瞻蒙,箭道射铺驻营房。南坛望淮,儒学书院勤演武;北城宗岱,考棚洗砚步高堂。两署正气,东西马道官歇马;八集公平,南北仓房永丰仓。梭头隐形,小井挑水兵河道;协台变向,沂州拱卫菱角汪。

喜竹林拔节,沂兰芬芳。义仓有异,马号踏平三孔路;官驿无恙,喇叭催皱双井光。戏台演戏,鼓楼台酬鼓楼客;棋盘下棋,琅琊巷出琅琊王。方汪建牌,辘轳把下聚福瑞;斜街设宅,马石猴上度风霜。高崖福利,草园养济施仁泰;后楼花园,西园官义步青杨。马陵阻庞,西九弯百折不回;陷泥困罗,东城弯步步衡量。

鄅国向化,刘疵贤良;中邱清泰,即丘流芳。金雀逶迤,神龟驮城偏安事;银雀恩广,凤凰荐羽复翶翔。湮水窝子,因甜趋道门首;椿树渡口,图快涧西堪彰。祥凝沂州,走过参政御史;瑞蔼兰山,飞驰指挥参将。钻入牛角,墙缝与旮旯同情;逃出地狱,御碑偕平川共赏。

是以商行社稷之路,政寻郡历之章。靛市芦花,飞跃布鞋远山川;窑货铿锵,炉坊晶亮近窑汪。茶棚粮食,七女商店声名远;盐店油坊,八宝豆豉胜垛庄。煤山西哨,丝线孟家同兴泰;酒厂先知,中药姚家恒济堂。颜巷美颜,涌泉北园丝绸客;左巷向左,北塘洗尽当铺霜。

况夫诸葛忠智,王家辉煌;颜家源远,刘家称王。伏家岁进士,狄家拔贡郎。翁家文举人,杨家武逞强。田家少闲月,蔡家人倍忙。于家南风起,陆家菜陇黄。马家烧饼酥脆,白家米粥难忘。姜家糁浓不腻,苏家包子飘香。郑家粪台草屋,闻家建楼麦汪。丁家涑河迎天仙,赵家大园育葱姜。潘家劈屋建公祠,张家掘地储冰凉。李家卖酒源泉涌,崔家批线绵绵长。贾家蛰伏沧桑远去,石家繁华落尽悲凉。

至若龙神腾空,镇公祈以白云渺;井神振德,颜子叩而甘露降。天齐不昧,关帝护刘宅之气;地藏无私,城隍佑王林之相。太公演法,文庙笔而武庙刀;奶奶调烹,僧王酒而药王汤。马神祷地,望文昌以奎星临;火神祈天,盼土地而财神降。白衣弘法,三官藏五贤之妙;准提收心,五圣燃八蜡之光。镇武普照,延庆开般若慈坛;泰山朝阳,青龙吟殿宇烟香。观音诵经,龙兴梵声濯耳;娘娘坐禅,关岳禅心趋良。尼姑崇圣,清真斋戒凛凛;关爷祐德,天主福佑茫茫。

彼夫艾山御龙,柳毅传书守旧义;淹子钓鱼,秃尾老李焕新章。皇姑凤仪,着翡翠而锦绣;太子龙庭,配龙泉以富康。校场聚才,望祊河而通达;西山秀水,驱蒙河以开阳。康居纽约,虎卧帕提欧畔;和谐加州,龙腾爱琴海上。环卫香港,永固东方新天地;巧克台湾,敢胜彼岸旧时光。

壮哉临沂!顺德治道,助力新华之崛起;城建兴邦,为民顺安而担纲。伟哉临沂!诚德旷世,富贵泽被后代;福源大展,昌隆万世昭彰。

2022年6月9日。

备注246个:

1、总铺,古时,官府公文往来,陆路除了骑马(乘马车)之外,就是步行,而官府人员歇脚的地方,高级一点的是驿站,稍微普通一点的就是急递铺,供铺兵(步行传递公文的人员)休息换人,按照规定,在州县设总铺,每隔十里左右的距离就要设上一个急递铺,如五里铺、十里铺、二十里铺,兰山路以北、鼓楼台以南、沂州公署以东、布政司以西,

2、新庄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工人文化宫以南,青龙河以北,水眼以东,火神庙前巷以西。有主巷一条,西接聚福巷,东接火神庙西巷;又有不同走向的支巷数条。北侧洗砚池小学,原为僧王庙旧址,民国18年为临沂五中第二院。民国时期此处系五中的操场,只有城墙根几户穷人搭棚居住,以后人户渐多,称小新庄。解放后称新庄巷,十年浩劫中改称工农兵巷,1980年地名普查中恢复原名。

3、沂蒙,临沂市主城区的一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全线按双向6车道设计,南端终点为临沂火车站,北至沂南县城,共55.9公里。

4、解放,解放路,东西向东起九曲沂河大桥,西至马场湖,是城市东西主干道之一,纪念山东临沂市城的两次解放而命名,1958年,地、县两级团委发动共青团员及青年,对该路进行了义务整修,命名为共青团路,1980年为纪念临沂这座革命老城而更名为“解放路”。

5、东郝,东郝家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北起姜园后巷,南至解放路。长290米,宽2米,解放后成巷,初时亦称郝家巷,1980年地名普查中因有同名巷,冠以方位词定名为东郝家巷。西郝家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临沂第八中学东侧。北起姜园后巷,南至解放路。长160米,宽2米。据老教师说,郝姓于清末来此定居,时称下崖子,民国年间成巷,解放后始称郝家巷。因东边有同名巷,1980年地名普查中冠以方位词,以示区别,定名西郝家巷。

6、镇海,镇海门,古临沂城之东门,在今城墙遗址公园,兰山路东首,今已不存在。

7、庠门,古代乡学之门,指学校;庠门里巷,位于兰山路中段,西靠孔庙,南起兰山路,北至西北洼,长360米,宽3-5米,南宽北窄,它现在虽然是临沂市的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部对准孔庙东北角之崇圣祠,为清代沂州府学所在地,学校大门以北。故称庠门里巷。

8、黉学,古代的学校,临沂的黉学,过去称文庙,也就是现在的孔庙。《临沂县志·教育》曾有记载:临沂学宫,旧在城东南隅,未详创自何时。宋靖康中毁于兵,金守臣高召卜建于西门之内。元末遭兵燹,明洪武二年重建。在元、明为州学,清雍正间改为府学,而以兰山县学附之。黉学前街巷于清末,隔着兰山路与古代黉学相对,北枕兰山路,南顶聚福巷,西至先知巷。初时居民并不多,孔庙西边住着孔姓人家,东边都是孟姓人家,已消失。

9、高台,高台庙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临沂市家具厂西侧。由洗砚池街向北,长140米,宽2米。原巷北通兰山路,解放后为招待所征用,今为死胡同。土路面。居民区。据老人讲,明代已有人在此定居,后人口日增,清代形成居民巷。因巷口有一高台,台上建有关帝庙,俗呼高台庙,作为巷名至今。

10、西更,西更道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北起兰山路,南至考棚街,长320米,宽6米,土路面。据地方史志记载,明沂州和清兰山县的衙署,都曾设于今市政府内,东西两侧各设更道一条,供打更巡查之用。此居西,故名西更道。东更道已并入公安局内而不存在,已注销;西更道,今亦并入市政府院内,已注销。

11、瞻蒙,瞻蒙门,古临沂城之西门,在今西关煤球厂,五孔桥小区附近,五孔桥为西门大桥,现为兰山路所覆盖,今已不存在。

12、箭道,原为清代协台衙门跑马射箭的地方,叫做箭道。民国初形成居民区,因名箭道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地处北体育场之西,北起协台后巷,南止协台前巷,长240米,宽4米,巷西侧有街办织毯厂,余为居民住宅。

13、射铺,明朝旧机构,北靠兰山路、东望沂州路

14、营房,明代,这里设有兵营,叫做营房,后来在营房最后部分改建关帝庙一座(今书院小学即其旧址),清代成为居民巷,因称营房巷。西部靠西北洼处,明末清初名何家园,因地势一步步低洼,又处于天主教堂后,别名地狱巷,1980年地名普查中并入该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地处原天主教堂后,南起兰山路,东接石牌坊巷,西联商家巷,北至水沟与大寺西巷相望,巷内有书院小学,其余为居民区。

15、南坛,风云雷雨山川坛,简称山川坛,俗称南坛,在城南赤石埠,金雀山与银雀山之间,占地一亩五分,无房屋,为祭天之用,春秋二仲上戊日,民国典礼,每冬季祀天于此。

16、望淮,望淮门,古临沂城南门,在今市展览馆老馆,人民医院总院北临,沂州路与解放路交汇处北,今已不存在

17、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儒学也称为学宫,是官办学校,设在孔庙的后院。

18、书院,琅琊书院,位于临沂市王羲之故居洗砚池北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沂州下辖的七个州县共同出资在右军祠内创办,为当时鲁东南地区的最高学府。前身是晋代王羲之故宅,清代修改为琅琊书院,庭中左右共建有书室30间,整个建筑前边是碑亭、大门,门内立有康熙御书的龟驼碑,周围廊下墙壁上镶嵌有琅琊法贴以及众多历代著名石刻碑。琅琊书院与府学、考棚相互配套,成为沂州府培育和挑选人才的地方。清末戊戌变法以后,琅琊书院改办为王氏义学,后变成了沂郡校士馆,引进了外国的课程。北伐战争时期,部分建筑倒塌。日军进攻临沂城期间,旧城内的古建筑被破坏,古文物也遭到洗劫,书院大部分毁于日军的轰炸和焚掠中。1989年,临沂重建琅琊书院,位于王羲之故居内,成为临沂的一大名胜。书院街,北起兰山路,南至洗砚池街,长320米。相传,这条街道在明代时已经形成,因为街道内的琅琊书院而得名。文革时更名为红旗巷,后来在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又恢复了原来的名称。

19、演武,演武场,古代的城池驻扎着军队,必须有练兵习武的地方,以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普通士兵操练和检阅军队的场地称之为演武场,也称教场或校场。高级将领练武场的地方,称之为演武厅。解放路以南,沂州路以东。

20、北城,北城墙根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西起沂蒙路、东接煤山后巷,北倚老城墙,南为杨家园巷。长640米,宽3米。据传,清雍正年间(1723-1735)乡村穷人来城谋生,在此搭棚定居,逐渐成巷。因地处老城北门以东城墙根下,故称北城墙根。巷南旧有祐德宫,据民国五年(1916年)《临沂县志·宗教》记载,前清时设道会司于右德宫,后移至城隍庙的。今祐德宫已不存在,变成了柳琴剧团宿舍。

21、宗岱,宗岱门,古临沂城之北门,在今唯一斋酱园,沂蒙路北段与涑河交汇处,城楼上书“齐鲁锁钥”四个大字,今已不存在。

22、考棚,又称贡院,是科举时代士子们的应试考场,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秋,知府李希贤倡议捐建考院,拿出一年俸禄作为表率,各县的乡绅积极响应,兰山县知事王垲承接重任,选择知府衙门西颜家巷的空地,买了一些旧宅的砖瓦,建了临沂考院。考院又称考棚,当时整个临沂的才子都是从这里功成名就的,考院所在的街道,遂名考棚街,清末废除科举后,这座考院被改为沂州中学校,抗战时被毁坏,解放后在原址修建了临沂市京剧院,后改为临沂市影剧院,2008年拆了,建成临商银行;过去的考棚街,东起沂州路,西至沂蒙路,与洗砚池街相接,长约530米,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后来随着东关片区的大开发,又横穿沂州路,向东延伸了700多米,接入了三河口隧道。考西巷,考棚西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临沂影剧院以西。由考棚街向北折而西,接南三孔桥巷东端,长105米,宽4米。

23、洗砚,洗砚池,相传为晋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学书洗砚的地方,亦名择笔池。洗砚池街西起通达路,东止沂蒙路,长1480米,宽18米。工人文化宫以东为旧路,原名五贤祠街,1977年铺沥青路面,以西系1983年开拓新路,统名洗砚池街。

24、两署,沂州公署,明朝军政机关沂州府,沂州府城又称临沂城(临沂旧时称沂州),始建于春秋时期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原城为夯土城,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老城占地面积1.64平方公里,兰山路以北、沂兰巷以东、鼓楼台以西。临沂县署,兰山县本旧沂州府附廓首县,1913年2月裁府留县。治沂州城(今山东临沂市城区),1914年6月改名临沂县。兰山路以南、考棚街以北、八小集以西、沂蒙路以东。

25、正气,正气巷,据传,明代成巷。因巷内关帝庙匾额题“乾坤正气”,称为正气巷。解放后,打通茶棚街,修建沂蒙路,原正气巷被隔成东西两个巷。西正气巷东起沂蒙路,西止火神庙西巷。长126米,宽3米。东正气巷西起文昌宫巷,东至双井口南北段,长10米,宽3米。

