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这一天云南讲武堂门外人山人海,因为今天是公布招生名单的日子,作为当时的著名军校之一,很多年轻人都想在其中学习。
也正因此,云南讲武堂的招生标准要更加严格一些,在入学前还专门安排了考试,以此来提高学生质量。
等今年的招生名单公布后,一群人蜂拥而上,一个少年在人群中并不起眼,他也跟着人群向前涌去。
每当这种日子,便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刚才那个人群中的少年失魂落魄的从人群中走出,今年的讲武堂招生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
但他十分不解,自己的成绩明明是在前列,可为什么讲武堂却招收了后面的人,却没有选择他。
等问了人后,他这才明白,原来云南讲武堂只招收省内本地的学生,外地来的人纷纷不予招收。
面对这奇怪的要求,少年敢怒不敢言,只好听从朋友的建议,私自更改自己的户籍和名字。
在改完户籍后,少年在名字一项上想了又想,随后大笔落下,写下两个字来:
“朱德。”
没错,这个少年便是新中国成立后十大元帅之一的朱德。
讲武堂的老师并不会想到,眼前这个少年日后会成长为怎样的参天巨树,就连朱德也不知道,自己今后会有怎样的成就。
在朱德朱老总一生中,一共改名三次,而每一次改名,则都代表着他的内心向前了一步,也让我们看到了朱德在少年时期的革命奋斗历程。
狗娃子:童年时期的心酸回忆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于四川仪陇县的一个佃农家庭之中,佃农即负责给地主种地的农民,在那个年代,农民的日子并不好多。
在当时,农村会有这样的说法,给孩子起一个“贱名”,这样孩子好养活,因此朱德小时候便被母亲叫做“狗娃子”,没有大名。
而起这个名字也是有说法的,他的母亲认为,在农村中,狗是人们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忠实的朋友,他们看家护院,赶跑小偷。
因为家庭条件贫困,朱德还是在地主家的库房中出生,他们一家人就住在库房之中,小小的十多平方米,便是一家人的安身之所。
为了给全家减轻负担,朱德的父母只能含泪将自己的儿女送出,一共13个孩子,最终只剩下6男2女,朱德便是留下来的其中一个孩子。
小时候朱德最喜欢的莫过于听母亲讲故事,在童年时期,朱德对于外界的认知,则都停留在母亲的故事之中。
每当母亲说起被地主欺压的故事时,年龄尚小的朱德总是双眼流泪,此时他便暗暗发誓,将来长大后,一定要为农民做主,打倒那些无恶不作的地主。
改名为“代珍”和“玉阶”
在朱德长大后,他的母亲便发现他跟其他孩子的不同,朱德的记忆力非常的好,凡是之前讲过的故事,他第二天就能一字不拉的给其他孩子讲。
看着聪明的孩子,朱德的父母也不愿意就此埋没他的才华,于是就将他安排到村里举办的私塾当中,希望他可以学出一个前途来。
而别看朱德平时玩闹,每到私塾老师上课时,他一定是最快安静的那一个,并且每次学习新东西,朱德学习得都很快,让私塾老师刮目相看。
私塾老师名叫朱世秦,他是朱德的同门宗族,因此对他十分看好,当得知朱德此时被叫做狗娃子后,他一番琢磨下来,提出给朱德改名为朱代珍。
对于“朱代珍”这个名字,朱德非常的满意,此后他便拥有了真正的名字:朱代珍。
在私塾老师的教导下,朱德很快就学完了四书五经,当时条件有限,村里的私塾大多都是当地有一些知识的人,因此在教完四书五经后,便有些无力。
为了不耽误朱德,朱世秦推荐朱德去丁家私塾,丁家私塾不比他这个小私塾,里面的老师都是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并且只交当地有钱人家的孩子。
本来朱德是不能去的,但在朱世秦的强烈推荐下,朱德还是如愿来到了这个私塾,但因为没钱,所以只能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学习。
当听到教室里来了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后,有钱人家的孩子便处处挤兑他,因为这个私塾的老师是当地有名的秀才,因此来这里学习的还有其他乡的人,家境都不简单。
朱德知道自己家里没有势力,于是对他们一再忍让,可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得饶人处不饶人,看朱德好欺负,便私自给他起外号“猪代珍”。
面对这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朱德便跟他们发生争吵,每当这个时候私塾的老师丁老先生都会站出来打圆场。
在私底下的时候,丁老先生也多次告诫朱德,要学会忍耐,这个私塾是地主出资创办的,如果继续跟他们争吵,最后只会被赶出来。
丁老先生也很看重朱德的才华,为了能督促朱德更加努力读书,他将“朱代珍”改为“朱玉阶”,意思是希望朱德将来可以像登阶梯一样,步步登高。
朱德没有辜负老先生的厚望,在一众学生中,虽然其他人吃的好穿的好,但每次考试,都是朱德拔得头筹。
但当第一并非是好事,地主家的家长看到自家的孩子成绩不好后,他们反倒认为这是朱德的错,将这些全都怪罪到朱德头上。
为了报复朱德,在1895年的除夕夜中,地主派出家奴来到库房逼迫朱德一家还债,家奴站在门口恶狠狠地说道:
“你们有钱给儿子读书,却没有钱来交租,我们老爷说了,你家欠下的租金新账加老账要马上还清,不然的话就抓你们去见官。”
这一年本就收成不好,再加上欠下的债务被地主恶意加倍,此时朱德一家哪里有钱来还给地主?
