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农业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站在历史的纬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篇文章点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灯。
思想的力量是伟大的。中国历朝历代也都不乏这样的点灯人,他们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以思想为武器,针砭时弊,启迪智慧,扫除蒙昧,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在黑暗的晚清同样有这么一位点亮星星之火的思想家,他官职不高,却是林则徐的“托孤之人”,是民族英雄左宗棠口中的魏子。他就是魏源,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近代历史人物,他的思想光烁古今。
反对八股 心忧天下
魏源,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清乾隆五十九年,即1794年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仕宦之家。自幼性格沉静,喜好读书。七岁入塾,九岁举童子试,15岁考中秀才,17岁设馆授读。虽居乡野,但从小志向高远。曾自书楹联:友天下士,谋救世学。
1813年,魏源拔贡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曾走出陶澍、贺长岭等晚清实学派代表人物。魏源在这里深受湖湘实学传统熏陶。
1814年,20岁的魏源随父入京。一路目睹了晚清河治不修、水患严重,中原大地满目荒凉,黄河两岸饿殍枕藉、白骨遍野的惨状。魏源深感痛心,挥笔写下了“何不借风雷,一壮天地颜”的诗句,初步展现了除弊革新的志向,经世致用的思想初步萌发。
到达京师后,他先从胡墨庄治汉学,又随姚学塽治宋学。对于这些科举学科,有心治世的魏源深感无奈。他认为汉学埋首故纸,从事名物训诂,繁琐考证,“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宋学则高陈义理,空谈心性,“动言万物一体,而民瘼之不求,吏治之不习,国计边防之不问”。他把汉学、宋学一概斥之为“腐儒”、“俗学”,认为对于治国安邦既无用又无实,只能摧残人才,祸害国家。
嘉庆二十四年(1818年),25岁魏源作出重大决定,抛弃了对八股文的研习,转而师从今文经学大师刘逢禄治《春秋公羊传》,以阐发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来讥切时政。同时积极涉猎了舆地、掌故、天文、历算等有用学科。他还广交文人学士,经常和陶澍、龚自珍、贺长龄、林则徐等人饮酒赋诗,切磋学问。魏源经世致用、除弊革新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形成。这里需要补充一下,以上四人都是晚清实学和经世致用学风的倡导者,他们忧患意识强烈,有志于消除弊政,除旧布新。
著书立说 学贯中西
因反对八股,魏源屡试不第,在师友的邀请下,开始了长期的幕僚和著述生涯,他的思想学说也日渐成熟。
道光五年即1825年,31岁的魏源受聘成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幕僚。忧患于大清帝国的日益衰落,他委托魏源编写了《皇朝经世文编》,这是近代经世学划时代的文献,选录了清初200年以来官员的奏稿、学者著述,是清代经世文献的汇集。全书共分为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纲,纲下有目,共计六十五目。以兵政为例,就包含了兵制、吞饷、马政、保甲、兵法、地理、塞防、山防、海防、蛮防、苗防、剿匪十二科目。这本书的编写是魏源对当时晚清内政和社会问题研究的开始,书成也标志着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成熟,他的改革思想已经全面涉及晚清政治、经济、民政、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
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被授两江总督 ,兼理两淮盐政,是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的顶头上司。他们“志同道合,相得无间”。当时,淮南、淮北盐法凋弊,陶、林决心彻底改革盐政 ,便邀请魏源入幕。魏源协助二人改盐政、办漕运、兴水利,撰写了《筹漕篇》、《筹鹾篇》和《湖广水利论》。在盐政上,“废纲改票 ,招徕民贩”,打破官盐垄断,允许民营,取得成功。首倡海运代替漕运,共同禁止鸦片。魏源的经济改革思想初获成效,感慨之余,他振臂高呼“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三人也结为挚友。
1841年,经林则徐推荐,魏源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抗英战争。鸦片战争失败,魏源深感民族危机日甚,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圣武记》,叙述了清初至道光年间开疆拓土的军事历史,通过歌颂清初的"盛世武功",激发统治者"御侮"的决心,使清王朝成为"军政修"、"官强"、"兵昌"、"令行"、"四夷来王"的强国,以抵制外来民族的侵略。该书是魏源对军事改革思的更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了当时边疆地理学的成果,由海防失守,联想到西北边疆的防御,特别是揭露了沙俄的侵略野心,对日后《海国图志》的编著大有裨益。
1841年6月,林则徐因鸦片战争失败被充军伊犁。7月行至镇江,魏源专程来探。二人披肝沥胆,彻夜长谈,对民族危机忧心忡忡。林则徐“托孤”魏源完成《四洲志》编写,以启迪国民思想,悟得御敌之道。魏源深受感动,于1843年初,不辱老友嘱托编成《海国图志》50卷本,总计57万字。魏源在序言中讲得非常清楚:“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1847年魏源将其扩充为60卷。1848年吸取徐继畲《瀛环志略》的精华部分,于1852增补扩充为100卷。
