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在小爱音箱听宝宝巴士,听到一个关于名字的故事,熊猫妙妙因嫌自己名字太俗气、没有个性,给自己改名叫“超级无敌巨厉害甜甜圈公主”,不禁哑然失笑。
但仔细想想,这名字表现出了主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完全符合中国人的起名文化。
中国人生来有姓,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姓, 人所生也”,从“女”从“生”,这是对“姓”的产生的阐释。
这里的“女”即“母”,“女”“生”就是“生母”。即“生母”姓什么,子女就姓什么,这也充分说明在遥远的母系社会便有了姓的概念,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到了父系社会,便从父姓了。
姓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无法选择,但名字可以。记得女儿出生后须在14天内上户口,就意味着必须确定名字 。于是尚在月子中的我,忍着剖腹产刀口的疼痛,翻开新华大字典逐字寻找,那时候感觉字典中15000多字,找出配得上宝贝的字真是太难了。最终确定熙竹二字,感觉既不太俗气,又符合五行缺火、缺木的命格,还有竹子气节风骨的文化内涵。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起名字都这么较劲的,姐姐是家中老大,父母每天忙于生计,据说出生两个多月,竟无人想起应该起个名字,直到一次生病住院,办理手续时护士姐姐问叫啥,父母竟无言以对,护士无奈,便说“就叫尹小孩吧”,于是住院单上赫然写上了“尹小孩”三个大字。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起名字,总会包含一定的文化内涵,总结起来起名大致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逆向思维 以毒攻毒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生活贫穷,文化素质较低,受旧风俗旧习惯的影响,给孩子起个贱名好养活。所以什么“孬蛋”、“狗蛋”、“狗剩”、“马驹”、“王八”“老丑”等小名遍布城乡,大人们叫得顺口,孩子们听着也不觉别扭,还说这是以毒攻毒。
二、表达美好愿望
过去因医疗水平低下,婴幼儿成活率较低,人们为了孩子长命百岁,怕孩子生病,就给孩子取名“铁柱”、“铁树”“留柱”“结实”,怕他跑了就取谐音“栓柱”。据说哥哥本名叫树平,因小时候经常生病,父亲说树上挂个瓶子,总不太稳当,改叫铁柱吧!
相比而言,女孩的名字不像男孩子那样难听,无非是“梅、华、莲、兰、英、菊、妮”等具女性特征的词。
还有受当时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强烈渴望儿子的,给女儿起名叫招娣、带娣、换小。
三、贴近时代 追求时尚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儿的取名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和平”、“建国”“胜利”“国庆”大多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建设”、“援朝”均与抗美援朝有关。至于“红卫”、“文革”、“卫东”、“红兵”,则是十年文革时期烙印。
四、新颖与内涵并存
进入新世纪,零零后的宝贝起名出现了清新风,讲究音调抑扬顿挫、用字新颖,如轩、函、雅、萱、若、彤、悦等。有考虑五行命格的,中国人根据笔画及偏旁的多少赋予许多汉字五行的属性,按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原则选取适合的汉字。还有取自古代文学作品名句,表现文化内涵的,如文翰、怀信、煦涵、恬雅、清扬等,一度出现男《楚辞》、女《诗经》的流行之风。
相比之下现代人对乳名的要求更随意一些,有表现出生时令节气的,如九月、十月、四月、小满等:有用食物表现亲昵的,如包子、糯米、橙子、柠檬、汤圆等。
我们的名字已经远远不是作为区别他人的称谓而存在,你的名字又有哪些故事和文化内涵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18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