26、东西马道,马道,历代以来驻城守军巡逻的道路,原宽八尺,绕城内一周,成于明代,各以方位词冠之。西马道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南起西南炮台与聚福巷相接,北止西北炮台与北马道相连,长640米,宽2至3米,巷成于清末民初,清乾隆七年颁行的《钦定文庙乐章》首句是“大哉孔子。先觉先知”。民国初期中山先生也有:“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语,此地距文庙较近故把兰山路以北的一段马道名为先觉巷,以南的一段名为先知巷,今仍存,而此巷根据方位和习惯仍称西马道巷;南马道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东起南当铺西巷,西至水产门市部东墙下形成南北段,向南入东方红商场,向北迤西接石家巷,长100米,宽2米;东马道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北以北城墙根巷与鼓楼台巷衔接处为起点,顺老东城墙向南,至老东门里与兰山路相接,长330米,宽2米,清乾隆年间逐渐形成居民区,仅存2米宽的小巷,东马道之名却沿用至今未变;北马道,

27、歇马,歇马亭,老西门以西、八蜡庙以北、已毁。

28、八集,八小集,位于旧兰山区人民政府的西临,它北面接兰山路,南到考棚街,长310米,宽7米。清乾隆年间成街,当时临沂城的集市有五、十大集,三、八小集之分,所以称之为八小集,现有八小集街,以前称颜家巷,为市直家属院和少数居民住宅。

29、公平,公平巷,位于临沂市兰山区城区东北部,东起箭道巷,西至石牌坊巷,清未为袁姓菜园,原名袁家园,民国初年乡民进城避难,形成居民区。由于杂姓聚居,又来自不同村庄,各不相让,为了避免争端,求得公平相处,众人议定命名为公平巷。

30、南北仓房,南仓房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西起沂州路,东至朝阳寺西巷,长140米,宽4米。据传,明代成巷,因巷南侧有官立仓房,时称仓房后或仓房巷,后为区别于北仓房巷,故称南仓房巷。北仓房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地处地委党校东侧,由兰山路向北,为死胡同,长102米,宽2米,据老人传说,明以前成巷。因靠近官府的北仓房,故名北仓房巷。今仓房虽废,而名称未变。

31、永丰仓,为当时的重要粮仓,兰山路以北、沂蒙路以西,古营房以东,今已无。

32、梭头,梭头巷,西接茶棚街,向东并向南拐,南通南三孔桥,它正像一个牛梭头一样,因此称作梭头巷,已注销。

33、小井,小井巷,东关的居民习惯上称井巷为“小井巷”,兰山路东端的三岔路口分别是通往东关街、花园街和井巷的,其中靠近东边最为狭窄的那条就是井巷,小井位于小巷的南头。

34、挑水,挑水巷,巷内有两井,先有南面小井,水比较好喝,后有几家地主联合在北面开澡堂而挖,没开起来,为附近的居民用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挑水巷的名称由此而来。两眼水井之间的部分南北相通,东西方向的两段与沂州路连接。靠近大井附近的巷,称之为“北挑水巷”,靠近小井的巷便是“南挑水巷”,整条巷子呈“]”状。如今的挑水巷已经没有南北之分,南挑水巷解放以后并入了奎星阁巷。北挑水巷直称“挑水巷”。

35、兵河道,明朝设立的管理水运的军事机关,兰山路以北、三小以南、察院以东、沂州公署旧址以西,

36、协台,为清代副将的别称,协台后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东起箭道巷,西至石牌坊巷,长150米,宽4米。巷南体育场,系前清时协台衙门旧址,故称协台后巷;民国年间李占标旅驻防临沂,司令部设在协台衙门旧址以内,巷名又改称司令部后巷;解放后原司令部辟为体育场,又改称体育场后巷。故1980年地名普查中恢复协台后巷名称。协台前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由沂蒙路向西,接箭道巷南头,长50米。巷北体育场系前清协台衙门旧址,成巷时在协台衙门之前面,故名。民国时协台衙门改为司令部,解放后辟为体育场,该巷名称亦随之更动,极不稳定。地名普查中恢复协台前巷旧称。

37、沂州卫,明朝设立,军队司令部——沂州卫,一卫5600人,统辖数府。兰山路以南,南马道以北、西马道以东、普照寺以西。

38、菱角汪,古人非常重视城内排水,取土修建城郭时形成大汪,夏秋季节,阴雨连绵,积水全流到大汪内,汪里水囤积满了,城郭上另有水眼可供排水,民国期间临沂城依然保存有8处,号称临沂城八大汪:西北大汪(亦称洼子湖或洼子地)、北大寺汪、石牌坊汪、东关官地汪、煤山后巷葫芦汪、洗砚池大麦汪、考棚街南菱角汪、商家巷大水汪、魁星阁汪、朝阳寺汪、火神庙汪、考棚西汪、北三孔桥汪,现有菱角汪巷。由南马道西端北头向西折而南,形似菱角的汪,居住在汪边的居民就以菱角汪为地名。菱角汪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由南马道西端北头、地区水产公司门市部墙后,向西折而南,入东方红商场,长30米,宽1米,东侧为水产门市部,西侧为居民区。解放后将汪填平建起了水产门市部,菱角汪巷并入石家巷,汪和巷都不存在了。1980年地名普查中,为保持历史面貌,恢复原名。

39、竹林,嘉庆年间挖护城河,称青龙河,有一段从洗砚池以西流过。清初在河边种植竹子,慢慢形成竹林,西关居民迁出,傍水而居,池塘竹林,风景宜人,渐渐形成了竹林巷。城里段先后称洗砚池街、五贤祠街;城外叫竹林巷,建国后,居民自发拆城墙砖石用,慢慢有条出入城的土坎路。1958年拆城墙,彻底打通洗砚池街,此后统一命名为洗砚池街。

40、沂兰,明朝以前便已成巷,明朝至清初时,曾有兵河道在此驻扎,巷口便起名“道门首”,清朝兵营南迁,道门首便荒弃了;因靠近沂州衙署监狱以西,又得名狱西巷。解放以后因为感觉此名不雅,故更名为“沂兰巷”,南起兰山路,北至北三孔桥,长202米,宽5米。

41、义仓,隋以后历代封建政府为备荒年而设置的粮仓。北齐时征义租,在州、县设仓存储,此为义仓的先河。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 始设义仓。在收获时向民户征粮积储,以备荒年放赈。因设在里社,由当地人管理,因而亦名社仓。后又定积储之法,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1石,中户不过7斗,下户不过4斗。唐初置义仓及常平仓,元和中改称常平义仓。 清代规定,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互相区别。至咸丰、同治时,义仓已名存实亡。北马道以南、城隍庙以东、马神庙以西、三小以北。

42、马号,据老户相传,清初成巷,因靠近沂州衙署的马号(官府养马的地方)而得名。马号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由鼓楼台巷向西折而南接草园巷,呈直角形,解放后其南北一段为行署征用,其东西一段成为死胡同,已注销。

43、三孔,三孔桥,南三孔桥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由沂蒙路向东,南拐,又折而东接考棚西巷。全长170米,宽2米。据传,明代就有人定居,清末成巷。该巷南端正对考棚西边的大汪,为防止夜间行人误入汪内,故在汪崖修砖墙一座;又为了不阻碍向汪内排水,故在墙下部修砌了桥形的三个排水孔。三孔并排,长不过一米,称作“一步三孔桥”。一步之内有桥三孔,这是个奇特的名称,因此被列为临沂八小景之一,同理,“北三孔桥”的名称由来,也是如此。北三孔桥西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地处沂水东调工程指挥部东大门对过。由颜巷口街向东接北三孔桥东巷,长125米,宽3米。据传,清末成巷,当时称为把总后(今地委家属院系清把总衙门旧址)。后因南三孔桥(在考棚西)的奇特建筑有一步三孔桥之称,成为临沂八小景之一,这里以其同样的条件称为北三孔桥。1980年地名普查中,以沂兰巷为界分为东西两巷,此在西,故称北三孔桥西巷。北三孔桥东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由北三孔桥西巷东端和沂兰巷北端衔接处,向北接丁家园巷的小巷和由上述衔接点向东折而向北接煤山后巷的小巷组成,呈山形,该巷原与北三孔桥西巷统称北三孔桥。

44、官驿,官驿街,东起八一路,西至新华二路,铺有厚厚的石板,曾经是一条北走蒙山南通苏杭,进出琅琊郡的咽喉要道,有着太多的历史沉淀。可惜,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

45、喇叭,喇叭巷,东西走向,一头宽一头窄,像喇叭,已注销。

46、双井,双井口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由文昌宫巷向东至朝阳小学门口分岔:一股继续向东止于沂州路,一股向北止于考棚街,呈“⊥”形。朝阳小学以东为土路面,余为水泥路面。巷南侧有朝阳小学和水利指挥部,北侧有红星池塘和老戏院(解放初期曾设过柳琴剧院、吕剧院、电影院等单位),该巷西首旧有准提庵一座,庙门东侧有古井一眼,皆明代之物。因井上有用大石雕凿的两个井口,故称双井口。明代成巷,因以井名为巷名,巷东段旧有塘子巷和当铺后巷,1980年地名普查中并入该巷。

47、戏台,破戏台巷,在城隍庙戏楼西,旧有破戏台巷,东起延庆庵,西接沂蒙路,巷中路北有关帝庙一座,路南有戏台一座,因演戏时发生事故,弃置不用,日渐倾圮,俗呼破戏台巷,今已划入东调指挥部内,该巷已注销。

48、鼓楼台,鼓楼台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北起煤山后巷,南至兰山路,长300米,宽3米。该巷北端古有平野台,台上建有平野亭,元初太守储天章加以重修。登台远眺,城内外景物可以尽收眼底,成为琅琊八景之一,叫做平野晓霁。清代在此改建鼓楼,改称鼓楼台。逐渐形成居民巷,因名鼓楼台巷。民国初年改为修养街,文革中改为文革巷,均未被群众接受,仍用原名至今。

49、棋盘巷,位于银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银雀山路北,新华路东,现有几条小巷,均为土路,居民多系南关拆迁户,该巷于1974年形成,今临沂农校和部队营房一带,旧时称棋盘地,因名棋盘巷。

50、琅琊,琅琊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北起酒厂后街,经酒厂东侧,南止解放路。长580米,宽2一6米。该巷为琅琊家旧址,系东汉琅琊王刘京的墓葬地。刘京于公元80年由莒县迁都临沂,传六世,共141年,这是临沂历史上光辉的一页。琅琊冢是大型封土,为临沂名胜古迹,可惜几经战乱,已破坏无余。1980年地名普查中,命名为琅邪巷。

51、琅琊王,北起银雀山路,南到罗庄双月园北路。东汉建初五年(80年),琅琊王刘京徙都开阳(今临沂城区),开启了临沂作为琅琊政府驻地的历史。分封在临沂的琅琊王有16位,东汉时期有刘京、刘宇、刘寿、刘尊、刘据、刘容、刘熙共七世,曹魏时期的曹敏、曹焜父子,西晋时期有司马伦司马伷司马觐、司马睿祖孙三代,北齐时期的高俨、高恪,唐代有李冲。

52、方汪北巷,位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东起油坊巷,西、北分别止于西园巷,总长390米,宽2米。巷南原有方形水汪,俗称方汪。1958年已填平建房,但名称未变,故名方汪北巷。方汪南巷,位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地处西哨门巷以北,方汪北巷以南,西为西园巷,东为油坊巷,由数条南北小巷组成。据老人回忆,清末始有人居住,解放后成巷,因在方汪以南而得名。

53、建牌,石牌坊,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地处城关鞋厂东侧,南起兰山路,北至协台后巷。长510米,宽3米。明朝杨姓人在巷南首立有石牌坊一座,横跨兰山路,正对该巷口,故称石牌坊巷。整个牌坊全部用巨石垒砌而成,高12米有余,牌坊整体分为三层,第一层较高,是三个门道,用巨石条垒砌而成。横楣由石条相扣而成,中间石条上雕凿成一个大圆球,垂在门楣中心,花纹别致,雕工精巧。第二层是中间部分,在主门道上方,镶嵌一块长约两米,宽七八公分的大石条,上面字迹模糊看不清楚,四周用四十公分的石条围成石框,上面刻有飞龙戏珠的图案。两边人行道上方都有飞檐顶盖,比中间稍低,这是石牌坊的中心部分。第三层是主门和中间部分的上方用石凿成的牌坊顶盖,四角飞檐。整个石牌坊外观层次分明,整体大方朴实。

54、辘轳把,辘轳把巷,约明以前成巷,当时并没分岔,呈“乙”形,与辘轳把相似,故名辘轳把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由沂州路向东不远,分成两段,一股笔直东接朝阳寺西巷,另一股南拐,再折而东亦入朝阳寺西巷。长100米,宽3米。据传,与辘轳把相似,故名。

55、聚福,聚福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青龙河以北,大麦汪以南,水眼以西,西南炮台以东,由数条不同走向的小巷和一条5米宽的东西主巷组成,门牌1-177号。清末民初,几户贫民搭棚居住,以淋硝、卖黄土、挑河水为生,时称破街子,后来改称聚福街,解放后名为聚福巷。

56、斜街,斜街子巷,位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由银雀山路向东北与芦花市巷和西哨门里巷交会,长180米,宽6米。据传,明以前成巷。原名故衣市,后因该巷系东北西南走向,称为斜街子。十年浩劫以邪为正,改名正义巷。亦称西街。地名普查中,根据地形和习惯,定名为斜街子巷。巷南第二实验小学和临沂无线电厂驻地,原系广济禅林旧址。因寺内有观音殿,俗称老母庙。《临沂县志·宗教》:“转琳寺,县南银雀山麓,明末僧弘诚建。”即指此寺。庙门南侧小庙为华严庵。《县志》载:“南关,清康熙年建。”今皆不存。

