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字取名的寓意是什么揭秘《乾》卦——从解密“易”字开始(二)

原创:呼运廷

以下文章来源于呼运廷老师的博客

中国文字在诞生、发展、衍变过程中,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和隶书几个过程。这是一种常规观点。这种常规观点对于文字形成历史的解释丢失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中国文字的前生是图画。

中国文字是由对图画的简约化发展而来,中国文字根源于图画。这在文字史上,越向前追溯,文字的图画痕迹越明显易见。中国文字在诞生、发展、衍变过程中,经过了图画、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和隶书几个过程,同样,“易”这个字从诞生、发展到衍变,也经历了从图画到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和隶书这样几个过程。

许慎在对字源解释上的错误非常严重,我们现在能认出的甲骨文、金文,这些字《说文》中只要有关于字源的解说,基本上是错误的。人们对造字本意的强烈追求,认为每个字都能找到最初的形体,然而,汉字发展时间很长,字形字音字义演变剧烈,字一旦形成,也就具有了符号化倾向,很多部件符号化之后就和造字没有什么关系了。

因此,即使是面对甲骨文字,很多字的造字本意,人们依然是在进行各种臆解和猜测。比如发现甲骨文、金文之后,对于周易的“易”字,在释义上的聚讼问题就依然没有解决。下面我们列出人们面对甲骨文、金文之后,依然未能够消除的对与“易”字的错误释义:

之一:在甲骨文中,有 “月(或者夕,甲骨月夕是一字)+彡”这样一个字,一开始人们释之为“彤”字,后来通过比较在金文里面很多类似的写法,认为“月+彡”在形状上是“易”字,是“赐”的通假字,然后尝试用“易”或者通易的字去解释有这个字的卜辞。但是为什么“易”字要写成这样?有人说“月”是冥冥之意,“彡”是卦象,还说为什么也做锡(赐)呢?那是因为三三得九,锡最大就是九锡云云。

之二:今人研究甲骨文,发现甲骨文中已经有很多简写字,有些字经常只写本字的一部分。于是有人认为,“易”这个字是“益”的简写,只写了益的一部分。1935年南阳出土《德鼎》(上海博物馆),上有“王赐德贝二十朋”等字,其中“赐”就写作“益”,鼎上的“益”字右上部分和甲骨金文一样,后来又在甲骨文里发现更复杂的一个类似于两个“益”字在一起,于是认为是两个容器之间的水倒来倒去的模样,认为这应该就是“易”的本字。郭沫若就认为“易”字是“益”字的简化字。(郭沫若《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谈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文物》1959年第7期。)

之三:“益”字乃“溢”字之初文,可见“易”字是“溢”字的同音假借而又省其形体,在文字学上属于“造字假借”。甲骨文“易”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表示水或者酒,右边好像一个带把儿的杯子,倾斜的杯子,整体是在形容倾倒水或者酒,表示“变动”的概念。

之四:金文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金文的“易”字是“左右结构”,表示的概念和甲骨文差不多,两者都符合易字变易、交易的蕴涵。

之五:籀文也称石鼓文或称大篆。广义的籀文也包括部分金文。籀文中的“易”字开始演化为“上下结构”,“杯把儿”跑到了上边、并且多出了一个抓把儿的“手指头”,从而好像一个“日”字,这就是后世人们“上日下月”“日月为易象阴阳”的联想根源。同时,形容水或酒的三点水跑到了下边,从而好像一个“勿”字,成为《说文解字》“易字从勿”来源。

佚字取名的寓意是什么揭秘《乾》卦——从解密“易”字开始(二)

图片来自王者之易

到了小篆和隶书的“易”字,就和现在通行的楷体一致了。 

之六:“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总的来说变化不大。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右边是半个圆圈。此种观点依然受《说文》影响,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认为《周易》中的“易”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蜴”就写作“易”了。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流传到后来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之七:“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比喻离天子容颜极近,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右边三点。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甲骨卜辞里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是“天气不好”。“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

之八:旁边三点是古人以“三为数之众”。《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之九:“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圆表示半边太阳,后面三点是散射的阳光或蔽日的浮云,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金乌。古人也曾经有过“易,飞鸟形象也”的认识。

