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知不觉中长大了,各种学习和问题,也纷纷扰扰地凸显出来,时常成为我们之间交流的话题。而在无数次的学习探讨和知识点的梳理中,关于教育本身的思索,却让我发现愈加有些力竭的感觉。
当然,关于课本知识点的概括总结上面,会觉得自己更难理解和把我当下孩子课堂学习的内容,以及老师对于教育态度的认知上,我不得不承认,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似乎逐渐偏离了一些东西或方向,让我细思极恐。
为了能顺利通过各种考试,以及学校为孩子们准备的高考备战的一系列操作,以及在跟孩子日常交流和辅导过程中,不断闪现的一些视角,每每想起来,总有些受伤和无奈。但考试是大事,咱们作为百姓,作为过来人,又能有啥坏心思,去检查、考虑和思辨那么多,而耽误孩子的学习目标和技巧呢?
可是,思来想去,浑身不得劲,忍不住想吐槽几句,算是闲聊或者抛砖引玉吧!
一本本翻看过孩子课本的目录,也在心里与当年的我们所学的课程内容,暗暗做了些比较,课程设置上和对一些知识点的阐述上,也稍有不同了。自然的,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有些遗憾的是,或者我没有从小学开始每本课本都集中翻查一遍,所以不敢确定是否在课程与内容系统化的设置上,做了更多知识方面的删减,比如,属于课外阅读的内容(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革命纪念以及传统文化知识,英语的趣味、哲理故事类……),少了许多。
我没法确定学生教学内容的设定,更多是出于培养孩子今后走向社会、成人成才的考量,还是为了速成而流水线的填鸭式的知识复制,高精尖的各类考试越发频繁和小儿科,却把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和兴趣爱好的广泛性,在课程设置上有意识的屏蔽了不少。
也许,很多人尤其老师们都会说,要知道现在孩子们的课堂形式、课程设置,甚至教师的科别设计等方面,都已在不断丰富与多样化,且对老师的教学要求和引导的力度也更强大。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和证明当下的教育更理性和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吗?
上述问题,我可能没法回答,也不愿意就此回答什么。
隐约的记忆中,当年学习中的我们,私下可以更加喜欢古代文化所涵盖的诸多学习、做人、做事等方面的知识(不见得或者不常列入考试范畴,但会在课堂上讲解或分享)。而这一两年民间在网上不断涌现的对毒教材的批判,又称为我们无法忽视的另一种风景,让人不禁把课堂本身的教育联系到一起,进行剖析和探索。
学生课本上的知识点也许确实丰富了,考试和提升学习技能的方法也逐渐成熟了,老师们的工作投入和专业度也逐年提升了……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的学生应当掌握或者必须关注的传统文化,却慢慢在指缝、时光中开始流失了……
还有人会懂得,天干地支是纪年的吗?
还有人会随笔,写出抑扬顿挫的古诗词吗?
还有人会记得,祖先留下的四书五经、春秋、汉书等典籍吗?
还有人能想起,故都不见秋、榕树在故乡、两岸思游子吗?
……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25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