57、设宅,茅家公馆,清朝,皇帝南巡途经长江,遭遇了风浪,茅姓六品带刀卫士拼死护驾,皇上赏赐他五品道台,到临沂任职,宅院就在马石猴巷东头巷北,大门对着沂蒙路。道光年间临沂曾经有曹家、茅家、刘家、尹家四大公馆。

58、马石猴,马石猴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东起沂蒙路,西止石牌坊巷,长200米,宽2米。该巷东首正对小关帝庙,庙前有一石刻古兽,似猴似马,人们称之为“马石猴”,因成巷名,该石刻兽一度沉埋土中,沂蒙路换柏油路面时又出土,现存巷内黄家贵家中。

59、高崖,高崖子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由白家巷向东折而南,止于酒厂前街,长200米,宽3米。清末,为菜园和林地,居民很少。敌伪时期人户渐多,解放后成巷。因此处系一高崖,无固定名称,东关人称之为东崖子,姜园人呼之为北崖子,或上崖子。地名标准化处理中,因地形定名为高崖子巷。

60、福利,福利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由兰山路向南,止于西崔家巷南,长100米,宽2米。该巷原名馍馍巷,明清以来曾经是卖馒头的集市,因而得名。当时规模:由今兰山路向南经木器厂直通五贤祠前,形成南宽北窄的一条通巷,形似棺材,俗呼棺材巷。解放后,二名交称,比较混乱。1980年地名普查中,取馒头可供人食用之义,定为福利巷。

61、草园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东起鼓楼台巷,西接窑货市巷,解放后西端为居民建房堵塞,成为死胡同。长45米,宽2米。据传,清初成巷。因靠近当时沂州衡署内储存马草的草园,故名草园巷,已注销。

62、养济院,养济院巷,位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东起沂州路,西至斜街子,长130米,宽3米。据《沂州志·恤典志》,州设养济院,在南关。为养孤贫也。今巷东头北侧为其旧址,解放后成居民巷,根据习惯称呼,命名为养济院巷。

63、仁泰,仁泰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西起沂州路,东止赵家大园和张家大园分界处,长82米,宽2米,清未年间,赵张两家在此经营菜园,故称大园, 蒋氏祖上是从山西迁移到老沂州府,居于此,以经营纸张、糖茶为主,大宗批发零售等生意,有次路遇一个人,疼痛难忍,送去治疗,那个人不忘恩德,给店起了仁泰的字号,人称“蒋仁泰”,故名“仁泰巷”。

64、后楼,后楼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东关,由东关街向东,折而南止于酒厂后街,长380米,宽3米,清代成巷。一说因巷南有明代左都御史(俗称“都堂”)王璟后楼而得名;一说,明朝朱家在这里定居,称朱家后楼

65、花园,花园街,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东起滨河路,西到涑河南街,(老东门外向北老城河上旧有镇海桥,解放后折除,河亦填平,其遗址在今东关大类场与回民糕点厂之间)。街东侧深河北岸有东关花园,故1980年命名为花园街。

66、西园,西园巷,位于银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由西哨门(解放前已拆除)里向北,弯曲分三股接解放路。长540米,宽2一4米。据传,清代为刘姓菜园,俗呼刘家园。清末民初形成居民巷,因地处南关西侧、称为西园街,地名普查中定为西园巷。

67、官义,官义街,位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地处行署棉麻公司南侧,东起八一路,西止新华二路,长640米,宽12米。此处,旧时俗称官地,是官府设立的义葬区。即今所谓公林、公墓。立有义地碑(已毁)。1980年地名普查中,命名为官义街。

68、青杨,青杨路,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地处火化场以西,北起北园路(拟至育才路),南至后涑堤路,长825米,宽24米,初名轻顺路,因地近火化场,寓有轻题直上之意,后嫌抽象,改称青杨路,意谓遍植青杨,即可清除污染。

69、马陵,马陵山,位于郯城县,公元前342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兵攻打韩国,韩国求助于齐国。齐国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直攻魏国国都大梁。庞涓闻讯回兵,齐军早已绕道东撤。庞涓率兵追赶;孙膑采用减灶诱敌之计,将魏军诱入马陵古道,大破魏军,射杀庞涓。马陵山路,南起祊河路,北到南京路。

70、西九弯,西九弯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东起沂兰巷,西止颜巷口街,长120米,宽5米,该巷原为东北西南走向,弯弯曲曲,俗称九弯巷。解放后进行改建,平行取直,以其在旧巷西,故名西九弯巷,但旧巷与弯已不存在。

71、陷泥,陷泥河,发源于临沂市兰山区琅琊王路上游、涑河9号坝南侧蓄水闸处,流经兰山、罗庄两区,穿邳苍分洪道入郯城武河,全长约28.5公里,流域面积193.2平方公里,是临沂城区的主要排水通道,承担着西部城区三分之二的排水任务。相传隋唐时期,唐将罗成与苏家庄庄主苏定芳交战,苏定芳诈败,年轻气盛的罗成策马急追,结果被苏定芳骗至淤泥河陷入其中,被苏定芳乱箭射死,因此得名。

72、东城弯,东城弯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老东城墙弯曲处,北起卫校宿舍南墙,南与魁星阁巷相接,长230米,宽2米。据传,清末灾害严重,农村破产,乡下贫民进城谋生时在此搭棚居住,逐渐成巷,因名东城弯巷。

73、鄅国,鄅国故都遗址,位于临沂市城北8公里处的南坊镇古城村。鄅系西周初年的封国,乃夏后氏之裔,子爵,姒姓,鲁哀公三年(前492年)被鲁国吞灭。在古城遗址,曾发现周代至汉代陶器残片和铜戈、铜、箭镞等文物。今古城村南林子,相传为鄅子之墓地。

74、刘疵,临沂市北城新区洪家店村西北隅,1978年5月临沂市文物组对该墓进行发掘,出土一套包括头、手、足5个部位的金镂玉衣,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的西汉早期金镂玉衣。同时,有玛瑙印章一枚,3把随葬铁剑和两件铜弩机出土。刘疵,西汉高祖功封其为鲁侯,食邑4800户。

75、中邱,中邱城,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城北白沙埠镇东北6公里,东临沂河,公元前716年由鲁国建筑,周长4.5公里,因诸葛亮来居于此,遂易名为诸葛城,旧有武侯祠,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今只存残碑及银杏树一株等物。

76、即丘,临沂城西,现在的中环路(临西十三路)与解放路交汇处古城村,史料记载,西汉设置即丘县也叫祝丘县,故治在今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故县村,属琅琊郡。三国两晋南北朝因之,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五月,刘裕北伐南燕时,开阳县(治在今临沂城)和临沂县(治在今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诸葛城村)二城被毁颇重。南朝刘宋时,撤销开阳、临沂两县建制,两县原辖境并入即丘县(治所在今临沂城东16.5公里处的河东区汤河镇故县村)。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即丘县治西移(遗址在今临沂高新区马厂湖镇古城村),是年,于此置北徐州。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元),改北徐州为沂州,向东移至晋琅邪郡城开阳。以州城东临沂水,因此为名(《太平寰宇记》语)。临沂称沂州自此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即丘县复设临沂县,治所在汉开阳故城(今临沂老城)。大业初,并即丘县入临沂县,为琅琊郡所。古城村,东俄黄路,西至护城河,南至小姜家村北。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837米。现存西南角一段城墙,东西长27米,南北宽19.27米,高7米。东北角墙角宽15米,发现周代夹砂灰陶绳纹甬足、鹿角、汉代泥质红陶“万岁”瓦当、树鹿纹瓦当、铜带钩等。

77、金雀,金雀山,临沂城南隅的金雀山位于银雀山之东,沂河之西部,青龙河绕西部山脚而过。是古城临沂之门户,和银雀山成犄角之势拱卫着临沂城。山体由石灰岩、紫色页岩构成,海拔只有88米。两山岗东西对峙,因盛开形同云雀,金黄色花得名。金雀山路形成于1965年,因其穿过金雀山而得名。它东起沂河新桥,西止临西八路,长6300米。

78、神龟驮城,临沂有龟驮城之说,驮城保平安的龟神的两只前爪,左是金右是银。它用左手一抓,便出现了金雀山,右手一抓,便是银雀山。后来这两座山上开满了金色和银色的状似云雀的小花,被人们称为金雀山和银雀山。据说姜子牙封神时,在临沂被一只老龟所救,姜子牙请老龟一起上天成仙,但老龟以故土难离为由拒绝,顺沂河进入了临沂地下,从此就有了龟驼城的说法。 虽然这只是民间代代流传着的神话故事,可是故事里饱含着劳动人民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79、银雀,银雀山,市区东南有两座山岗,古代相传此处遍生一种灌木,春夏之交,此木鲜花盛开,花朵形似云雀,东岗为黄色,西岗为白色,得名金雀山和银雀山,均系汉代重要墓地;时名赤石山,含铁质,当时称铁山。银雀山路,东起滨河路,西到陶然路,1973年名红星路。

80、凤凰,凤凰城,有人说临沂是一座凤凰城,老南门共有三层门。头层门向正南,像是凤的头,二层门向西拐了一个大弯,恰似凤凰的长长的弯脖,三层门也向南,与头层门完全相对,有二层城门楼,显得又高又大,很像凤冠;东门、西门都是两层门,头层门都折向北方,就像凤凰的两个翅膀;而北门的外层门,却是拐向西北,很像是一个大鸟的尾巴。有凤凰居社区、鲁商·凤凰城

81、湮水窝子,过去,住在临沂老城北的鼓楼台巷北端,每天清晨天还不亮,就有人用钩担挂着两个陶罐翻过城墙,去小涑河边上的“湮水窝子”上汲水,挑着装满甘甜清水,艰难地爬过陡峭的城墙缺口,一路不知道要歇几歇,才能把这一担水送到家里,人多的人家,要这样往返几趟,以供一天的饮食用水。

82、道门首,据说在明朝至清初时,曾有“兵河道”在沂兰巷驻扎,因此沂兰巷的巷口便起名道门首,也不过是从沂兰巷的巷口向北大约几十米的距离。 清朝兵营南迁,道门首便荒弃了,后来便有百姓来此居住而成为民居。

83、椿树渡口,以前不论是来沂州赶考的士子,还是往来做生意的客商,经过沂河主要依靠摆渡。椿树渡口就是沂河岸边摆渡的地方,东关街是当时来往摆渡行人的必经之地,为了方便往来的行人,街上的居民做小买卖的也渐渐多起来。

84、涧西,涧西巷,位于银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临沂二中以东,现有东西巷一条,南北巷四条,1981年成巷,以其地处桃花涧以西,1982年命名为涧西巷。

85、沂州,北周灭北齐,改北徐州为沂州,其因沂河而得名,将治所从即丘县(兰山区兰山街道古城村)东移晋琅邪郡城开阳(隋改临沂县)。其范围曾包含过今鲁南的临沂大部、枣庄东部,鲁中的沂源、新泰,还有鲁东南的日照大部。清朝升为沂州府, 置附郭兰山县,降莒州为散州,属沂州府。 领兰山、郯城、费县、沂水、蒙阴、日照、莒州,共6县1州。沂州路,南起南环路,北到涑河南街。

86、参政,沂州布政司,为山东布政司的派出机构,统辖鲁南、苏北数州,长官为左、右参政各一人,从三品文官,穿孔雀官服。另外还有左、右参议各一人,从四品文官,穿云雁官服,负责在沂州和鲁南、苏北各州参政、参议。

87、御史,佥都御史,沂州察院坐落在中轴线中段,为山东都察院派出机构,掌监察执法,巡按鲁南、苏北各州县,考察州官、县官。长官为左、右佥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文官,穿云雁官服。

88、兰山,位于临沂市罗庄区褚墩镇兰山村,最高峰海拔138.1米,系石灰岩,唐武德四年(612年),曾为兰山县驻地,村以山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沂州府治,复置兰山县,其县名亦以山而得。兰山路,东起东关街,西到通达路。

89、指挥,指挥使,沂州卫的最高首长,正三品武官,穿豹官服。明代用在官服上绣不同的禽、兽,来区分文武官吏的官品等级。像现代军衔一样,让人一眼就看出官位级别。卫副首长称指挥同知,从三品武官。另有指挥佥事多名,分领各所,正四品武官,穿虎官服。所军官称千户、百户,千户军官为五品武官,穿熊官府。

90、参将,清朝统治者将全国划分为十一个战略军事区,每区下辖一至数省,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总督,不设总督的区,则由兼领提督的巡抚为最高长官;省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或兼领提督的巡抚;省下为镇,镇的长官是总兵;镇下分协,协的长官为副将;协下设营,营的长官为参将、游击、都司、守备;营下设汛,汛的长官为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