之十: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讹变为“易”下的“勿”。

1-1-3.依据甲骨文金文对“易”字作出正确释义

佚字取名的寓意是什么揭秘《乾》卦——从解密“易”字开始(二)

甲骨文金文出现后,人们对“易”字原义的释义是有成就的,已经初步动摇了“日月为易”的传统观点。但仍然存在很多臆想猜测成分。比如,一些人总要把甲骨文金文中的“易”字想象成与太阳有关,去掉了月亮,又加上了云彩;比如,一些人总要把甲骨文金文中的“易”字想象成容器,认为想象成容器才可以与传统中对“周易”释义中的交易意义联系起来。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人是想在甲骨文金文中的“易”字身上,为传统观念、传统观点中对“易”字的释义找出依据。

一些人将《合·5458》、《合·8440》、《合·15825》等甲骨文中的“易”字解释为两只容器,有了两只容器,便有可能是在将一只容器中的物体注入到另一只容器中去,左右结构的甲骨文“易”字左边“三点水”表示水或者酒,右边好像一个带把儿的杯子,整体是在形容倾倒水或者酒,于是“周易”的“易”字便有了变动、变换、交易、变易的性质。将《轶·518》、《萃·603》等甲骨文中的“易”字认为是“只刻画一只容器”的“易”字。

我们认为,甲骨文金文中的“易”字,表现的正是《周易》中的“易”字,表现的是鸟图腾,表现的是伏羲创立《周易》与黄帝时期再度演《周易》之时,对于以鸿雁为代表的候鸟的观察记录。在甲骨文、金文中多种“易”字的出现,正与《周易》爻辞中的记载相一致。我们学习《易经》,首先应该知道《周易》、《易》的称名是为什么如此称名,以及“易”字的本义是什么。但是,考察“易”字本义,不要忘记在《周易》文本自身中为“易”字的本义找出依据。

我们首先可以将甲骨文金文中的“易”字分作表示孤鸟和双鸟两类。

表示孤鸟图的“易”字有十三种:《合·28030》、《五期·佚·518》、《三期·粹·603》、《商代·小臣系卤》、《周早·德簋》、《周早·臣卿簋》、《周晚·伯家父簋》、《战国·中山王鼎》、《商代·远簋》、《周早·叔德簋》、《周早·大鼎》、《周晚·晋侯酥钟》、《春秋·蔡侯申钟》。

表示双鸟图的“易”字有八种:《一期·合·5458》、《一期·合·8440》、《一期·合·15825》、《一期·合940》、《一期·合15827》、《三期·合28012》、《周中·事丧尊》、《战国·中山王壶》。

孤鸟图中表现飞翔中的鸟:《五期·佚·518》、《三期·粹·603》、《商代·小臣系卤》、《周早·臣卿簋》、《战国·中山王鼎》、《商代·远簋》、《周晚·晋侯酥钟》、《春秋·蔡侯申钟》。

飞翔中的孤鸟图中,半圆的圆表现的是鸟头,圆中的一点表现鸟的眼睛,略弯的一长竖表现飞翔中的鸟张开的两只翅翼,后面三点表现鸟的尾羽。飞翔中的孤鸟图有半圆在左、三点在右和半圆在右、三点在左之分,也即鸟头在左、鸟尾羽在右和鸟头在右、鸟尾羽在左的区分。

佚字取名的寓意是什么揭秘《乾》卦——从解密“易”字开始(二)

这正是表现候鸟鸿雁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回北方,飞翔方向不同。这也正是《易经》的实质。

孤鸟图中表示鸟不曾在飞翔而是在栖息:《合·28030》、《周早·德簋》、《周晚·伯家父簋》、《周早·叔德簋》、《周早·大鼎》、《春秋·蔡侯申钟》。创造《周易》八卦的人对于鸿雁的观察记录是全程追踪式的。

“仰则观象于天”,创造《周易》的人不仅仅是观察鸿雁在什么节气在天空上飞往南方去了,在什么节气又飞回北方来了;“俯则观法于地”,创造《周易》的人们还要观察鸿雁在大地上选择栖息地以及觅食、哺育、锻炼飞翔等情景。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之谓易”,中国古代圣人创造《周易》,根本目的在于“生生不息”。在于人口的繁衍生息,不被自然灾害以及自身的无知所毁灭。

