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争利 王国成
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百家姓》,从“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开始,读到215字时则为“井段富巫,乌焦巴弓”了。其中段姓位居216位,汉字姓氏之一,韩国有分布。在2020年的“百家姓”中排名第79位。
先说段字。段字的本义是锤击、锤炼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是:“段,椎物也。”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释丛》中说:“金文段,象手持椎于厂中捶石之形。”段字是象形字,一般认为段字的左边像山石或山崖的形状,右边的象形则是用手持锤击之。还有学者分析的更形象,说段字,有手、有崖、其中两小点表示击碎之屑。并由此推之,认为段姓远古石器时代的祖先当与开采石料、打磨石器有关。
后裔便以先人职业作了氏族的图腾,为段氏族,居住地亦称为段,最终形成了段姓。
中国的段姓,据考,它的来源有 :
一,源自共叔段,根植于姬姓,属先祖名字为氏。段氏起源于姬姓,姬姓的始祖是黄帝。黄帝战败蚩尤后,他的二十五个儿子中的有十二个分封了不同的姓氏,其中有一姬姓。黄帝的嫡系之后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
周厉王为周第十代君王,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厉王死于囚所。据《左传》、《史记》的记载,周宣王继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镐京附近的郑(今陕西省华县)。姬友就是共叔段的祖父郑桓公(《竹书纪年》说郑恒为周宣王之子)。他是周幽王的司徒。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姬友死于王事。姬友的长子姬掘突继位,史称郑武公。因助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仍为周朝司徒,并把郑室迁到洛阳东南,史称“新郑”。郑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儿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因难产,姜氏受了惊吓,对他一直不喜欢。姜氏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叫“段”,人们称他“叔段”。《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载:“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文中的郑伯即郑庄公。公元前744年,庄公继位,封弟弟叔段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村)。叔段于公元前722年与武姜里应外合袭郑夺权,败于庄公,逃于共(今河南辉县),又称共叔段。郑庄公的儿子郑厉公继位后,对臣下说:“不可使共叔段无后于郑。”并于周釐王四年(公元前678年)将出奔在卫国的共叔段的孙子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郑国。定叔回郑后,共叔段的子孙始称“公孙段氏”。公孙段氏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以共为姓,有的以共叔为姓,有的则以段为姓了。
二,出自赢姓。高阳氏颛顼的后裔皋陶,赢姓。皋陶氏族的首领在尧舜时代世为大理官,即刑官。夏朝时其后裔以官名为氏,有理氏。商末大臣理征被害,其妻携幼子理利贞出逃于今河南西部嵩县的伊水旁,靠树上的果子(木子)才以存活,遂改理氏为李氏。春秋时大名鼎鼎的思想家、道教的鼻祖李耳(即老子),是理利贞的后裔。李耳之后人有李宗者,段与干都是他的封地,属于以封地姓氏的例子。《史记》载,老子之后裔李宗,夏国籍,曾任魏国的大将,先封于段邑,后封于干邑。在典籍《战国策·韩策三》中的宋鲍彪本记载:“凡段干,皆魏人,今在秦。”吴补曰:“〔史记〕注:段、干,魏邑。”汉应劭在《风俗通》中记载:“段氏,段干木之后。一云:老子十三世孙名宗,事魏为将,有功封于段干,因为姓。”汉朝学者赵岐在《三辅决录》也记载:“段氏,李老君之自出,段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字为段氏。”到了宋朝,著名的姓氏学家罗沁在《路史》中亦认为:“段干,李姓邑,初邑段,后邑干,因邑而氏。”
由此,诸多姓氏史籍就记载为:老子后裔李宗的子孙,将先祖的封邑用为氏,称段干氏,后改单姓称段氏传今。赢姓段氏的历史有2400多年。
三,来自鲜卑族段匹磾。段匹磾。为鲜卑族后裔,辽西石城人。
有资料讲,西汉前,有一支姬姓段氏北迁人鲜卑,居辽西徒河,与鲜卑人融合而成为段部。西晋时有一个部落首领段务目尘,又叫段务勿尘,归顺了朝廷,被封为辽西公,领地有三万户,活跃于华北地区。当其领地后来被十六国之后赵石虎占领后,他的属民便散逃于中原各地,与汉人杂居逐渐融合。清张澍《姓氏寻源》一书载,段务勿尘本鲜卑人檀石槐之后,东晋怀帝时段务勿尘之后裔左贤王兼幽州刺史段匹磾将“段”作为属民统一的姓氏了。
四,大理国国姓,先祖出自姬姓周王族支系,源于姬姓郑氏。
唐宋时期,白蛮出身的段思平,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建立了大理王朝。其子孙在这里相继统治了317年(737—1053年)大理王朝被忽必烈灭后,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入朝,拜云南刺史,本出武威。”这段文字说明云南始祖段延是出自武威的地道的汉人,是共叔段子孙西迁武威后的后裔。清人冯苏在《滇考·段氏大理始末》说:“段氏之先为武威郡人。唐天宝末,段俭魏佐南诏王蒙氏有功,赐名忠国,擢清平官(相当于宰相)。六传生思平。大理国的后裔除一部分成为今天的白族先祖外,其余仍以段为姓。
五,属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