91、牛角,牛角巷,原兰山区公安局院内,已注销。

92、墙缝,墙缝巷,三小以西,紧邻沂蒙路,太窄,进出只能容一人,与地狱巷(兰山教育局以西)、牛角巷(兰山区公安局院内),形成城内三个奇怪的地名,今已不复存在。

93、旮旯,旮旯巷,有名,查不出记载,已注销。

94地狱,地狱巷,原兰山教育局以西,今已不复存在。

95、御碑,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巡视江南,途中驻跸沂州府,知府李希贤向他汇报工作并请示:明朝的时候,沂州出了疏广、疏受(今兰陵县人)两位名臣,我们想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请皇帝留下墨宝。乾隆闻听,对下属表彰楷模、教化民众之举甚感欣慰,于是就在行宫之内挥毫泼墨、御笔亲书赞诗一首:荒城名尚二疏存,置酒捐金广主恩。贤损志愚益其过,不惟高见实良言。沂州知府李希贤手捧御笔,即刻命人在城南关的阁子门外修筑碑亭、镌刻“二疏城乾隆御碑”,永作留念,当初石碑和碑亭所在的街道便以这御碑为名了。御碑街原名御碑巷,地处银雀山东麓,长约300米。沂州路中段西侧,南至临沂市防疫站,北至原农业药械厂,由数条接沂州路的小巷和一条接清真寺巷的大巷组成。该巷在民国初期形成,当时称为阁子门外,解放后称御碑街,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改名胜利巷,1981年,地名标准化处理中定名为御碑巷,隶属于金雀山街道办事处御碑街居委。

96、平川,平川路,位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中部,北起金雀山二路,南至金雀山五路,长920米,宽14米,北端路西有临沂第九中学,因地处青龙河西、山川路南,而地面平坦,1981年命名为“平川路”。

97、社稷坛,城外西北,基地八分,无房屋,雍正十年设,春秋二仲上戊日祭。

98、郡历坛,城北门外,无基地,无房屋,每岁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祭,以城隍主之。

99、靛市,靛市巷,东起陵园西街,西止沂州路,长390米,宽4米。该巷在明、清两代是靛蓝颜料的交易市场。清代成巷后,叫做“靛市巷”。又因这里在清朝时建有东哨门,又名东哨门里。解放后东哨门已拆除无余。而该巷又向东延伸至 烈士陵园以西,地名普查中定名为“靛市巷”。巷内旧有清代所建的“给孤庵”、“土地庙”,解放后拆除。民国初有乐意学堂,今为第一实验小学。靛市巷南面一个家属院前的这个简易小房子,不知道谁还会有印象。时间腐蚀过的砖墙。靛市巷的一户人家,把朝向北面巷子的门堵死了。

100、芦花,芦花市巷,与靛市巷相对,东起沂州路,西接斜街子和西哨门里巷,长120米,宽5米。相传,过去这里有清代所建关帝庙一座。是芦花交易市场。每年秋冬季节,四乡来卖买芦花,作为编织芦花草鞋的原料,清代成为居民巷,因名芦花市巷。

101、飞跃布鞋,当年,刘善左任临沂鞋厂厂长,抗美援朝时期,将临沂十二家鞋庄联合,建了临沂县鞋业生产合作社,组织了一二百人,昼夜赶工,为到前线打仗的战士做军鞋,是比较原始的作坊式生产,当时生产布鞋全部为手工,所用的鞋底都是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手艺相当古朴。在发展初期,合作社主要是生产圆口布鞋,店面前面是柜台,后面的院子就是车间。 当时布鞋的价格是两元一双,这在解放初期可是很贵了。对居民来说,能花钱买一双布鞋是很奢侈的事情。 上世纪60年代,一度又变成了社,后社又重新变为厂。曾花了88元注册飞跃商标,是当时临沂第一家在政务院申请的注册商标。

102、山川路,位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中部,北起金雀山路,西临青龙河,左山右川,形势天成,故命名为山川路。

103、窑货,窑货市巷,一些巷子的名字都能体现当时商业的发达,位于兰山路东边的窑货市巷,过去是卖窑货的集市而得名。以前生活中用的盆子、罐子都是以泥巴为主要原料,在窑里烧制出来的,就连平时挑水用的水罐子也是用泥巴烧制而成的,因此非常脆弱。提着罐子去河里挑水要小心翼翼的,要是不小心 把水罐打坏了,买个新的要一角钱,对于当时的普通家庭来 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窑货市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地处行署供销社大门东侧,由兰山路向北,原接草园巷,今为死胡同,长68米,宽3米。过去,此地是卖窑货(陶瓷制品)的集市,清末成为居民巷,故名窑货市巷。

104、炉坊,炉坊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中部,西为八蜡庙街,东靠老城西墙,由数条不同走向的小巷组成。相传,清初成村,以姓氏命名唐家庄。后村内添了红炉作坊,俗呼炉坊村,简称为炉坊。地名普查中,定名为炉坊巷。

105、窑汪北巷,位于银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启阳路北,新华路东,现有南北巷二条,巷南面体育场以西,系过去砖窑旧址,俗称窑汪。1982年以其地处窑汪以北,故名窑汪北巷。

106、茶,茶棚街,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市招待所大门对过,由沂蒙路向东,长96米,宽3米。该巷原通梭头巷,今为死胡同。据传清代以前成巷,先为炭场,后为民宅,以地形肚大口小,称鱼肚笼巷,解放后,因修沂蒙路将原茶棚街撤销,故改称茶棚巷,是城内有名的大街之一,北接兰山路,南至正气巷。解放后打通沂蒙路,将该街撤销,成为沂蒙路的一段。为保存历史,除保留茶棚巷名称外,志此备查。

107、粮食,粮食市巷,已注销。

108、七女商店,解放前,女子是不出来工作的,新社会人人都是平等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沂州路上出现临沂第一家女子百货商店,因为招了七个年轻的女售货员而被称为七女商店,曾被人们传诵一时。

109、盐店,盐店巷,盐店后巷,位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由解放路御碑亭向南,再连续西拐,又再接靛市巷,全长290米,宽2米。相传,清末成巷,今临沂供销社,原系清代盐店(俗称盐槽子)旧址,其后门正在此巷,故名盐店后巷。

110、油坊,油坊巷,位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南起芦花市巷,北止解放路,长285米,宽5米。相传,明代成巷,因巷内有榨油作坊,故名油坊巷。又因两端各有关岳小庙,亦称对岳街。1980年地名普查中,以油坊巷为标准名称,现被一排排居民楼取代.

111、八宝豆豉,惟一斋酱园业主人称王哑巴,善于钻研吃喝,在继承的同时也吸收了其它的一些技艺和配方,生产的豆豉源于垛庄,却又胜似垛庄。 当年惟一斋的豆豉可谓家喻户晓,就是今天我们吃到的豆豉还是惟一斋的。

112、垛庄,在清朝道光年间,沂州府的垛庄有一位老妈妈,用大黑豆、茄子、香油做主要原料,研制出了美味的酱菜,取名豆豉。后来这种制作方法流传了下来,传到了临沂城里,先将筛选出的大黑豆,加水煮到7、8成熟。捞出凉去浮水,再放置一段时间使其发酵。这是制作豆豉的主料,用来提升味道的副料,像茄子、鲜姜、杏仁米也要经过特殊处理。最后封坛的时候,把配制好的各种料子装进坛子,用16层桑皮纸,涂上猪血料,封住坛口,用细绳扎紧。待血纸晾干后,再在坛上扣一个碗,用石灰、麦糠、黄土合成泥将坛头封严。封坛后的豆豉,还要在阳光下晾晒自然发酵。豆豉独特的风味很快便受到了大家的喜爱,由于豆豉的加工程序十分复杂,酿造期长达十几个月。难以满足市民的需求,因此豆豉成了大家串门子、走亲戚的珍贵礼物。

113、煤山,算不上山,比周围地面高出数米,地下有煤,开挖引起地陷,中间部分凸出来变成高地,被当地百姓称为煤山。原位于旧城东北角,是条不足百米的普通小巷。东西走向,西与北城墙根相接,东与鼓楼台巷和东马道巷相连。长75米,宽2米。明朝时已有此巷,因地处煤山之后,故名煤山后巷。巷子虽然非常短小,但非常有特色。备受煤山南边衙门内的官员们青睐,他们很多居住于此。2008年,煤山后巷整体拆迁改造成多层居民楼,小巷消失殆尽。煤山一词保留在了煤山社区的名称中。煤山旧址的东南,现在是梅山小区,隶属煤山社区。

114、西哨门里巷,位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西起沂蒙路,东接芦花市巷和斜街子巷,长320米,地直机关招待所驻巷西头南侧,余为居民住宅区。地处明代所建南关西哨门内,习称西哨门里。地名普查中,将此巷延伸至沂蒙路。今西哨门虽已不存,但人们已习惯于称呼西哨门里,故定为标准名称。

115、丝线,八小集北头路东当时孟家开了一家丝线店,店号“同兴泰”,主要经营丝线,也卖扎腿用的丝带和绢。民国初年,丝线店里出售的五颜六色的丝线都是自家里染的,染线的作坊就在线店的后面,丝带是旧社会妇女绑腿用的,一般以黑色为主的布料,家境好点的人家都喜欢用丝质的带子,而且丝带有红色、绿色和黄色等不同的颜色,这些鲜艳的颜色是未嫁人的小姑娘用的,结婚的妇女就很少使用鲜艳的颜色了。他们家里当时只卖白绢,质地比较柔软,穿在身上很舒服,来店里购买的一般都是有钱人,就好像现在的高级服装差不多了。

116、孟家,东孟家巷:该巷西起沂蒙路,东止文昌宫巷。相传,明代孟姓人在此居住,因称孟家巷。原巷西顶火神庙西巷,解放后,修沂蒙路时,被隔作两段。此段在沂蒙路东,故名“东孟家巷”。西孟家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东起沂蒙路,西止火神庙西巷,长120米,宽3米。据传,明末成巷,以孟姓居住得名,解放前东起文昌宫巷,解放后修沂蒙路,此段被隔在沂蒙路西,故称西孟家巷。

117、同兴泰,在日本鬼子来临沂以后就停止营业了,临沂城解放以后他们家也没有再从事这个行当。

118、酒厂,1953年,临沂白酒厂在临沂城东关琅琊巷落户,这里也是许多人记忆深刻的地方。过去,很多城乡居民都喜欢来这儿打散酒喝,也有许多农民推着瓜干来换酒。在上世纪60 年代,不仅买酒的很落后,酒厂卖酒的方式也是非常原始的,经常是用手推车推着到农村去卖,甚至有时挑着担子下乡去卖,时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买酒的老农一手交钱,一手接过一碗酒,一气喝干, 再从口袋里掏出半截青萝卜嚼上几口。酒厂前街,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东起琅琊巷,西止东关街,长370米,宽4米。解放后成巷,因地处酒厂南面而得名,20世纪80年代前大部为菜园。酒厂后街、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西起东关街,东至沂滨路,长520米,宽5米,相传,明代已有人定居,清代这里是东奔沂河木桥的唯一大道,故户口骤增,布满街道两侧,时称东关东街,解放后统称东关街。地名普查中,因地处临沂酒厂以北,命名酒厂后街。酒厂西街、

119、先知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北起兰山路,南至大麦汪,长150米,宽3米。据传,清末成巷。当时巷内有酒店,俗呼酒店巷。后来闻姓在大麦汪盖了小楼,又称闻家楼巷,民国初命名礼义街,解放前,将西马道南段的先知巷名称,移冠于此。

120、姚家,姚德全堂中药店,位于兰山路上,在八小集的西边,民国时,药按照药量的多少打包,把量多的一包放在最下面,越往上摞药包越小,包扎好的药包好像一个金字塔的形状,样子很好看。而且每一味药都有详细的说明,包括产地,还有一些小常识的说明,吃什么药忌什么口,都写得很详细。最让人们印象深刻的是,在姚德全堂买药,它会免费赠送一个带把的小箩子,这个箩子的作用,就是在熬完中药往碗里倒的时候,可以过滤药里的渣子,很实用。而且箩子用的是质地比较细的丝料,据说姚德全堂的这一措施,吸 引了许多人到那里抓药,一时间风头盖过了一些老字号的药店。

121、恒济堂,位于兰山路上,在八小集的路北,从郑州等地采购了药材,然后自炮、自切,他们讲究的是“道地药材、遵古炮制,丸散膏弹,一应俱全。 当时临沂城有十几家中药店,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一般到药店里抓药,把方子给了店员,就可以坐在药店里喝喝茶,等候了。店里会专门有人伺候,如果想吸水烟了,店里也可以提供。到药店里抓药,顾客进门先问候“您来了”,等抓好药走的时候要说“您走好”,要是说成“下次再来”,就成了极为不礼貌的话了,因为经营有道而声名远播。

122、颜巷,颜家巷,北接兰山路,南接考棚街,原名叫颜家巷,因旧历逢三排八有小集,后来也就叫八小集了。颜巷口街,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南起兰山路,北到城隍庙街,西靠三小。长360米,宽6米。1982年铺沥青路面。街西侧原为老地委机关驻地,东侧有地直家属院、煤山街居委等单位和少数居民。据老户人说,明代以前已有此巷。原称城隍庙前,文革称红旗巷。1980年地名普查中以街南头的颜巷口为清代明经颜世饮故宅为据,定名为颜巷口街。