中华民族保障族群繁衍生生不息的方法,是伏羲、女娲向鸟类学习得来的,是在追踪观察鸟类的生存习性中学来的。

一定要注意的是:《周易》意义上的“八卦生万物”的“万物”这一概念,并不是指世间万物,并不是指地球乃至宇宙间无生命的物理意义上的物质、物体。将《周易》中“万物”的概念应用发挥到物理学、天体学、宇宙生成论上的做法是十分荒诞的,看来是在无边际地发挥、夸大《周易》的作用和能量,其实质是在毁掉《周易》。

《周易》中“万物”的“物”原指动物,又特指动物中的禽类,指的是鸟类有着凭籍选择生育地理、生存环境的繁殖量。追踪观察记录鸿雁等候鸟生存习性创造了《周易》八卦的人,对于鸟类的观察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全程追踪观察其飞翔在天空上,也观察其在北方的择偶、哺乳、成长及其在南方的栖居过程。

《合·28030》是表现一只鸟在草丛中、在窝巢中张口等待母鸟喂食,《周早·德簋》是表现一只已经长成的可以站立在树干上的大鸟,《周晚·伯家父簋》表现的是还像一条虫子(蜥蜴)一样没有羽毛的乳鸟,《周早·叔德簋》表现的是一只渐渐长成的已经可以站立在树干上但还需要母鸟前来喂养的鸟,《周早·大鼎》表现的是离开鸟巢但还不曾远行迁徙飞翔的鸟,《春秋·蔡侯申钟》的鸟的形象非常明显,是说在春秋时期《周易》的“易”字具有的鸟的象形还非常清晰,“易”字双鸟图像中《战国·中山王壶》的鸟图像也非常明显,并且是表现两只鸟相对飞翔,这是说到了战国时期,中山这类小的诸侯国还保留了“易”字所要表达的鸟类南北迁徙痕迹。

《周早·大鼎》、《周晚·伯家父簋》、《春秋·蔡侯申钟》中可以看出,进入周代以后,在整个周代,《易经》的“易”字的单鸟图像已经基本上是鸟的头部在上,除《周早·臣卿簋》外,“易”字的单鸟图像已经基本上丢失了左右结构的“易”字。后世《周易》的“易”字,上部是用圆表示的鸟的头部,圆中的一点(“日”字中的一横)表示鸟眼,下部是表示“羽毛”、表示鸟类飞翔的“习”字——“易”字的这层原义,也随着左右结构的“易”字的丢失而丢失。

《周易·中孚》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周易·小过》初六:“飞鸟以凶。”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周易》中确有爻辞直接讲飞鸟。

佚字取名的寓意是什么揭秘《乾》卦——从解密“易”字开始(二)

我们在对《兑》卦的解释中,详细讲解了鸟类中母鸟与子鸟之间的捕食、喂养过程。我们在对《渐》卦的解释中,详细讲解了鸟类中雄鸟在夜间要到树上站岗,雌鸟在窝巢中栖息,雄鸟牺牲,雌鸟三年不婚配的过程。

《周易·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这是《易经》中为什么有表示孤鸟图像的“易”字,同时还有表示双鸟图像的“易”字的原因。甲骨文金文中表示双鸟图像的“易”字有八种,《一期·合·5458》、《一期·合·8440》、《一期·合940》、《一期·合15827》、《三期·合28012》,都是表现母鸟对树上、鸟巢中的子鸟哺乳;《一期·合·15825》是表现母鸟喂养子鸟,但不是在树上、鸟巢中;《周中·事丧尊》是表现鸟儿双双站立在树上;《战国·中山王壶》或表现候鸟的南北迁徙线路,或表现子鸟已经会初步飞翔,飞翔在空中母鸟喂养子鸟时口口相接情景。

栖息于树木上的鸟类,在《周易·渐》卦初六:“鸿渐于干。”六四:“鸿渐于木。”。《周易·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易,飞鸟形象也。与“均”通。”其实,古人有过“易”字是飞鸟形象的认识,只是被以孔子为代表的“日月为易”、“易有三义”这种所谓的主流观点所压制。(待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29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