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侦办爆炸案
1999年2月9日,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小年。
这一天夜里,某省省委门前发生一起玻璃瓶制炸弹爆炸案。据当时值班武警刘同武说:夜里十一点多,他看见马路对面出现一个人,穿着羽绒服,戴着羽绒帽、口罩朝省委门前扔过来一个瓶子,就听砰的一声,爆炸了。爆炸声并不是很大,就像放了个大的“二踢脚”一样。他追了过去,想抓住案犯。他跑过去之后,和案犯搏斗案犯一看不好,就要逃跑,当时只有他一个人,案犯跑得又快,结果让案犯跑掉了。
案犯逃跑后,他在现场还发现了一个信封,他当时没来得及打开信封看,立刻就向上级报告·…..
当天夜里,省公安厅就出动精干警力、省内专家,到案发现场进行勘查。
在省委门前,办案人员找到一段长十厘米的导火索、一些玻璃碎渣(玻璃上沾有少量爆炸遗留物,还有一封写给省委陈书记的恐吓信。
因为当时正是春节前夕,又是“两会”前夕,值此重要的敏感时期,在省委门前发生爆炸案,其政治影响不容小觑。
案发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都作出重要批示,责成省公安厅尽全力破案。
省公安厅将此案定性为“99·2·09”爆炸案,他们决定采取以物定向、以物找人的策略,从现场遗留的导火索、玻璃瓶碎片等线索入手,侦破此案。
省公安厅技术处人员将现场导火索、爆炸遗留物等进行化验,但发现的线索实在太少,几天下来案件没有任何进展,侦破工作陷入僵局。
接下来怎么办呢?
二、只是爆炸案吗?
省公安厅技术处有个叫潘青云的年轻人,是中国刑警学院九五届的毕业生,现在是省厅的青年技术骨干。
在学校时,他和贾玉文较为熟悉,毕业论文由贾玉文指导。
眼看着“99·2·09”爆炸案的侦破工作陷入僵局,潘青云心里着急,他想起了母校,想起了贾玉文老师。
2月12日,潘青云在请示领导之后,给贾玉文打电话:
“贾老师,你好!我是潘青云。
“你好。”潘青云毕业已经几年了,贾玉文还记得这个学生,他的毕业论文写得不错,“工作顺利吗?是不是来沈阳了啊?”
“工作还算顺利,我现在正在办案子呢,没有到沈阳去。有一件事想麻烦您。“你说吧,不用客气。”
“贾老师,2月9日,我们省委门前发生一起爆炸案,案件影响很大,我们都在办
这起案子。案发现场遗留下了一段十厘米长的导火索和其他一些遗留物,还有一封恐吓信,为了侦破这起案子,省厅制定的办案策略是以物定向、以物找人。这几天我们都在研究导火索、爆炸案呢,但现在办不下去了。”
“为什么呢?”
“我们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到现在连个人影也没有找到。"“这确实有些难。
“贾老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侦破爆炸案啊?”
“我没有研究过爆炸案。不过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你们的侦破思路?这只是一起爆炸案吗?你们为什么没有注意恐吓信呢?”
“恐吓信是一位下岗工人写的,他生活窘迫,就报复社会,扬言要炸省委,炸省委书记家。对恐吓信做鉴定的话一–我们也想过,但更没有头绪。”
“你把案发当时的情况给我说一下。”
潘青云把武警战士刘同武在案发时发现的情况向贾玉文说了一遍。
贾玉文听后,突然有了一种想法,他想了一下,对潘青云说:“下岗工人到省委上访的情况是有的,但一般采取集体上访的形式,像这种采用爆炸的方式,恐吓省委书记的案例还没有听说过。下岗工人上访的目的,是解决自己的利益诉求,这种极端的方式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再说,你们南方下岗工人并没有北方的多,工人即便下岗了,也会自己干些活计谋生,有必要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吗?”“贾老师,您的意思是?”
“我并没有什么证据,只是一种猜测。你们同意的话,把那个武警战士的笔迹样本和恐吓信给我特快专递寄来,我做一个鉴定。"
“啊···..·贾老师,武警战士的单位正在给他请功报奖呢。”潘青云感到非常诧异。“你跟你们领导汇报一下,文件鉴定可秘密进行,如果能够排除他的话,不是更好嘛。”贾玉文坚持自己的看法。
“贾老师,因为这涉及案件的侦办思路,我先跟领导汇报一下。”潘青云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挂断电话之后,立即向领导汇报。省厅的领导高度重视贾玉文的意见,他们研究之后,决定立即采集刘同武的笔迹样本,进行笔迹鉴定
采集刘同武的笔迹样本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因为每名战士都有档案。在刘同武的档案中有很多材料,包括他的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等。
三、案犯果真是他
2月14日上午,贾玉文收到了潘青云寄来的特快专递贾玉文先仔细阅读了那封恐吓信。恐吓信全文如下:
陈书记;
我是一名下岗工人,是1996年下岗的,到现在已经有两年时间了。我孩子上不起学,老婆生病了也看不起,活着实在没有意思。我们为什么会下岗呢?都是因为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牺牲我们这些人呢?我们可都是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哪有主人下岗、让资本家剥削的?还
有没有天理?现在可到处都是剥削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不能对我们工人这个样子。我想来想去,实在活不下去了。我也不活了,死也要找个垫背的,我要把省委炸掉,让陈书记你也不好过,等我有时间把你家也炸了!!!
