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显斌 /文 吴家良/编辑
编者按:茶语无量今日头条号将陆续推送书写南诏及大理王朝五百年的历史文化散文共二十六篇:一、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二、南诏初起,历史古道的屐痕;三、绝地反击,铁血英雄的柔情;四、归附大唐,柳暗花明的旅途;五、携手中兴,烽火绽放的烟花;六、权臣崛起,是非功过的书写;七、烽火西南,无尽征战的内伤;八、斜阳哀歌,王朝消失的血色;九、郑赵杨氏,兴盛大理的前奏;十、高歌马上,铁血深处的佛心;十一、负重独行,大理太宗的难隐;十二、翰墨深处,灵魂皈依的故园;十三、文治之曲,洱海月夜的奏唱;十四、禅位之谜,帝王袈裟的梵唱;十五、烽烟鼙鼓, 智高事件的桥梁;十六、回光返照,段氏皇权的牧歌;十七、权臣夺位,前理历史的帷幕;十八、故国重启,佛性权利的言欢;十九、中兴之君,大理江湖段和誉;二十、归附宋朝,马蹄声声草木春;二十一、功成身退,紫溪深山归去来;二十二、刀光剑影,权利交锋的国相;二十三、佛寺千山,处处塔影民膏尽;二十四、五凤楼前,一声呛血的悲叹;二十五、铁血慷慨,滇东部落的背影;二十六、孤帆远影,余音袅袅的王朝。欢迎大家关注!
南诏归唐,对南诏而言,是一件大事,也就是在其即将亡国之际,南诏找到了一支强大的力量,强大得足够和吐蕃抗衡,足够遮蔽自己。
也只有这样,南诏才能取得真正的独立,才能使得皮逻阁与阁罗凤打下的江山,不至于丢失,不至于“都付笑谈中”。
当然,这样,对唐朝也十分有利。
唐朝立国近三百年,边疆国家林立,但是,真正能称得上劲敌的,真正能和自己PK一场的,唯有突厥和吐蕃。突厥起自北方,天苍苍野茫茫,骑马涉猎,弯弓射月,“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在那个时代,几乎无人可敌。但是,当时大唐初起,名臣武将,如昨夜星辰,风云际会,成为奇观,李靖、徐世绩、侯君集等,都是百战之后,刀刃余生,用兵用谋,无出其右,加之天可汗李世民的英明驾驭,自是不惧外敌。
唐初灭突厥,是李世民的国策。
因为,突厥的强大,已严重危及到大唐的存亡。公元626年,唐太宗刚刚登基,老板椅还没有坐热,突厥颉利可汗即勒兵十万,驻马渭桥,边声震野,旗帜猎猎,逼迫李世民亲自出马,“亲出玄武门,驰六骑幸渭水上,与颉利隔津而语”,签订城下之盟。然后,突厥大掠而去,李世民咬咬牙巴骨,暗下决心,必灭突厥,否则大唐永无宁日。回到宫中,他带着殿前健儿习射练武,对他们言:“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说白了,就是不让士兵给自己开凿池塘,堆叠假山,而是习射骑马,练习武艺,以便于一日对付突厥。
因此,显德殿前,成为殿前诸军习射之地。很多大臣认为,太宗此举不妥,很可能会引来刺客,危及自身,可太宗置若罔闻。
数年准备,一战之下,灭掉突厥,活捉突厥颉利可汗,封为归义王。
而另一个强国,就是吐蕃。突厥侵扰唐都长安,仅仅一次,止于渭桥。吐蕃侵唐,烽火硝烟,无日无之,威胁唐都,竟达三次之多。
这个过程,仍然开始于安史之乱。