(一), 源于蒙古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陶日根席日氏,陶日根沙拉氏清朝中叶后多冠段氏、黄氏等汉姓。《皇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段姓,其先清代八旗段氏。
(二)源于其他少数民族。今锡伯族、土家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段氏族人分布,他们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朝廷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字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段姓先秦时期主要活动于河南,随后才向河北,山东、辽宁扩散;汉代,迁栖于陕西、甘肃,由陕甘入川,再进云南;东晋南北朝时,移居湖北、江西的段姓,又散播到安徽、江苏、浙江;唐代,段姓才涉及湖南、福建;明朝段姓已分布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了。
段姓后世中形成诸多堂号,如京兆、武威、辽西、齐郡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堂号——君轼堂。“轼”乃车前的横木。《庄子.渔父》曰:“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 ”后多指乘车。“君轼堂号”讲的是段干木之事。段干木战国贤人,老子之后。魏文侯拜访他时,因不愿做官,便跳墙避之。魏文侯很是无奈,于是每每从段干木家门经过时,定要停车,或站起、或伏在车上的横木上以示敬意。轼,就是古代马车厢前面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木。伏轼又作伏式。
宋代,段姓大约近12万人,时列百姓之第一百零五位。明朝时期,段姓大约有19万余人,位列百姓之第九十位。有关资料显示宋代至明代的600年中,段姓人口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其他姓氏人口的增长速度。
段姓在中国历史上的人才辈出:如西汉名将段会宗(前84年―前10年),字子松,天水上邽(今甘肃天水)人。汉元帝时出任西域都护、骑都尉、光禄大夫。后作任沛郡、雁门太守;后于阳朔年间(前24年―前21年),第二次出任西域都护,此后四度出使乌孙,期间乌孙多次内乱,他倾力敉(mǐ )平叛乱,册立新君,为汉时华夏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作出了贡献;东汉并州刺史、新丰侯段颎。(?-179年),字纪明。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东汉名将,段会宗从曾孙。历任中郎将、护羌校尉、议郎、并州刺史、破羌将军。他与羌人作战先后达一百八十次,斩杀近四万人,最终平定西羌,并击灭东羌,功封新丰县侯;西晋辽西公段务目尘,又称段务勿尘,鲜卑族。西晋朝迋册封其为辽西郡公,管理辽西郡(今辽宁南部和秦皇岛地区)。永嘉四年(310年),受封大单于。段务目尘在位时,段部鲜卑“据有辽西之地,而臣于晋。其所统三万余家,控弦上马四五万骑;东晋十六国后凉凉州牧段业。段业(?—401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十六国时期北凉建立者。初为后凉建康太守,公元397年,被推举为主,改元神玺,建立北凉。公元399年,段业自称凉王,改元天玺;唐朝大将段志玄(598年-642年),名雄,字志玄,齐州邹平(今山东济南)人。高祖时,隶属李世民部下,随其平定王世充,任秦王府右二护军。玄武门之变,段扶助李世民登上帝位,升任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先后任西海道行军总管,征讨吐谷浑,右卫大将军,又改封褒国公,并世袭金州刺史;唐宰相段文昌。(773年-835年),字墨卿,一字景初,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右卫大将军段志玄玄孙。历任灵池县尉、登封县尉、集贤校理、监察御史、补阙、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祠部郎中。唐穆宗继位后,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以使相出镇,担任西川节度使。此后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淮南节度使、荆南节度使,封邹平郡公;五代后晋大理国君主段思平(893年—944年),即大理太祖,大理喜睑(今喜洲)人,(一说剑川永旁人),大理国的缔造者、开国皇帝。在位8年,其子段思英继位。设庙号太祖,谥号神圣文武皇帝;清朝文字训诂学家兼经学家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著《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民国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居士”,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总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参谋长兼第一纵队司令段德昌(1904—1933),字裕后,号魂,湖南南县人,中国工农红军指挥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政治部工作,参加过北伐战争,领导开展了游击斗争,创建游击根据地。29岁湖北巴东遇害。1952年,毛泽东为其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证书;位列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22年1月7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23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