123、涌泉,涌泉酒店,民国时,沂兰巷老新华书店位置,在临沂非常出名,有掌柜的姓韩,后院酿酒,水取自院中古井,后被日本人占领。解放战争时期,被国民党做了舞厅。解放后,有两户人家在有古井的院子里居住,上世纪50年代,临沂地区中心支行到这里办公,将古井附近的居民迁了出来,古井也就被填上。

124、北园,东起沂蒙路,西到宏大路;有北园花苑、北园佳园、北园春天、前西北园社区、东北园社区、后西北园小区等

125、丝绸厂,现在位于北园路同蒙山大道交汇处,当时还称缫丝厂,算是大型的工厂了,附近的村民很少有机会到里面工作。

126、左巷,左家巷,东起沂州路,西至张家汪巷。长85米,宽2米。据左姓后人回忆,清代后期,左氏在此开草棚店,后人日多成巷,遂名左家巷。一户人家在山墙上开了个简易门,卖些竹筐、草鞋、席子、砂锅、陶缸、陶盆、陶罐、花盆、香炉、油灯、熬药砂罐等土杂用品。北边扎彩的人家,这附近好多干这种手工活的。那时人们也很潮流,也有了干洗、美容美发、面膜倒膜店。

127、北塘泳池,清代初年设立,沂州城内第一个澡堂,一间茅草屋,一口井和几口用来烧水的大锅,客人来洗澡时,跑堂小二便用大锅烧开井水为客人冲澡,小巷因此又称塘子巷,后来为了区别于南关塘子巷,改称为北塘子巷,咸丰末年,南关人赵宝善将茅草屋修缮一新,取名清清浴池,以华清池为蓝本。同治年间,临沂大乱,生意萧条,赵宝善于同治末年将澡堂出售卖给郑萼,郑萼系念书人出身,将澡堂更名为沐德池,名字虽雅致,但因不善于经营,至宣统初,又卖给王捷三,这才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品牌之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范筑先当临沂县长的时候,着力推行“新生活运动”,打造模范县,临沂的浴池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崛起,文革时期,改名红星浴池,沿用至今。

范筑先1934年来临沂执政,地方治安好转,商业繁荣,澡堂也随着兴起,有北塘子巷沐德池、城内道门首的琅琊第一池、考棚西的凌烟阁、喇叭巷中的大观园、南关油坊巷的维新池、南关解放路的兰花溪澡堂(工人池塘)、南大街的华新池、仓房巷的浴春池、城西南文昌庙前的玉露春澡堂、朝阳寺街的平民池塘等10处。

128、当铺,当铺后巷,相传明末成巷,北起考棚街,南止双井口巷,后巷内东侧开设了临沂城内第一个池塘,红星池塘,又称塘子巷。巷南端原有东西走向小巷一段,划属双井口巷。今巷只是原巷北部的南北段,为区别于南关塘子巷,改称北塘子巷。南当铺西巷,由双井口巷向南,止于东方红广场。相传,明末清初成巷。因在南当铺以西而得名。清末民初,是阴历每月逢三进行集市交易的地点,俗称三小集,解放后统称当铺巷,地名普查中恢复南当铺西巷名称。

129、诸葛忠智,琅琊诸葛氏是汉末三国时期诞生于琅琊阳都(今临沂沂南)的名门望族,诸葛氏出过数位文化、政治领域的集大成者,博采众家,坚守忠诚,而且族风敦厚笃诚。

130、王家辉煌,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也有称王谢桓庾),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代表人物:王导、王羲之、王献之。

131、颜家源远,颜氏家族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赫赫有名的文化士族。自颜回第二十四世孙颜盛开始,从鲁国迁至琅琊临沂定居。嗣后琅琊临沂颜氏家族人才辈出,彪炳于史册者代不乏人,在家训、哲学、文学、史学、文字学、书法、绘画等领域成就卓著,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有颜家巷,北接兰山路,南接考棚街,原名叫颜家巷,因旧历逢三排八有小集,后来也就叫八小集了。颜巷口街,南起兰山路,北到城隍庙街,西靠三小。

132、刘家称王,琅琊王,琅琊国最高统治者,汉高后(吕雉)七年(前181),吕后析齐之琅琊郡为琅琊国,封汉高祖刘邦从祖昆弟营陵侯刘泽为琅琊王,都琅琊。东汉有琅琊孝王刘京、琅琊夷王刘宇、琅琊恭王刘寿、琅琊贞王刘尊、琅琊安王刘据、琅琊顺王刘容、琅琊王刘熙。

133、伏家岁进士,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是对于岁贡(生)的一种雅化的别称。当然不是真正的进士。明清时代的岁贡(生)是贡生的一类。明清科举时期,按期选拔各地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贡入中央国子监(俗称出贡),称贡生。清朝的贡生分为岁贡、恩贡、副贡、拔贡、优贡五类,合称五贡。其中以岁贡(岁贡生)最多。清朝,当时巷内伏姓的人家考取了进士功名,门前有四杆旗杆台,成为临沂城的名家,小巷也因此而得名。伏家巷位于沂蒙路以西,南起兰山路,北接箭道巷。

134、狄家拔贡郎,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

135、翁家文举人,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翁家巷,已注销。

136、杨家武逞强,武举人,科举时代,武乡试及第者,亦省称武举。明代杨肇基由世职中式三科武举,后因功加太子太傅,立惠民牌坊于州治,一门袭锦衣。崇祯初年,因功加官锦衣卫千户,授五花封诰,左都督、大将军、正一品,在军中因病过世,皇帝赐谥号:武襄,葬在娘娘庙东(今大岭镇庙上),为御葬林。杨姓住在武庙附近,称杨家巷,在修建羲之公园的时候被拆除了,杨家人也都搬离了那里。

137、田家巷,位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西起沂州路,东止靛市巷,长135米,宽2米。据老住户说,清代成巷,因田姓最早来此定居,故名田家巷。

138、蔡家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西起鼓楼台巷,东止东马道巷,南邻第四粮站,长75米,宽2米。据老住户传说,清初已有人居住,光绪年间成巷,因当时住户蔡姓出名,故名蔡家巷。

139、于家园,于家园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中部,南临涑河故道,北倚兰山路,由九条南北小巷组成。清末于腾的后人所辟之菜园,故名于家园。于腾,寨子村(原属临沂,今属苍山)人。曾在四川任县知事,乃清代临沂收藏家,该巷形成于解放前后,根据习惯,称为于家园。

140、陆家园巷,位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地处靛市巷东头南侧,由数条不同走向的死胡同和一条北起靛市巷,南止银雀山路的小巷组成相传,清末成巷。原为陆姓菜园,后变为住宅区,仍称陆家园,亦称东哨门外。1981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定名陆家园巷。

141、当时马玉启做的马蹄烧饼,都是一对对的,掰开里面都是一层层的,里面放足了各种佐料,吃起来有滋有味。西马家巷,金雀山路北西马家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北起酒厂前街,南至姜园西巷,长200米,宽2米。十年浩劫中成巷,为区别于原马家巷,定名为“西马家巷”。东马家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由姜园后巷向南,为死胡同,长80米,宽2米。据传,明代成巷。因马氏世居于此,初名“马家巷”。十年浩劫出现了西马家巷,故冠以东字,以示区别。

142、白家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由酒厂前街向北,经副食品厂,于罐头厂西侧向西,分两股接东关街,又北一股接酒厂后街,总长340米,宽2一5米,据传,明末成巷,时称庙后(罐头厂墙西,当时有土地庙),因白姓最先来此定居,后改称白家巷。巷口有个卖粥的小铺,每天清晨粥铺开始卖粥,两位卖粥老人总是忙碌的盛粥送粥。

143、姜家,在沂州路与银雀山路交汇处卖糁30多年,2000年搬到考棚街,热气腾腾的糁上面飘着闪亮的油花,但喝起来无油腻之感,再配上刚炸的油条,或热锅饼,感觉身体从里到外都在散发着热能,无比的通畅。姜园街,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西起东关街,向东折而南入解放路,长170米,据老人传说,明朝时有马姓在此定居,以种菜为主,因产姜著名,故称姜园。民国23年(1934年)春,修台潍汽车路,沂河石桥建成,此处成了通衢大路,因称姜园街;姜园西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东起解放路,西止东关街,原为姜园街西段,十年浩劫后期建房混乱,街道变窄,单独成巷,地名普查中命名为姜园西巷;姜园后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西起西马家巷,东止琅琊巷,原为菜园地,1960年后逐渐成巷,因在姜园街以北,故名姜园后巷。

144、苏家的油煎包、陈青玉的粥、马玉启做的马蹄烧饼。这些买卖在养家糊口的同时,也为临沂人增添了不少的口福,同时也形成老临沂的一道特色。

145、郑家粪台草屋,郑家的房子就在东汪的东崖,东崖的地势很高,又因为靠近汪, 看上去就像住在小山上一样。有一个日本人路过这里,看到汪崖小屋,曾用相机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郑家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北起姜园后巷,南止姜园街,长100米,宽2米。据传,清初郑姓人在此定居,后来人户渐多,形成居民巷。因郑氏首创,故名郑家巷。

146、闻家建楼麦汪,清朝时始有人在羲之公园以西居住,当时有户人家在小巷里开了家酒店,居民便称之为酒店巷。小巷的南部是麦汪,后来一户姓闻的大户在汪中盖了一座闻家楼,人们又称这里是闻家楼巷,小巷几经易名,现称先知巷,北接兰山路,南到洗砚池街。

147、丁家涑河迎天仙,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在北关城门外小涑河上,建一座石头桥,长70米,宽6米,有十三个桥孔,1829年,由知府张輶倡募重修添建。据说,天庭九仙女傍晚下凡来到沂州,见小涑河水清景美,便脱衣下河洗澡,衣服被北关一个小伙偷走,没法上岸。北岸丁家园一青年问明原由,回家叫母亲给送去衣服,可九仙女身穿凡间衣服,不能飞天。玉帝同八仙女一起,把九仙女接回了天宫。玉帝令李天王捉拿偷衣小伙予以严惩,并派天兵天将护送九仙女下界,将她许配给丁家园的那个青年。过河时,天兵天将在小涑河上架了一座石桥供丁家迎亲,桥就叫做迎仙桥。桥两侧的石头上,分别浮雕着一条火龙和一条水龙。不管雨季的洪水有多大,哪怕大水都漫到桥头上了,河里的水却从来也漫不过这两条龙的下巴颏。丁家园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地处杨家园以东,由数条走向不同,长宽不等的小巷组成。清光绪年间,和杨家园同样也是农田菜园地。因经营人名丁寅亮,遂称丁家园。清末民初,分别卖给由乡间来城谋生的农户建房居住,形成居民巷,至今仍沿用丁家园巷名称。

148、赵家大园育葱姜。赵家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东起伏家巷,西止石牌坊巷,长100米,宽3米。据传,明末清初形成此巷,巷内赵姓在清代考取功名,门前有旗杆台二座,因名赵家巷;赵家大园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南仓房巷以南,南为张家大园,东靠东城弯,由数条不同走向的小巷(包括小杨家巷)组成,均为土路面。清末,赵炳年在此经营菜园而得名,民国初只有几户人家,解放后成巷,沿称旧名。

149、潘家劈屋建公祠,当时,潘瑞老人将他家堂屋靠街的地方,闪出大约半间屋的地方,建了太公祠。 祠并不是很大,高台子上端坐着泥塑的太公像。每年的正月二十八小巷的居民都要出来祭拜太公,到时有钱的就出钱,如果钱凑得多了,就请道士来念念经。小巷的居民组织起来烧香、磕头,以求居民生活平安。不过后来一股抬神的浪潮,将太公祠里的太公泥塑毁掉了。日本鬼子占领临沂,小巷里的居民基本上都逃离了这里,等到他们回来的时候发现太公祠已经面目全非,祠前的石碑也不知所踪了,太公祠没能够躲过战争的硝烟。潘家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东北起东关街,向西折而南,成东北西南走向,南端复折而东,仍入东关街,长240米,宽2米。据老人说,清末为潘姓菜园,解放后成巷,因名潘家园。

150、张家掘地储冰凉。解放以前的井巷,东西走向,十几米长,小井在井巷的最西端,东边接东关街。巷南张家经营冰块,有三间冰室,没有窗户,墙体为夹心墙,里面全是麦穰,开冰室的门,整间屋子就是个地窖,下面有一人多深,窖冰的时候,需要扶着梯子下去才行,当地的居民都叫冻冻屋。每到冬天涑河结冰的时候,雇上几个人去凿冰,冰有半米厚,从河里拖上来,窖在冰室里,冰之间用麦穰隔开。装满屋子,把门封起来,到夏天再拿出来用。 解放以前,冰室主要是供应美国医院,也供应一些旅馆、饭店。东关的一些家庭条件允许的住户,伏天也会花2分、3分钱,买一块回家消暑。 在客厅放上一块冰,就像现在的空调房,一进去就凉嗖嗖的,是最好的享受了。冰室的位置距离小井不远,有一个下水道连接着小井,融化的冰水便流进小井里。张家巷,位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东起沂州路,西至张家汪巷,长85米,宽3米。据老塾师说,清初张姓人先来定居,后来,人户渐多成巷,因名张家巷,已不存在。张家汪巷,位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由养济院巷向南,分两股至银雀山路。此地原称张家汪崖,解放前居民已布满汪周围,1979年该汪全部填平,建房成巷,遂名张家汪巷。张家大园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东城弯以西,魁星阁汪以北,北为赵家大园,由数条不同走向的小巷组成。巷内有市政府家属院、京剧团宿舍(民国初临沂第一家戏院一同庆班旧址)和居民住宅。清末,张义的祖父在此经营菜园,雇人种菜,抽签分,菜业兴盛,很出名,称为张家大园。解放后成巷,沿用旧名。