该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系统地研究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的专著。卷一、卷二为"筹海篇",论述了诱敌深入、坚壁清野、持久抗争等具体海防战略战术,突出强调要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主张设置造船厂和火器局,自己制造船炮,组建海军,以固海防。卷三至卷七十,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风俗、经济、政治和兵备等情况。明确提出要善于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卷七十一至卷七十三,介绍了外国教会、中西历法和纪年的情况。卷七十四至卷八十三,介绍了中国地理概况及沿海地区形势,对中国周边地缘进行了深入研究。卷八十四至卷九十五,介绍了先进的西方战舰、火器技术。卷九十六至卷一百,介绍了地球天文方面的知识。
《海国图志》的完成在近代历史上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冲破了清代"闭关锁国"的思想禁锢,提出了晚清政治、经济、军事、民政等改革的早期目标。从此打开了中国认识世界的窗口,魏源真正成为了晚清最著名的国际学专家。
英雄落寞 思想烛照
历史简直给我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书成,竟然被国内统治阶级视为异端,却直接助推日本走上了强国之路,成为今后中国最大之死敌。真是成也魏源,败也魏源。英雄之愤,患在志之不立、业之不竟。知己已故,世人不察,真是弦断有谁听。魏源眼看山河破碎,却无力回天,晚年只得潜心学佛,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
英雄落寞,但思想烛炬。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晚清的有识之士们终于认识到他的思想价值。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工业蓬勃发展,一度使风雨飘摇的晚清呈现出中兴气象。其中受其影响最大的当属左宗堂,他是魏源未竟事业的有力继承者,《皇朝经世文编》《圣武记》《海国图志》见证了他人生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也成为经世致用学派最杰出的代表。左宗堂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政等各方面的才干均受到了魏源思想的滋养。
左宗棠创办的福建船政局和船政学堂,均贯彻了魏源师夷长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思想。这里不仅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更成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后人也将左宗棠视为近代海军的奠基人。这一点,在前文《假如敢于亮剑的左宗棠主导晚清海防,甲午战争或可避免》中已有论述。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士兵待遇高,这是他们战斗力强的重要原因。据此魏源提出了一个改革举措:“以全饷养半兵”,“赡之厚故选之精,练之勤故御之整”。 1866年,左宗棠改革浙江、福建的兵制,以及组建入疆军团,都采用了魏源的构想,裁撤老弱,整顿军武,提高士兵待遇,打造出一支纪律严明的威武之师。
在收复新疆和新疆建省方面,左宗棠直接采纳了《海国图志》的方略,提出了海防、塞防并重,驳了弃疆论者,取得了光复新疆的伟大胜利,使新疆和祖国大家庭融合的更加紧密。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正确评估了新疆的战略地位,指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针对管理新疆耗中事西、靡费帑银的错误看法,指出“国用之绌,由名粮武俸之增,河工岁修之费,八旗口粮之重,纹银出洋之甚,皆倍于乾隆中叶以前,不探其本,而漫咎于新疆,耳食道听,不可谓智。”充分论证了经略新疆不是财力浪费的主因。新疆直辖,改革原来清政府管军、维族人理政的弊政,实行军政合一,财税上缴,同时发展民屯、军屯,还能解决生产不足、保证军队与建省之所需。六七十年后,王震将军又借鉴左宗棠军垦的经验,组建了新疆建设兵团,确保了新疆的长治久安。
左宗棠于1880年给他女婿陶桄的信中高度肯定了魏源在新疆问题上的认识与对他的影响。其信云:“五十年间志愿,到今尚行之不尽,而当时相与商榷之友朋无一存者矣。新疆诸务,益叹魏子所见之伟为不可及,《海国图志》一书尤足称也,婿盍取而览之。”
随着今天我们对魏源思想的深入研究,他的改革思想并不是空洞的学说,既有充分论证,又有具体举措。政治上主张实行西式民主,当然这属于历史局限性。经济上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营经济。文化教育上主张废科举、开学校、学科技、启迪民智。军事上主张学习西方,自力更生、精武强军。他始终相信中华民族优秀和智慧的基因,一定能办好自己的事情。除了第一点外,他的改革思想放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1978,也就是魏源去世120余年后,总设计师邓小平高瞻远瞩,中国全面实行了改革开放。经过四十多年奋斗,我们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民族复兴就在前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26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