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部的两个汉字:“?、爾”,“?”是部首汉字,较为重要,“爾”在现代汉语简化为“尔”,“尔”是现代汉语次常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说起“?”字,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国学大师章太炎(学《说文》,章太炎是不可错过的大师,鲁迅先生的《说文》,就是师从章太炎)。
章太炎先生给自己四个女儿取的名字,其中就有这个“?”字,他一共有四个女儿,名字分别是:长女章?(读lǐ,就是四个‘乂’);次女章叕(读zhuì,就是四个‘又’,“缀”的古字);三女章?(读zhǎn,就是四个‘工’,“展”的古字);四女章?(读jí又读léi,就是四个‘口’,我们讲过,是“雷”的古字)。
显然,这四个字都是单字四重字,都是生僻字,寻常人大多不认识,这老爷子只顾自己玩得高兴,这名字简直就是难为人,据说,因为名字太过艰深生僻,以至于长期无人上门提亲。
回到本课的这两个字:
1、?,读音有两个:
(一)lǐ。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二爻也。”象形字,本义是二爻交错。
但显然许慎又没有强调“?”与爻的联系,因为他没有把?归属到“爻”部,而是把“?”独设一部。
原因很简单,“?”并不是两个“爻”那样简单,它与《周易》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密,我们上一课说了,爻的本义与“交错”相关。
徐锴《说文系传》:“若网交缀也。”说?象网,不管是蜘蛛网,还是鱼网,总之象网。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字象窗牖交文之形。”说?象窗牖上的花纹。
这实际上,就是“?”的本义。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说得更清楚些:“天地以交错为文,智者创物,实象自然之文以为之制。见蛛网而知结绳以为田渔之具。因其交缀可以隔内外而不蔽明也,用之宫室,则为疏囱;用之园圃,则为棥篱。故?之为字,实诸物之共形,非一名之专号也。”
?字多用于“?尔”一词。稀疏明朗的样子。王筠《说文句读》:“《广韵》:‘?尔,布(希)明白(貌)。象形也。’案:?尔,即‘爾’下之‘麗爾’。”《集韵·纸韵》:“?,希明貌。”
(二)lì。这个读音出自《广韵》用法有二:
(1)止。《广韵·霁韵》:“?,止也。”(2)系。《广韵·霁韵》:“?,系也。”这两个用法,典籍未见应用实例。
?的小篆写法如图:
2、爾(尔)。读音有两个:
(一)ěr。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爾,麗爾,犹靡麗也。从冂,从?,其孔?;尒声。此与爽同意。”形声字。本义是丽尔。
丽尔就是窗棂交错,格格相连,稀疏明朗的意思。
关于爾字,我们要看一下字形演变:
依《字源》之说,在甲骨文里,“爾”是象形字,像三足的络丝架,上有锐头,中有器身,下有竖足。到西周春秋时,锐头下各衍出一点,遂成“尔”字,且由原本的象形构件转化为表音构件,原来的象形字也就演进为形声字。这时,器足消失,与器身整合为一,器身上用多少不等、方向不同的线条表示缠绕之丝。
许慎的解说,其实冂与?是器身与器足的演化,尔声是器首的演化,形声字出自象形字的讹变。隶变后楷书作爾,简化字作尔。尔与爾原本同为一字,后由爾分化出尔。简化时以尔代爾是以简代繁,也是爾与尔复归为一。
在本义之外,爾还有很多用法(以下为表述方便,用“尔”):
(1)花朵繁茂的样子。也作“薾”。《诗·小雅·采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毛传:“尔,华盛貌。”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
(2)如此;这样。《六书故·数》:“如是之合为尔。”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尔,犹‘如此’也……凡后人言‘不尔’、‘乃尔’、‘果尔’、‘聊复尔耳’者,并与此同义。”《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丰收之年老百姓的子女大多都好利,灾害之年老百姓的子女大多都凶暴,这不是上天赋予他们的资质不同,而是由于外在因素使他们的内心的美德陷溺于环境才造成这样的。
(3)用作代词。用法有二:
其一、用于第二人称,相当于“你”。古上下通用。后只用于平辈或对下。《小尔雅·广诂》:“尔,汝也。”《正字通·爻部》:“我称人曰尔……古人臣称君皆曰尔。”《孟子·尽心下》:“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焦循《孟子正义》:“尔、汝为尊于卑、上于下之通称。”人们心里如果能充满不接受卑贱的称呼的念头,无论去到哪里都不会不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的。白居易《重赋》:“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其二、表示指称,相当于“彼”、“此”。《世说新语·赏誉》:“许掾尝诣简文(帝),尔夜风恬月朗,乃共作曲室中语。”许玄度曾经去见简文帝,那天晚上月明风静,两人就一起到屋子里作曲交谈。
(4)叹词。表示应答,相当于“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5)用作语气词。用法有四:
其一、相当于“罢了”。《盐铁论·论功》:“其以强为弱,以存为亡,一朝尔也。”强弱存亡,就在朝夕之间罢了。
其二、表示陈述。《诗·周颂·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郑玄笺:“噫嘻乎能成周王之功,其德已著至矣。”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其三、表示判断。这是《说文》“尔”的用法。“尔”与“爾”同。
其四、表示疑问。相当于“呢”。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尔,犹焉也。”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七:“尔,犹乎也。‘尔’在口语中作‘呢’,‘呢’即‘尔’之古音也。”
(6)用作助词。用法有二:
其一、用在句中,作语气助词。《诗·邶风·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你们这些有官职的大夫啊,就是不懂得品行要高尚。
其二、后缀。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相当于“然”。《论语·子罕》:“如有所立,卓尔。”但它仍在面前高高地耸立着。
(7)同“迩”。近。《篇海类编·蓍卜类·爻部》:“尔,近也,又同迩。”《周礼·地官·肆长》:“实相近者相尔也。”郑玄注:“尔,亦近也。也指浅近。”《荀子·天论》:“袄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菑(zāi,同‘灾’)甚惨。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袄。可怪也,而不可畏也。”人事上的反常现象实产生于昏乱。上述这三类反常现象交错发生,就不会有安宁的国家了。这种人事上的反常现象解说起来道理很浅显,但它造成的灾难却很惨重。这是可怕的,但不值得奇怪。
尔还是姓氏。《万姓统谱·纸韵》:“尔,本朝尔名,宝砥人。”现代香港有个导演尔冬升。
(二)mǐ(旧读nǐ)。读音出自《集韵》。满;众。也作“沵”。《集韵·荠韵》:“沵,《说文》:‘满也’;一曰沵沵,众也。或省(作尔)”
尔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之630,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18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