151、李家卖酒源泉涌,李家在太公巷开酒店,巷南兰山路上是南店,店名源泉涌;巷内是北店,酿酒的作坊也在北店。以批发酒为主,当年来酒店批发酒的人,都是肩上挑着挑子,前后各一个黑瓷罐,罐子的口用猪尿泡扎紧,防止酒挥发,大的酒铺也有推着小车来用大酒缸买酒的。晚上下了工,走到这里,也经常会喝上一碗,解解乏。店老板拿着端子猛地舀上酒,倒在碗里。俗话说“紧舀酒,慢舀油”,这样猛地一舀,舀出来的酒斤两要多一些,附近的人觉得老板很不错,平时也愿意到这里来喝酒。日本鬼子占领临沂以后,李家便不在太公巷里卖酒了。李家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北起姜园后巷,南止姜园街,长100米,宽2米。据老人回忆,巷南头前清时已有住家,北头系解放后成巷,以李姓得名。

152、崔家批线绵绵长,崔家早年做花线批发,把蚕茧里抽出来的茧丝,染成五颜六色,卖给走街串巷的货郎,以前枕头套上那些美丽的刺绣用的就是这种花线,从乡里“跑反”回到临沂, 便不再卖花线。东崔家巷子,在解放前,八小集的西边基本上都是姓崔的,一条东崔家巷子与八小集相通。日本鬼子占领临沂的时候,曾占用过他们家的房子。解放以后,崔家有两排二层的小楼还曾经被当时的临沂县政府借用过。在大跃进的时候,小楼被毁掉了。西崔家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市政局南侧,东起沂蒙路,西止书院街,长190米,宽3米。据老住户传说,明代已有此巷,当时崔姓为巷内大户,故名崔家巷,又因今沂蒙路之一段当时名茶棚街,街东亦有崔家巷,故分别冠以方位词,此巷遂称西崔家巷。东崔家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沂蒙电影院北例,由沂蒙路(原茶棚街地段)向东,长140米,宽5米。原为水利局,农林局驻地,今东端不通,成为家属院。名称来源同西崔家巷,因处沂蒙路以东,故名东崔家巷。

153、西贾家巷,位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地处第一粮站东侧,由解放路向南又向东,接东贾家巷,长210米,宽2米。据老户人说,清光绪年间,贾姓人在此种菜,时称贾家园。抗日战争前居民渐增,解放后形成两条同名巷,以方位区别,此在西,名为西贾家巷。东贾家巷,位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由解放路向南又向东再转南,接稻洼巷,原与西贾家巷同称贾家园,1980年地名普查中,根据方位定名为东贾家巷。

154、石家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西起沂蒙路,东止南当铺西巷,长250米,宽4米。相传,清以前成巷,因石姓居住得名,解放后,东头归南当铺巷,以南当铺西巷为界,名为“石家巷”。

155、龙神,临沂城内外共有四座龙王庙,城隍庙西侧的龙神祠,东城楼上四海龙王庙,东大河渡口处的青龙寺,北关祊河岸上的龙王庙。龙神祠,早年毁于战乱,解放以后,这里也经历了几次变迁,开始是烟酒糖茶专卖处在此办公,后来有马戏团也住了好几年,已注销。

156、 镇公,东关三庙之北庙是镇公庙,位于东关街的北头,对着南北走向的大街,是保佑东关的居民平安的,已经彻底地消失了。

157、白云,白云寺,兰山区李官镇汶泗路茶芽山白云寺。

158、井神,井神楼子,供奉关公。如果多次求雨不灵,就只好去改求关公了,在井神楼前扎起彩棚,给关公上香许愿,然后奉关公命令去请龙牌,派一马队去到江苏宿迁县一深水渊中去摸龙牌。即一潜水员到渊底摸上一个刻有龙王的银牌或铜牌,用红布包上带回后供在井神楼上,这时已到旧历五月十三了,俗称这天是关公磨刀的日子,当然也是自然的气候降雨的季节了,故往往能下雨,皆道是关公显灵。天降喜雨后,要在井神楼前唱三天大戏以谢关公和井神。三百多年的日月春秋如白驹过隙,井神楼子伴着沂河上的日出日落,伴着悠悠洗砚池的墨香和缕缕小巷里的糁香,阅尽了老临沂城的世事纷繁悲喜沧桑,最终还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除了。

159、颜子,颜庙,颜巷口的位置位于沂州府衙的西边。当年颜氏、王氏、诸葛氏,都是沂州的名门望族。为了表示尊敬,就将府衙西边的一个巷口定名为颜巷口,并在路东修建了一座颜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颜庙还存在。颜世贤证实,解放前颜家巷口曾有颜家后人居住,如今他的长辈在颜巷口还有自己的房子。

160、甘露,甘露寺,临沂市兰山区朱保镇商庄的甘露寺,始建于南北朝占地四周方圆四十余亩,其中寺庙占地二十余亩。乾隆下江南途经沂州适逢干旱,路到甘露寺膜拜时,见次寺周围露雨蒙蒙,云雾缭绕,故赐名甘露寺。

161、天齐,天齐庙,又称东岳庙、西压庙。过去当地人称之为压庙前,有先有西压庙,后有临沂城之说,现在已经成为涑河河道。东岳庙很大,中间是大殿,后面有两排房子,左右还有东西廊坊;庙的大殿里供奉的是天齐老爷;庙前还有一个戏台子,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是庙会,庙会一开就持续3天,周边的人都来赶庙会,烧香、看戏、赶集,好不热闹。东岳庙街平时行人很少,每年的庙会时才拥挤,街因庙而有了名字。临沂解放后,东岳庙被拆除,现在的兰山区委党校就是东岳庙的旧址。庙虽然没了,但是东岳庙街这个名字却永远保存下来。东岳庙街,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地处临沂市委党校(系东岳庙旧址)东侧,南起兰山路,经河北止访滨路,长1990米,宽24米。

162、关帝,关帝庙,位于营坊巷里,正对着兰山路,南面有一个戏台。民国初年庙里就没有关帝泥塑了,在老人们的印象中,关帝庙里有一棵古老的松树,有人认为庙里供奉着关公,取桃园三结义的意思,应称为三义松;附近的居民都见过,这棵古松上长着 三种不同的枝叶,应称为三异松。这棵松树真正的含义,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渐渐遗忘了,但是它见证了小巷的历史,已毁;从颜巷口街进去,路北有一座关帝庙,称之为小洪庙;马石猴巷巷口路北有一座小关帝庙,庙前有一块雕刻着似猴似马的石兽瑞。有人说小巷的名字因为这是一块上马石,也有人说这块石头似马似猴,人们称马石猴,因此成巷名。在老人的记忆中,从未见过有人踏着它上马,石头上的石猴也是模模糊糊的,大约是个猴子的形状;关帝庙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由井巷向南,折而东,接东关街,长400米,宽2米。清末,此处系农田菜园,俗称家西,民初成巷,因明代在此建有关帝庙一座而得名,随着临沂城区建设,越来越多的古街古巷被新修道路取而代之,甚至连名字也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163、刘宅,清末,刘册先跟着僧格林沁镇压捻军,被皇帝封为光禄大夫,在临沂择地建宅,为尊敬老上级, 宅院坐西向东,面对僧王庙,民国时,家人打了准提庵的尼姑,吃了官司,导致家道衰落,刘宅被分割变卖,留有刘宅后巷,

164、地藏,地藏王庙,北大寺的北面,主祀地藏王菩萨,从祀神只则为注生娘娘、十殿阎罗与境主尊神。后来地藏王庙变成了博物馆。

165、城隍,城隍庙,在城东北隅。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迁建于此,地处沂州古城北门里,两处庙址,三次建庙,临沂城隍庙历经近千年。 庙宇为两层建筑,第一层有南大门。二层建城楼,城楼阳面是敞开式的,除了墙柱外,其余皆空,与天安门城楼相似,后院5间大殿,主供城隍爷,明洪武二年列于祭点。城隍庙街,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西起沂蒙路,东接杨家园和颜巷口街,长300米,宽6米。据老户人说,自城隍庙建成以后,附近即有人定居,叫做城隍庙前,民国年间改称自由街,文革时称红旗巷,地名普查时正式恢复城隍庙街的名称。

166、王林,王家林,位于琅琊冢南面姜园。明朝,莒南县刘庄乡大白常村人王璟,自幼聪敏好学,颇有大志,成化八年(1471)考中进士,辅佐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二年(1522年)四位皇帝,在朝51年,官至太子太保,一生清廉,处事谨慎,文韬武略皆备,去世以后,根据他生前的愿望葬在了沂河西岸的姜园,皇帝赐谥恭靖。

167、太公,太公祠,民国三年,小巷里刘建章、王灿文、潘瑞三位老人挑头,由小巷里的居民自发捐款,在小巷的南头,距大街百米处路西旁,潘瑞家将堂屋靠街的地方,闪出大约半间屋的地方,建了一座太公祠,面积不过4个平方米,高不足3米,底座占去一半,供奉姜太公泥塑神像,年的正月二十八小巷的居民都要出来祭拜太公,以期保佑小巷里的居民的平安,祠已毁于战火。太公巷,清朝成巷,最早只有一户姓段的人家在这里定居,定名为段巷, 民国时,已经没有姓段的住户,小巷的名字便改成了太公巷。

168、文庙,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街道,始建于金代,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旧时一直是州学、府学所在地。明代、清代均重修并增建,民国三年(1914年)九月为尊孔而改孔子庙。现有大成殿、明伦堂及古银杏树等,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孔庙曾先后十次修复。1948年临沂城解放后,孔子庙保存大体完整。文化大革命期间,孔子庙遭破坏,仅存大成殿、明伦堂及2棵银杏树。自1982年起,省、市人民政府对孔子庙进行了三次维修。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临沂市人民政府在对其实施第三次大规模修复后,将其辟为临沂市博物馆。2011年8月,临沂博物馆搬迁至北城新区,孔庙再次开始闭门修缮。

169、武庙,民国初期,位于巷子的南端,庙内供奉的是关公、关平和周仓三员武将,有大殿三间,当年庙里还有一棵几搂粗的皂角树,有几百岁的高龄,半个寺庙都被这棵皂角树茂盛的枝叶遮蔽着,杨肇基出资修建,日本侵略军盘踞临沂时拆毁。武庙巷,北起兰山路,南止刘宅后巷,长80米,宽2米。明末成巷,最早只有田姓人家来此居住,而称为田家巷,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南关的田家巷重名,故将巷名更改为武庙巷。

170、奶奶,泰安奶奶庙,西郝家巷内,据传因该庙祈福求子特别灵验,来庙内祈福上香的百姓特别多;据作者考证,应该为泰山奶奶,称为碧霞元君,在民间人们对她非常崇拜,在众神仙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又称送子奶奶。

171、僧王,僧王庙,旧址即今洗砚池小学。同治元年,捻军首领李成率军又攻沂境。同治二年,僧格林沁奉命进驻临沂。 僧格林沁是蒙古人,清王朝封他为格尔沁亲王。临沂人都称他为僧王。他的部队都是蒙古骑兵,个个骁勇善战。他来到临沂以后,对附近的起义军进行了围剿,将临沂全境的起义军给镇压了下去。同治四年,僧格林沁在河南的鲁山被捻军击败,捻军得胜后转入山东。僧格林沁穷追不舍,军中多怨言,结果中了埋伏,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光绪二十三年,沂州知府锡良倡议,并经上峰许可,建了僧忠亲王祠。 僧王庙建成以后,每年的正月初九到十一,三天庙会。庙会上连唱大戏,吸引了城乡的百姓来看戏。其间,地方上的文武官吏,也到庙中祭奠,僧王的名字自然就流传了下来。民国初期破除迷信,将僧王庙等全城各庙宇神像,集中于万善庵,故该寺别名全神庵。

172、药王,药王庙,沂蒙路以东,八小集路西,兰山路以南,一尺街以北,考棚街附近,供奉孙思邈,道教尊为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医大圣、药王孙大真人、开元普度天尊、感应普救天尊等,居天医采访院药王妙济宫、九天保莲宫等。自古道门内部有十道九医之说,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无私无欲,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不慕荣利,农历四月廿八为圣诞,现已消失。

173、马神,马神庙,城隍庙街以南,沂兰巷北,供奉马王爷即马神,俗称马王爷,全名叫水草马明王。道教的神明,全称灵官马元帅。有的说他是天上的天驷星,传说长有三只眼,《南游记》称其三眼华光,又称三眼灵光、三眼灵曜。中国多地都有祭祀马王爷的马神庙。其来历说法较多。还有的说他是殷纣王之子殷郊。另说他是汉武帝时候的大臣、匈奴王子金日磾。归化汉朝之后,养马非常出色,被奉为马王,后来成为受遗诏、辅助幼主汉宣帝的重臣。

