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台州一男子晒2岁儿子取名“李不尚书”的医学出生证明引发热议。对于网友疑惑,男子称给孩子费尽心思起名是为了避免和网红名重名,这个“李不尚书”谐音“礼部尚书”,感觉蛮特别。并表示:“当时取名时全家都不认可,偷偷取名也没给他们看。谢谢大家关心,目前还没有打算换名字。”
为追求个性起名“李不尚书”,隔着屏幕都能体会到该父亲为孩子取名的挣扎过程,但从实际成果来看,“李不尚书”颇有耗尽词汇储备慌不择路的意味。令人困惑的是,面对家人及外界的反对和建议,该父亲以一句“谢谢大家关心”力排众议,坚持自主命名。
于此,外界对于该父亲的态度也从建议转向调侃甚至批判。给自己孩子起名本属于私域层面问题,但该男子将孩子信息主动曝光后又严词拒绝公众评议的做法自然会招致网友不满。
而该男子晒出孩子证件的目的也引发网友猜测,“李部尚书”是真的用力过猛,还是早有预谋想让儿子姓名在网上走红?
其实,无论该男子是基于哪种假设坚持孩子姓名,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尽管该男子称为儿子起名花了很多心思,但把谐音梗与否定句式堆砌结合,个性的同时却很怪异。不但没有新意,反而令人一头雾水。
即便男子对于外界的献言献策很排斥,但依旧有网友积极游说。其实,网友对该父亲命名权的干预更多的是出自对孩子成长的顾虑。无论这个家长是出于对尚书的特殊情结还是在策划追求这样的轰动效应,他都是在透支孩子未来的幸福。
“李不尚书”初见网络都能引此波澜,等孩子入学之后可想而知。事实上,口无遮拦是对舆论伤害行为的修饰。尤其是中小学生时期,他们玩梗、起外号的热情更是没有顾忌和界限,因为一个名字毁掉一个孩子童年的实例绝非危言耸听。
显然,该家长是忽视了社会现象、称谓习惯等问题。尤其面对公众建议,他的执迷不悟着实令人无奈。把任性当个性:“李是真坑”啊!
名字是一个代号,也是一个人家庭背景的体现。作为父母不能仅凭自己的好恶而草率命名,在追求新颖的同时也要讲求章法,不可过分别出心裁,弄巧成拙。
一,杜绝歧义
对于有歧义的姓名搭配是要慎重的,不要贪图字形美观,寓意良好而忽略了联想词汇。比如有些姓氏与名字组合会让名字的含义发生变化,从而变成另外的意思,容易衍生“外号”。此外,也要考虑地方文化和习俗,比如一些方言的发音和忌讳词汇。
二,不必热衷生僻字
有些家长为躲避网红名字,便在笔画上下功夫,姓名搭配只看单字不论搭配,含义诡怪。罗列生僻字,不仅对孩子书写浪费时间,对未来社交活动也会带来不便。同时,盲目引用诗经楚辞等年代久远的奇书异字也要注意,有些古老的表达与现代汉语的使用存在很大区别。
三,杜绝寄托信仰
区分性别是名字的一大作用,有些家长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祝愿经常将信仰赋予进孩子姓名中,比如对性别、宗教、金钱或意志的渴望。这不仅会让人觉得不切实际,也会给孩子造成困扰。
四,要长远考虑
名字确定之后可能会伴随终身,从家长角度来说,还要考虑名字的延迟生效性。面对新生儿,父母的情感会自然陷入温柔风,一些带有稚气或呢喃的名字在成年之后被称呼起来也会带来话题。因此,命名要把目光放长远些,格局大一些。
命名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则,其标准是多样的、个性的、开放的。
朴素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有时候化繁为简也是一种新意,毕竟,通俗好过谬误。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18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