朱德的爷爷气不过,他去跟地主的家奴理论,但家奴非但没有顾及他的身体,还一把将他推倒在地上,看着倒地不起的老人,家奴完全不在乎,并接着说道:
“限你们三天内交出租金,不然的话就把地收回来了。”
无奈的一家人只能在大年初一,这个充满喜庆的日子里搬家,朱德的私塾也就此停下。
年幼的朱德看着咄咄逼人的家奴和其背后的地主,心中充满了愤怒,农民一年辛辛苦苦给地主做牛做马,结果一年下来还要赶你出门。
这样的情况在当时并非只有朱德一家,因此在看多了这种情况后,少年的朱德没有麻木,而是彻底激起了内心深处想要推翻旧社会的欲望,并萌发出了要拯救中华民族的爱国意识。
第三次被迫改名:朱德
离开私塾学堂后,朱德便一直在家帮助家人做农活,1905年,19岁的朱德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他不想就这么平凡的走过一生,他要出去看看,他要出去闯闯1
在得到家人的理解后,朱德决定前去成都闯荡,作为当时四川的大城市之一,成都有更好的资源,以及更先进的知识。
虽然家人是同意了,但路费还是一个问题,家里面的情况朱德也清楚,于是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等筹够了钱就去成都。
等了两年后,21岁的朱德拿着这两年攒下的45块银元踏上了前往成都的求学之路,朱德不知道的是,当他选择踏出家乡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就开始发生了巨变。
等到了成都后,朱德发现当地有很多学堂在招生,朱德专门找到了一所名叫武备学堂的地方,这是一所军校,他想要在这里面学习。
虽然此前在家工作了两年,但朱德没有懈怠自己的功课,因此朱德凭借着优异的成绩顺利被武备学堂招收。
正当朱德准备进入军校学习时,父亲却不希望他读军校,而是希望他可以去一个正常的学堂,将来可以一步一步做一个大官。
面对父亲的要求,朱德没有拒绝,因为他能站在成都,这其中可谓是充满了一个家庭的心酸,为了不让父母费神,朱德决定放弃军校。
后来朱德又考上了师范学堂,如果学成归来,将来肯定是可以做一个私塾先生的,朱德也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之路。
等真正入学后,朱德才感觉到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在大城市中女孩子是可以上学的,并且学校里面的老师也没有长长的辫子,学习的知识也不再是四书五经。
面对这些新的东西,朱德废寝忘食地学习,等毕业后,朱德也顺利成为了一名老师,但这真的是他想要的吗?
在当老师期间,朱德收到学堂中的好友敬镕的一封信,信中他告诉朱德,他要去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他想要报效国家,希望朱德可以一同前往。
一边是父母的期待,一边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一次朱德决定根据自己的内心来走,他决定一边瞒着父母,一边去云南报考讲武堂。
等朱德到了云南后,正巧碰上陆军讲武堂正在招收学生,于是朱德兴致冲冲地报了名并且参加了考试。
等考试成绩出来后,朱德本来是信心满满,因为他的成绩虽然不是第一,但却也是名列前茅,但打击很快就来。
这便是开头的那一幕,尽管朱德的成绩很好,但云南陆军讲武堂则是专门招收本地的学生,不招收外地的学生,这也是朱德被筛选下来的原因。
这时候敬镕又找上了朱德,得知对方顺利入学后,朱德深感惊奇,因为两人都不是本地人,为什么敬镕可以入学,自己则不行呢?
后来在敬镕的解释下,朱德这才知道,原来可以偷偷更改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名字,这样便可以蒙混过关。
朱德虽然不想欺骗他人,但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他还是更改了自己的家庭地址,此外便是改名字了。
这是朱德第一个自己改名字,此前的“狗娃子”、“朱代珍”、“朱玉阶”,虽然都是带着对他的期望,但没有一个是朱德自己想要的。
在思考了一会后,朱德在名字一栏大大方方写下两个字:朱德。
就这样,朱德在第二次讲武堂招生中顺利进入学校,开始了他的军旅之路。
朱德:从士兵中走出来的开国元帅
顺利入学后,朱德也不再隐瞒家人,他告诉了家人自己还是进入了军校,并且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报效国家。
面对朱德的谎言,家人并没有生气,而是叮嘱他好好读书,好好训练,争取将来为国效力。
在学校内,朱德也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努力,别人在休息时,他在读书和训练,很快就凭借着一番才能得到了一众教师的认可。
1911年7月,朱德在讲武堂毕业,而学校也知道了他并非来自云南,而是四川人,但学习方面并没有怪罪他,而是对他大肆鼓励。
在老师们看来,中国当时所缺少的,正是像朱德一样的人,真正让报效国家记在心中的人。
而朱德也没有辜负家人和老师们的厚望,在此后的生活中,他缓慢登梯,虽然慢但却从不后退,只有前进,有过挫折,但能很快改错并且适应。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优秀品格,朱德才能在此后的道路上越走越顺,一路从一个普通的士兵,走到了开国元帅这一个位置。
对于元帅这个位置,很多人只是看到了朱德表面的荣誉,而鲜有人知的是,他为此付出了多大了努力,这才将心中的抱负和目标真真正正的彻底实现。
这就是朱德朱老总,这便是令人敬佩的朱德元帅!
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13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