174、文昌,文昌祠,又称文昌宫,文昌庙,供奉着文人学子的保护神文昌帝君,主管人间功名利禄,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文昌诞辰纪念日,官府要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文人学士都要到文昌宫里奉祀神灵,供奉祭祀大典和吟诗诵文活动形成了热热闹闹的文昌大会。据《沂州志》: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将小演武场改建为文昌祠,后毁,清康熙时重修,朝阳小学即其旧址。清代成巷后,文昌宫香火正盛,因名文昌宫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北起考棚街,南止石家巷,长170米,宽5米。

175、奎星,奎星阁,又名魁星楼,魁星阁,为儒士学子心目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而建的,头生两角,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左手持墨斗,斗里是众考生的姓名;右手握朱笔,那支笔点中者就可以金榜题名;右脚踩着大鳌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扬起后踢,脚上是北斗七星,见图如见字。中国历史上的魁星,是指赐福镇宅圣君钟馗,主管人们科考命运的文曲星,自古文人们都拜请钟馗,说:“拜请钟馗,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建于明朝,在东南城墙上拐弯处,圆形建筑,尖顶双层楼阁,非常精致美观,建筑设计不同于城里的其它庙宇寺观,是老城里最有特征的建筑之一。古代的人们经常把奎星同文字、文章联系在一起。因此奎星阁是文人用来祭拜奎星的地方,祈祷本地文人辈出,文风昌盛。古代的许多读书人都要到这里来祭拜,祈求自己可以考中状元,求得功名。魁星阁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北接东城弯巷,西止沂州路,呈弧形,长260米,宽2米。据老住户说,明末清初成巷,巷处阁下,故名魁星阁巷。

176、火神,火神庙,位于考棚街与沂蒙路交汇处、羲之故居东南方,供奉的火官重黎,俗称火神、祝融、赤帝,远古时代,人类见火焰而感神奇,利用火烧烤食物和取暖,拜火为神灵。人类文明的发展,无不与火息息相关。古时生活在城市里,最忌火灾,迷信者拜火神以求免,火神庙由此而来。旧历七月十五日。这天称为中元节,要举行盂兰会放河灯。城南的火神庙汪,在汪内点燃各种花灯,在水上漂浮。火神庙的僧人要化妆成地藏王菩萨,在庙前高台上“放焰口”超度亡魂,同时还有十六名僧人演奏佛曲。火神庙前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沂蒙路以西,新庄巷以东,青龙河以北。据老人讲,这里过去无人居住,民国初期始有八户穷人靠南城墙根搭棚居住,以讨饭及做苦工为生。解放前人户渐多,成巷,因巷北有明嘉靖年间所建火神庙一座而得名。火神庙西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工人文化宫灯光球场东侧,北起洗砚池街,南接火神庙前巷和新庄巷,长120米,宽4米。西侧为工人文化宫,东侧为居民区。该巷成于解放后,初属正气巷,地名普查中以其地处火神庙西,单独成巷,故命以今名。

177、土地,土地庙,供奉福德正神(即土地爷、土地神、土地公,名张福德)和土地婆婆(宋朝以后才有),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小庙,人去世之后行超度仪式即做道场时都会获取其所属土地庙。解放以前,东关街附近有三座寺庙之一,南庙是地庙”,以前谁家里要是有亲人过世,泼汤的时候,就会到这里来。

185、财神,财神庙,供奉华夏第一正财神赵公明,多为黑面浓须,骑黑虎,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全副戎装。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有姜子牙封神一节,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财神庙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同南仓房巷正对着,南仓房巷在沂州路东,财神庙巷在路西,两条小巷也算是一脉相承。沂州路向西,原接东更道,因东更道并入公安局而堵塞成为死胡同,长30米,宽3米。据传,清初成巷,因当时巷西头靠县衙处有财神庙一座而得名,后来财神庙巷经过改造就没有了,但是从小在这里长大的记忆依然清晰。

178、 白衣,白衣庵,因供奉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而得名,位于沂蒙路东,考棚街路南,两街交汇处,已毁。

179、三官,三官庙,供奉关公、关平、周仓,威严地坐在宽大的神台上。位于戏台巷,坐西朝东,临沂城西晋时有了西岳庙和南大寺、北大寺,就有了这座三官庙。民国初期破迷信抬神(把神搬掉)、放脚、剪辫子时(剪男人的辫子),三官庙的仍然在,现已毁。

180、五贤,临沂五贤祠,原名景贤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在临沂城南关。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为祠题诗一首(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皋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由沂州知府王垲主持乔迁于洗砚池边,并更名为五贤祠。五贤祠的五位圣贤均是临沂籍贯,分别是诸葛亮、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五贤祠几经动乱逐渐损毁,2003年,王羲之故居整修扩建时据原貌重建。

181、准提,准提庵,殿内供阿弥陀佛像。位于双井口巷西首,东崔家巷内东首路北,建于明代,当时有小巷,称北准提巷,今已不存。庙门东侧有古井一眼,皆明代之物。因井上有用大石雕凿的两个井口,故称双井口。明代成巷,称双井口巷。巷东段旧有塘子巷和当铺后巷,1980年地名普查中并入双井口巷。

182、五圣,五圣堂庙(关帝、土地、山神、马王、牛王),知府衙门西颜家巷的空地(考棚街路北,五圣堂庙以南的地方,八小集巷以西,考棚西巷以东),现已毁。

183、八蜡,八蜡庙(古时常有蝗灾,农民供奉蚂蚱奶奶祈祷农业丰收,八蜡,系古时腊月祭祀的名称,八蜡内容是:先啬、司啬、农、邮表暇、猫虎、坊、水庸、昆虫,目的是祈祷农业丰收。),原为两个院子,东面三间屋,是八蜡庙,老百姓习惯叫蚂蚱庙,供奉的是蚂蚱奶奶,系清康熙初年知州张继孔所建,1947年拆除,今为民宅。但习惯上仍称八蜡庙;西面三间屋,是关帝庙。1946年,关帝庙也被拆除,已经成为民房。上世纪90年代初,东岳庙桥以北的路段又拓宽建成。至此,现在的东岳庙街与八蜡庙街的雏形开始形成,但是那时这条道路并没有名字。后来,为方便记忆,人们便为该路取名。考虑到原东岳庙街和八蜡庙街已经不复存在,又因兰山路以北至滨河路之间的路段位于东岳庙东侧便称之为东岳庙路,兰山路以南至解放路之间长580米的路段因北端有八蜡庙,故称之为八蜡庙街,现在也有群众称该路段为蚂蚱庙街。

184、镇武,东关街北端建有镇武庙。当年每逢雨季涑河水涨,河水眼瞅着冲到东关街,袭淹民居,为此,东关人在涑河沿岸修建河堤,河堤建好后在堤坝上建了镇武庙,寓意镇住凶猛的涑河水,保一方百姓平安。

185、普照,普照寺,又称南大寺、大寺,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号王羲之故居内,为沂州四大古寺之一。普照寺前身为琅琊王氏旧宅,公元315年,北方战乱,琅琊娜王氏家族举家南迁,为保故宅,舍故宅为佛寺。普照寺,后魏时,名律寺: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赐名开元寺;北宋改称天宁万寿禅寺;伪齐刘豫时,易名普照寺。普照寺内现有晒书台、集柳碑、右军祠等历史遗迹,普照夕阳是古代琅琊八景之一。普照寺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东起书院街,西接刘宅后巷,长240米,宽3米。据传,清末民初成巷,因位于普照寺前得名。

186、延庆,延庆庵,供奉南海观音,后来在泰山行宫当尼姑的方琴师傅,早年就是在延庆庵里当尼姑的。院子里曾经有一株紫藤,有百年的历史了,枝干有碗口粗,紫藤开着美丽的紫色的花儿,一个小小的架子支撑着它的身体,后来这株紫藤在战争中被破坏了。位于城隍庙前空场的南边。

187、 泰山,泰山行宫,位于兰山路上南酒店的西边,供奉着泰山娘娘的铜像。一般寺庙里大殿的神像都是座北向南,但是行宫大殿里的神像是面向北的。 在大殿两边的柱子上分别写着“问菩萨为何倒坐,劝世人不肯回头”两句话。相传,泰山娘娘到凡间来劝世人行善,临走之前发誓如果三年之内不能完成使命,便从此倒坐。结果,泰山娘娘失败了,从此以后她就倒坐修行了。解放前泰山行宫里面还住着尼姑方琴和她的徒弟、徒孙。1947年前后,国民党曾经把部分地雷放在了泰山行宫里,派人看守,结果不小心引爆了地雷,将徒弟炸死了。 小巷的居民称呼方琴师傅为大爷,也有叫大哥的,她的徒孙解放后还了俗,离开了这里,她始终没有还俗,1968年去世。

188、朝阳,朝阳寺,明代所建,旧址系今卫校宿舍,明、清两代直至民国,每年春节初一至初三逢大会,热闹非凡。朝阳寺西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北起兰山路,南接赵家大园,长260米,宽5米。今卫校宿舍,原系明代所建朝阳寺旧址,明、清两代直至民国,每年春节初一至初三逢大会,热闹非凡。该巷于明代形成后因位于朝阳寺西而得名。解放后称朝阳巷,十年浩劫称向阳街,1980年地名普查中恢复原称。朝阳寺东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部,地处镇海门(老城东门)二层门里南侧,北起兰山路,南止卫校北墙,长75米,宽3米。该巷南端原与东城弯相连,解放后被卫校隔断,今为死胡同。据传,清末成巷,叫做东门里,解放后俗称朝阳寺巷,1980年地名普查中改称朝阳寺东巷。

189、青龙,青龙寺,坐北朝南,保佑风调雨顺,洪水不再泛滥,已不复存在,只有那两株参天银杏树作为历史的见证完整地保留下来。位于解放路北桥头处,临沂汽车运输公司西侧,由解放路向北,为死胡同,为汽车运输公司职工宿舍及家属住宅区,今汽运六队驻地,为明代青龙寺旧址,根据中央国务院符合习惯的地名命名原则,定名为青龙寺巷。青龙河,曾是老临沂的护城河,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发源于涑河水田桥,从涑河通达路处引出,自西北向东南贯穿临沂城区,在市区东南部流入小埠东灌渠,全长8.46公里,汇水面积11平方公里,曾经是饮水、抓鱼、洗澡的场所。数百年来,青龙河蜿蜒东去,守护着一代又一代的临沂人。

190、观音,观音禅院,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北城新区青年路东段南侧与滨河大道交汇处,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观音禅院有山门、钟鼓楼、圆通殿、方丈室、宝塔等建筑;院内有百年银杏树数株,冠盖硕大,枝条繁茂,亘以绿水,来往行人,多有庇其下憩者。观音禅院香火旺盛,每年2月19日观音菩萨圣诞日,方圆几十里数千信众来此上香膜拜。

191、龙兴,龙兴塔,临沂市兰山区,

192、娘娘,娘娘庙,娘娘一般指碧霞元君,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拜娘娘庙的大多是妇女,而她们最主要的心愿是求子,或者保护儿童,赐福免灾,是中国民间香火最为旺盛的寺庙,所供主神各庙有所不同,除送子娘娘外还有眼光娘娘、豆疹娘娘等。位于兰山街道办事处庙上村,始建年代不详,北宋景德年间、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修。庙长约10米,宽约9米,歇山式顶,顶上走兽等饰型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现有一明两暗的三间殿堂和前廊。庙门朝东,寓意龙女观海。庙前原有柳毅庙、关帝庙、钟楼、戏台等建筑,现仅存有古银杏树一株。

193、关岳,关岳庙,又称北禅寺、北大寺,供奉关公和岳飞两位大将,建筑威严肃穆,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民国23年7月1日成立进德会于此,今城内制药厂为其旧址。有两棵古银杏树,每棵树都要几人才能合抱,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六月天树下总会聚着一群乘凉的人。马石猴巷的北面不远,石牌坊巷的西临。大寺后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由箭道巷向西至西北洼,再由地藏王庙东侧向北拐至北马道,全长310米,宽3.5米,该巷因地处大寺以北而得名。清末已有人定居,解放后人户增多,成巷后名为大寺后巷。大寺前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东起箭道巷,西止大寺西巷,长270米,宽4米。据老户人说,清初成巷;民国年间改称智勇街约二年,后仍称大寺前巷至今。大寺西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为南北走向,南与营房后巷相接,北隔西北洼与地藏王庙相望,长160米,宽3米。据老住户说,清末时,刘雪在此巷西侧种菜,俗称刘家园。民国初,人户增多,菜园变成住宅,因在北大寺以西,故名大寺西巷。

194、尼姑,尼姑庵,位于石牌坊巷北首。石牌坊巷东侧从西大街向北过了几户住宅就到了吴家大园,据传是吴兰家的菜园,日军占领期间做了日本兵的大操场,菜园北靠马石猴巷。石牌坊巷北是赵家巷、公平巷(清末此地为袁家园)至协后巷。石牌坊巷西侧靠街有一户住宅,宅基很窄,北靠张家后园,再北是尼姑庵。在佛教经典中,一般称尼姑为“优婆夷”,民间则俗称师姑。而在明代正统的法律条文或典章制度文书中,则称之为尼僧或尼姑。明代的法律条例规定:“凡寺观庵院,除见在处所外,不许私自剏建增置,违者杖一百还俗,僧道发边卫充军,尼僧女冠入官为奴。洪武六年(1373)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民家女子年未及四十者,不许为尼姑女冠”。嘉靖六年(1527)奏准,尼僧道姑,发还原籍出嫁。其庵寺房屋土地,尽数入官。这是官方记载称出家皈依佛教女子为尼僧或尼姑之例。