一名下岗工人
恐吓信写在了一张普通的信纸上,信封也是一个普通的信封。恐吓信的笔迹经过了简单的伪装,但总体来看,案犯书写流畅,笔画搭配合理,笔力分布均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书写习惯。
贾玉文仔细阅读了刘同武的档案材料,他的目光停留在了“社会主义”、“共产党”“工人阶级”、“领导”、“国”、“岗”等特殊的字词上。这些字词在刘同武档案材料中出现的频率极高,笔迹特征反应还是比较明显。
贾玉文选取了这些特殊的字、词,做成了比对表。
对于有些笔迹鉴定的案例来说,比对表做出来之后,鉴定的结论基本上就有了眉目。
经过缜密比对,2月15日(大年三十)上午,贾玉文出具了鉴定结论。他打电话
告诉潘青云,恐吓信是刘同武本人书写,但因为今天是大年三十,鉴定书盖不了章,他年后盖章后会把鉴定书立即寄去。
四、最初的想法
“99·2·09”爆炸案发生后,根据刘同武的“英勇”表现,他所在的武警中队整理了他的事迹材料,准备为他请功。
刘同武,男,二十三岁,辽宁人,入伍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入党积极分子。平时表现还算比较优秀,一直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
2月15日下午,当办案人员找到刘同武时,他还以为来向他了解案情。当一副冰凉的手铐戴在他手上时,他大呼“冤枉”。
刚开始审讯时,刘同武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但当办案人员从他的行李箱中找出一截导火索时,刘同武就如斗败了的公鸡,瘫倒在座位上,嘴里连连叫着“完了”、“一切都完了”。
他交代了自己作案的全部过程……
1998 年7月初,刘同武回家探亲,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叫王慧琳的女孩。王慧琳是一家大型商场的服务员,长得非常漂亮,性格也很温柔。刘同武及其父母对王慧琳都非常满意,几天之后,他们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刘同武对王慧琳说,他在部队表现很好,退伍之前能够入党,复员后亲戚朋友可帮他找到工作。
1999年元旦,刘同武与王慧琳通电话。王慧琳问他,入党的事情怎么样了,他说,早就是入党积极分子了,退伍前肯定能入党。
通完电话之后,刘同武心里犯嘀咕。他自己知道,他在部队的表现虽然还算可以,但并不是很突出,退伍之前能不能入党,他自己心里也没有把握。怎么办呢?
之后不久,刘同武在与战友吃饭时,谈到入党的事情,战友提醒他,要争取立一次功,哪怕是嘉奖都行,这样入党才能够有把握。
战友的话对刘同武触动很大,如何能够立功受奖成了他日思夜想的事情。他觉得,通过正常途径立功肯定是不可能的,必须另想办法才行。
他的任务就是在省委门前站岗,很单调也很重要。如果他想要立功的话,也只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突出表现才行。
如何使自己在短时间内有突出的表现呢?刘同武一直在勾画着
他以前回家的时候,曾经见到一些下岗工人到政府门前上访,站岗的武警面临着极大的考验,而他现在就在这样的岗位上。
如果他能够制止在省委门前“闹事儿”的案犯或者同“闹事儿”人搏斗,他不就立功了嘛,于是一个计划在他头脑中形成并牢牢地扎了根。
五、几分钟的后果
利用周末的时间,刘同武离开营地,找老乡帮忙弄来一截导火索和一点儿炸药之后,他利用一个啤酒瓶做了一个简易的爆炸装置,并事先写了一封恐吓信。
2月9日是他值班,他决定当天夜里实施自己的计划。
夜里十一点,刘同武站在大门口的岗亭下。
宽阔的马路上空旷旷的,只偶尔有一辆车通过。透过玻璃,刘同武瞅见值班室的战友都有些困了,有个战友还趴在了桌上,他觉得机会来了。
他跑到马路对面,点燃了他制造的简易装置,把它扔在了马路中央,然后他跑回岗亭里,这时只听砰的一声,啤酒瓶爆炸了。他大喊一声“是谁?给我站住。”跑到马路中央,把恐吓信扔到地上,又沿着马路跑出了百十米,然后又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战友们已被爆炸声惊醒,他们出来察看情况,刘同武把自己事先想好的情节告诉了战友··….
整个事件前后不过几分钟的时间一一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毁了刘同武大好的前程,毁了刘同武美好的爱情,他的生命从此就生活在灰色的世界里·…..人这一辈子其实很简单,不是吗?
六、人性的盲区
很多年以前,有一次贾玉文出差,他坐在火车的硬座车厢里。火车到站后,几个人急急忙忙地涌到车厢里找座位。贾玉文的斜对面有一个空座位,但几个人上来之后,都沿着一侧挨个向别人询问有没有空座位。贾玉文就听着:
“大哥,这里有没有空座?
“大姐,这里有没有空座?
“同志,这里有没有空座?”
“大娘,这里有没有空座?
……
几个人一直问过去,得到的回答都是“没有”。
不知什么原因,他们都没有问贾玉文斜对面的座位。
贾玉文当时心里有些发笑,觉得很奇怪一一他们为什么都对斜对面的座位视而不见呢?
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在贾玉文的心里很长时间了都挥之不去。
人们的视野中为什么会有“盲区”呢?人们的性格中乃至生命中会不会也有“盲区”呢?古代有个故事,说一个人到市场上去,看见黄金后拿起来就跑,被人抓住后却分辩说,当时他只看到了黄金而没有看到人······或许,正是由于人性中的“盲区”才造成了某些人的偏执或狭隘、卑琐或自大、狡诈或残暴。
“99.2.09”案中的刘同武,为了自己一点儿可怜的欲望,无限放大了自己视野中的、性格中的、心灵中的“盲区”,从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过失,实在是可悲可叹。“99.2.09”案侦破后,潘青云立即给贾玉文打来电话,向他汇报破案的情况并转达了省厅领导对他的感谢。
对于侦破案件,贾玉文当然感到非常高兴。但当贾玉文分析刘同武犯罪的动机以及犯罪的事实时,他还是感到有些怅然若失。
生活就是这样,谁也没有办法改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26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