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离世后的4大禁忌?为什么年轻人死了不能办丧事!

坐标枣庄滕州,送殡,如果不是本市人,可一定要听老人的话,不能失了礼节,让人看笑话,入乡随俗嘛!

程序很多,这里只讲,动客(kěi),丧席,鼓乐,路祭

大伯去世,我们赶回去吊唁,在当地称“行来往”,有礼钱、祭品、花圈、帐子(毛毯)等。来到后,先到外柜“上账”,然后到灵堂哭奠。之后,内柜根据亲戚关系远近,送来孝服、孝帽等。来客穿上孝服,再次灵堂前行祭奠大礼。祭奠完毕,便请客棚吃饭,俗称“待客”。

亲人离世后的4大禁忌?为什么年轻人死了不能办丧事!

上午十点赶到家,妈妈忙的了不得,我说:“我们年轻不会行礼啊。”妈妈讲:“先别说行礼了,先去交礼。”

对,首先是礼钱,礼一定要时把钱分开装,为什么呢?后面再提。

来到礼房——院门外临时搭建的塑料大棚,这个好办,侄女婿都是一样的,我们随着就行了,最少要交1000块,大姐夫说二姐家比较困难,我们两家交多了,二姐家不好办,于是上了2000元。头天,老妈就交代好了提前买贡品,主要就是鸡、鱼等,礼簿登记完,上完现金礼,进门吊孝。

院子里站了一些亲戚和邻居,跟着大姐夫走到丧棚底下,一起哭了几声,眼泪怎么也流不下来,本来关系不太好,没有什么太大的情绪。

旁边站着亲戚和邻居,人来人往的,又怕人家笑话,觉得很不好意思。瞟了一眼大姐夫,他也没有流泪,但表情非常自然。

心想:原来大家都一样,吊孝只是礼节性地走程序,不会有人在意是不是流泪。这样一想,也就很坦然了。

老公不会行礼,就跟着大姐夫,有一学一,在响器班的音乐伴奏下,磕头、行礼,这关算是过了。

亲友们吊完孝,到一个大棚下轮流吃饭。关系远些的不跟着上坟,吃完饭就走了。

吃饭前,妈妈千叮万嘱:“钱一定要分开放,”我老公没听明白为什么,我大概是懂的,会强迫“起喇叭钱”,这可是吃饭的重点,也是左邻右舍讨论的大谈资啊!

老公虽然还是犯迷糊,但还是乖乖听话,做了充分准备:羽绒服口袋放了500元,多,衬衣口袋里放了200元,裤兜里放了200,其余的放进羽绒服内兜里。

老妈还在给老公“科普”,吃饭当中,要给响器班“喇叭”钱,身上放200块钱就行,千万别放多。

老公一头雾水中,去吃饭,老公说:“这饭菜太奢侈了,十六道菜,一张桌子都放不下,盘子堆着盘子。”

可不,这可是一大特色,奢侈的很!

亲人离世后的4大禁忌?为什么年轻人死了不能办丧事!

在我婆家村里,送葬吃饭是非常简单的,大锅饭:豆腐、丸子、白菜、肉一锅烩,每人拿着馒头,仅此而已。

正吃着饭,先前在院门口跟我们要钱的两个人过来要“喇叭钱”。大姐夫先掏出200元,两人嫌太少,不伸手接。

大姐夫又摸出100元,两人仍不接,说;“每人最少500块。”大姐夫说:“就带这么多钱,”两人对大姐夫说:“你再拿100,这个侄女婿拿600,你们两个凑个整数。”大姐夫说:“确实没有了,”其中一个人就过来搜他的口袋,没有找到钱。他们让我老公拿,老公太实在了,都没有讨价还价,一下把500元都给了他们。

两人一个劲地讲老公必须拿600块才行。这时很多亲戚和邻居盯着看,老公脸皮薄,脸皮都红了,他从来没应付过这种场景。

还是大姐夫有办法,大姐夫说:“哪哪,你看看口袋,光滑的了,没有了。”起喇叭钱的只好作罢,又去旁边桌上挨个起。

吃完饭刚过半小时,又喊吃饭,叫“增席”,跟着上坟的人要吃两次饭。大姐夫说一会要拿“点歌”钱,30块50块都行。

老公这次聪明了,接受刚才教训,拿着50的20的准备着。先前负责要钱的一个人大声说:“有点歌表达心意的,请抓紧时间。”

一个亲戚拿出50块钱,点了一首青藏高原。两人又来到我们这桌。大姐夫拿出30块钱,那人说别人还50呢,大姐夫又加了20,那人问,喜欢听啥歌,老公说唱什么都行。他马上用话筒吆喝:“临沂的客50块钱点歌,随便唱。”

响器班的一个妇女,三十多岁,很精干的模样,马上唱起来,很投入。

一晚上,歌曲不断,各种高音飙升,活脱脱一现场KTV,老公不能理解,觉得丧事应该安静、肃穆。

前面这还都是小打小闹小环节,用老公的话讲,用钱就能解决,真正让他头大的是“送殡路祭行礼”,三跪九叩。

各路亲戚几十口子人跟着装着骨灰盒的棺材出了村,在村南第一个路口进行“路祭”,对逝者作最后的告别。

来的客人按照亲疏远近事先排好的顺序依次祭奠,对着棺材前面的遗像磕头。

“主持人”陆续喊:“柴胡店的客20块钱换约。”“鲍沟的客20块钱换约。”

什么是“换约”呢,也是类似喇叭钱的名目,给了换约钱,就放炮,讲究个响亮,主家面上有光。

接下来是行礼,三跪九叩,这个,一般年轻人可真是不懂啊!

路祭是观礼的重头戏,路祭地点在村头通往墓地的路上,在棺前行礼祭路。然后在棺后安上祭桌,鼓乐声中,孝子率其他孝男先行大礼祭,这时,抬棺者要把棺材抬起,称“悬棺祭”。祭毕,孝子在棺前跪着哭,孝眷在棺后坐着哭。

然后,依血缘或亲戚的远近的顺序,先族内男性,后至亲男性,依次行礼祭奠。

要整理衣冠,稳步走上祭桌前,不可慌张。尤其是新客,看热闹、看挑刺的人围得水泄不通,稍有不规,立刻哄起嗤笑声,以致窘态百出,甚至会引起脚手发抖,而更乱了套数规则。

亲人离世后的4大禁忌?为什么年轻人死了不能办丧事!

具体怎么行礼,很汗颜,我至今也没记住,老公更是云里雾里,幸好跟着大姐夫有一学一,学学模样,不露怯,走完流程。

总之,礼数很多,老祖宗沉淀了几千年的规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23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