195、崇圣,孔子庙后迤东为崇圣祠,主祭孔子父亲启圣王叔梁纥;肇圣王木金父,在左;裕圣王祈父在右;贻圣王防叔次左;昌圣王伯次右。

196、清真,清真寺,清真寺巷,位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地处银雀山北麓,临沂农业药械厂以西,由若干不同走向的小巷和死胡同组成,其中主巷由银雀山向南经“彤管扬辉”门(为纪念回民马氏节妇而建)绕清真寺前再向东,接沂州路,长270米,宽2一5米。该巷为回民聚居区,相传,明代住户不多,清代形成街巷,时称官庄。民国年间称清真街,十年浩劫名解放街。地名普查中,因该巷建有清真寺,为市内古迹,定名为清真寺巷。

197、关爷,关爷庙,解放以前,东关街附近有三座寺庙之一,现今卫校内当年建有关爷庙;西庙是“关爷庙”,庙前有几棵大槐树,都有一环抱这么粗,这种树是笨槐,没有百十年的时间是不会长这么粗的。关爷庙的后面还有一个后门,那时候经常有妇女围在附近做针线活。解放前,寺庙曾被“抬神”,北庙和南庙因此成了学堂。后来日本鬼子占领了寺庙,就到南关的新亚小学继续上学。 日本鬼子撤走了以后,寺庙又成了打麦场。如今,这些寺庙的位置都已经盖上了民房。以前一直存在于居民身边的寺庙,如今都已经彻底地消失了,即使现在一些老人们再回忆起来,也大多剩下当年在附近玩耍的趣事了。

198、佑德,佑德宫,位于城隍庙街南、城隍庙西、沂蒙路东,前清时期临沂在佑德宫设置道会司(清代县级道教机构),后来就移到了城隍庙。

199、天主,天主教堂位于孔庙的东侧,兰山路中段路北,是山东省唯一的一座古罗马式大教堂,天主教和东正教、基督新教统称为基督教。

200、艾山,临城西三十五里左右有一座艾山,也叫华艾山。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期,属鲁国的辖区,鲁隐公和齐侯曾经在此会盟,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去处。本来以盛产艾而得名的,但由于“艾”和爱”谐音,而山上又有如羊群般的怪石头,因此一个富有曲折情趣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产生,并广泛流传开来。艾山路,原蒙山北路与茶山路之间的艾山路已更名为冠山路。

201、御龙,御龙府,沂蒙路与涑河南街交汇处。

202、柳毅传书,《沂州志》记,东海龙王爱女嫁给沂河小龙为妻,小龙生性粗暴,婚后时常打骂虐待龙女,并罚龙女到艾山牧羊,龙女陷入痛苦的深渊。东海书生柳毅参加春试归来,游览艾山,听闻实情,代为投书,东海派兵,斩了恶龙,结成眷属,夫妇离开,绵羊无主,变成山石。故事传开以后,人们在艾山脚下为龙女修建了娘娘庙和柳公祠。

203、淹子,传说,沂河有的地方由于地段的因素被水冲刷的很深,存有很深很深的水,大约像是深潭吧,临沂人叫淹子。传说临沂城有个孙老头,打渔为生,一次他早早的去淹子捕鱼。听见水里水花一响,有个白胡子老汉从水里冒出头来,四处张望,没发现什么就潜入水里。不一会,水中央缓缓升出一艘船,装饰的像戏台,几个穿着戏服的人开始唱戏。孙老头呆呆的看着,竟入迷了,大声喝彩:好戏!那艘船马上沉入水里,接着轰的一声响,水花翻滚,一条大鱼翻出水面,死掉了,孙老头不知那就是出水打探的白胡子老汉。

204、钓鱼,钓鱼台小区,临沂滨河西路与沂河路(金九路)交汇南500米。

205、秃尾老李,传说,临沂人李良,家里穷,靠给人家扛活为生。老婆怀孕后,就光想喝水。九个月后,生下小黑龙。李良拿起铁锨向黑龙铲去,只铲掉了尾巴,小黑龙疼的窜到屋外跑了。跑到了东北,江里有个小白龙,无恶不作,小黑龙想为老百姓除害,就和小白龙打起来了,小白龙招架不住,跑到江北的一个深井里藏起来。黑龙占了这条江,从此就叫黑龙江。他保佑着这个地方风调雨顺,人人都夸秃尾巴小龙好。玉皇大帝知道后,下旨封他为东北风雨大将军。这年二月初二,小龙突觉头晕脑胀,趴在桌上打盹。恍惚中一只斑斓白头老虎,一口咬住他胳膊,原来是场梦。老鳖精掐算后告诉他,山东老母去世。小龙跪倒在地,泪如泉滴。但恶龙未除,百姓需要保护,不能奔丧。估摸着送殡时间,从江里露出龙头,面向南方,三叩头,大哭三声。哭声变成了雷,眼泪变成了大雨。从此,每年二月初二,小龙都要浮上江面悼念亲娘。每到这天,百姓就说:二月二龙抬头,天该下雨啦。

206、皇姑,皇姑传说,乾隆微服私访,路过沂州府,见城南门的三孔桥感叹:三孔桥也称桥,谁言巧夺天工?正在淘米洗菜的村姑朗声以对:百脉泉便是泉,都说造化开物。乾隆刮目相看,又出一联:抛下金钩钓神龟,允否?村姑对曰:拔出玉簪戏蛟龙,高兴。乾隆没有想到,村姑居然有如此的文化底蕴,肯定不是等闲之辈,又出一联:日出东方托大海。村姑即对:月落桑梓入沂河。并收拾好东西上岸回家,乾隆跟至柴门外,询问:柴扉半掩,不遮春光照乾坤。村姑回眸一瞥,抛出一句:木栅全封,难挡荒年愁万民。乾隆想进去吃饭,遂问:米饭稠,豆汁稀,沂州糁不稠不稀。村姑又对:锅饼厚,煎饼薄,糯米糕不厚不薄。乾隆说:鸡蛋圆,鸭蛋扁,鹅蛋壳厚肉咸。村姑端出一盆菜汤,说:丝瓜长,倭瓜短,瓠瓜皮薄瓤甜。饭后,乾隆与村妇告别,却故意留下自己的折扇,村姑拿起一看,吟出一句:独掌乾坤,春风常拂,何须玉扇护龙体。乾隆知身份不能再瞒下去,心生敬重之意:慢移莲步,天意应知,自有铁臂扶娇躯。遂封村姑为皇姑,村子就此改为皇姑桥。村姑不卑不亢,与乾隆一唱一和,留下一时佳话。

207、凤仪,凤仪官庄村,兰山区白沙埠镇下辖的行政村,为村庄,与船流街社区、卧茨村、乔家湖村、东孝友村、邵家双湖村、大墩村、西安静村32个村社区相邻。

208、翡翠,致远翡翠园,聚才八路与滨河大道交汇处西北角。

209、锦绣,锦绣御珑湾,临沂市兰山区中丘路与清河北路交界处(滨河板块);锦绣蓝山,临沂市兰山区通达路252号(通达路与金四路交汇处).

210、太子,太子湖花园,兰山区成才路与通达路(临西一路)交汇处向北300米路东.

211、龙庭,新港龙庭,兰山区祝丘路与金源路交汇口向北100米。

212、龙泉,龙泉花园,兰山区柳青街道

213、富康,富康花园,兰山区红旗路74号(红旗路与商城路交汇)

214、校场,小校场,据《沂州志》载,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所建之小演武场旧址。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称小教场。当时是州衙内马步官兵演武的场地,清末废为官地,后由农村进城谋生的人相继盖房居住,成巷后遂名小教场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由颜巷口街向东折而南,接北三孔桥西巷,长140米,宽2米,文革中统称红旗巷,1980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

215、聚才,聚才路,东起滨河路,西到临西九路。

216、祊河,为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沂河的最大支流,自源头(浚河源)至入沂河口全长153公里,流域面积3379.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44%,丘陵平原面积占56%。祊河上游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为浚河,河道长度110.86公里,流域面积2150.97平方公里;南支为温凉河,河道长度82公里,流域面积756.2平方公里,在费县城东北姜家湖以上与浚河相汇。由于浚河更长,一般以浚河为正源。温凉河、浚河相汇后下游河道称祊河,在临沂城东北角入沂河。祊河路,南起三河口隧道,北到北中环路。

217、通达,通达路,南起沂河路,北到滨河路;有通达社区、通达财富广场等小区.

218、西山,西小山巷,位于兰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中部,地处游泳池东侧,南起解放路,跨过青龙河,北接新庄巷。临沂地区、市广播电视局驻该巷,该巷地势较高,旧称西小山。过去无人居住,只作大粪场用,解放后建设一新,根据习惯,命名西小山巷。

219、秀水,秀水路,南起卧虎山路,北到广州路;有秀水苑社区。

220、蒙河,蒙河路,南起北京路,北到长沙路;蒙河苑社区,兰山区李官镇下辖的社区,为村庄,与向阳河社区、桃花源社区、云泊湖社区、玫瑰湖社区、沂河苑社区、仙子峪社区、李官社区、沂蒙湾社区、莲花山社区相邻。

221、开阳,开阳路,东起沂蒙路,西至工业大道(原临西八路),临沂城始建于春秋末期,初称“启阳”。到了西汉时期,刘启当了皇帝,历史称之为汉景帝,为避皇帝名讳,于是将“启阳”更名为“开阳”,后汉琅琊王刘景迁都开阳。 这条路1980年正式命名,根据“照顾历史”和“古为今用”的原则, 借用了临沂城历史上的第二个名称“开阳”,称之为开阳路。

222、康居,康居嘉园,兰山区清河北路。康居小区,兰山区金源路30号。

223、纽约,纽约上城小区,兰山区通达路与北园路交汇处西500米路北。

224、虎卧,卧虎山,卧虎山路,南起桥祊村,北到南京路

225、帕提欧,开元·帕缇欧小区,兰山区祝丘路30号。

226、和谐,和谐路,东起西城大街,西到兴业路,鑫星·和谐嘉园,兰山区中央大街义堂镇中央公园西北侧约30米;和谐社区,市兰山区半程镇下辖的社区,为村庄,与清沂庄村、小郝埠村、东哨村、西哨村、土门村等31个村、社区相邻。

227、加州,加州小镇,兰山区刘宁瓜子批发货场附近。

228、龙腾,龙腾华景,兰山区涑河北岸青扬路与华丰商业街交汇处

229、爱琴海,临沂爱琴海小区,位于北城新区成都路与济南路的交汇处西北角。

230、环卫,环卫小区,兰山区羲之路与金雀山路交叉路口东南侧(天元城市阳光)

231、香港,香港城,临沂市兰山区临西五路与涑河南街交汇西南角。

232、永固,永固庄村是兰山区方城镇下辖的行政村,为村庄,与东街村、新富庄村、莲汪崖村、阎家庄村、平和庄村、大义山埠村等相邻。

233、东方新天地,东方新天地小区,兰山区沂蒙路与红旗路交汇人民广场东

234、巧克,巧克丽都小区,兰山区陶然路与商城路交汇

235、台湾,台湾城小区,位于兰山区蒙山大道与涑河南街交汇处东北角

236、敢胜,敢胜庄村隶属于兰山区汪沟镇,位于临沂城北四十公里处,西靠京沪髙速东连…临沂西外环南临柳清河北有沂蒙山,地理位置优越,山请水秀人才辈出。主要农产品:桃子,绿苹果,草莓,橘子

237、彼岸,后园馨园·彼岸小区,临沂市兰山区师院东街与育才路交汇处附近东南

238、时光,幸福时光小区,兰山区与临西十二路交汇处

239、顺德,顺德庄村,属于兰山区方城镇,历史悠久,四季分明,山清水秀,与安庆庄、姜家庄村、姜家村、小义山埠村、方城西桥相邻,主要农产品:黄椒、葱、茴香、豌豆苗、西兰花。

240、新华,新华路,南起陶然路,北到解放路。新华园小区,兰山区八腊庙街与解放路交汇。新华社区,是兰山区银雀山街道下辖的社区,为主城区,与南关社区、五里堡社区、等12个社区相邻。

241、城建,城建时代庄园,蒙山大道与北园路交汇西北侧。

242、顺安,顺安小区,兰山区北园路58号

243、诚德,诚德盛世华庭,兰山金源路与八一路交汇西;诚德·桑提亚纳,兰山区中丘路以东金源路以南陶然路以北。

244、富贵,富贵花园,临沂兰山陶然路上。

245、福源,福源家园,兰山区沂蒙路北园路-成才路东段。福源社区,兰山区柳青街道,兰山区大青山路蓝钻庄园西南侧约100米。

246、昌隆,昌隆国际家属院,兰山区通达路8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4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