吐蕃民风彪悍,健儿以善战闻名,“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重兵死,恶病终”,他们严守军纪,舍生忘死,认为战死沙场光荣,病死床上是耻辱,算得一支真正的铁军。安史乱前,大唐兴盛,吐蕃看着大唐的花花世界无可奈何。安史乱世后,趁着大唐俯卧在地,一时难以喘息,吐蕃马上旗帜招展,冲下西南高原,烟尘滚滚,号角惊天,一路向中原杀来,755年,“取秦、成、渭等州”。过了两年,吐蕃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发动进攻,“入大震关,取兰、河、鄯、洮等州,于是陇右地尽亡”。占据陇右,等于斩断大唐一臂,给了大唐致命一击。最要命的是,吐蕃占领此地,时时可以觊觎长安,望着那儿的歌儿舞女,那儿的绸缎瓷器,以及那儿的金银财物,时时渴望据为己有。公元763年,“吐蕃以吐谷浑、党项兵二十万东略武功”,并采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奋兵直进,攻城夺隘,直逼长安。大唐元首代宗站在五凤楼上,面对着无边尘埃,无边兵甲,目瞪口呆,最终选择逃亡,一口气逃到奉天,即今天乾县,方才平静下来。
这是继安史乱世后,长安再次沦陷。
这次,吐蕃虽然取胜,但是带着一点冒进的特点,因此时时担心后路被截,担心被包了饺子,加之郭子仪的疑兵之计,派出士兵大喊:“郭令公军且来!”吐蕃无奈,只有打点包裹,装上车子,匆匆退去。
这是唐朝的奇耻大辱,唐皇帝铭记在心,从未忘记过。
吐蕃退后,也不死心,时时准备将这样的辉煌再次上演。
两年后的765年,在大唐叛将仆固怀恩的带领下,“吐蕃大酋尚结息、赞摩、尚悉东赞等众二十万至醴泉、奉天”,再次兵锋逼近长安,烟尘遮蔽关中,鼙鼓震动渭水。不久,由于仆固怀恩死,加以吐蕃和回纥联军不和,相互充满猜忌,最终退去。
到了德宗登基后,吐蕃再次准备上演进入长安的历史大剧。当时德宗手下有大将李晟、马燧、浑瑊,皆百战血勇,智谋兼之。吐蕃赞普认为,要再次让大唐趴下,再续当年的辉煌,就得收拾掉这三个人。于是,吐蕃大军在逼近京城同时,四处宣传,他们是李晟请来的,他们实在不想作战,想求和。而且,赞普把这个消息传给马燧,希望他能告诉德宗。马燧听到消息,觉得是好事,马上屁颠屁颠进宫将消息报告了德宗。
吐蕃赞普说,谈判大使,希望是浑瑊。
德宗听了点头答应,可以。
吐蕃赞普其实用了个计策,故意离间李晟和德宗的关系,让他受到怀疑;至于马燧呢,主张和吐蕃和好,将来,吐蕃赞普违背盟约,朝廷一定会怪罪他的;浑瑊也不可怕,趁在谈判时,将他活捉,抓回吐蕃俘虏营去,做一个劳改犯罢了。
好在,浑瑊去后,发现情况不对,抓了一匹马,翻身上马逃回。
德宗也没有进入圈套,没降罪李晟、马燧。吐蕃的计谋,就此灰飞烟灭。
谈到当时吐蕃的危害,唐人曰,“赞普遂尽盗河湟,薄王畿为东境,犯京师,掠近辅,残馘华人”,言语中充满愤怒,也掺杂着无奈和悲伤。基于怀柔无效,大唐德宗最终丢掉讲和幻想,并下罪己诏道:“朕以兵戈粗定,伤夷未瘳,务息战伐之谋,遂从通和之请。亦知戎丑,志在贪婪,重违修睦之辞……”自己因为战争频仍,渴望讲和,可是吐蕃人十分贪婪,就然耍阴谋诡计,自己无法,只有用战争来争取和平。这道诏书,是一声战斗号角,是一声冲锋的发令枪,从此,大唐以战对战,以大唐刀对付吐蕃的弯刀。
可惜,即便如此,大唐在对付吐蕃的战场上,仍然败得多,胜得少。
南诏回归,使得大唐多了个战友,多了一个帮手,也使得吐蕃多了一敌人。最主要的是,南诏处于吐蕃侧翼,和大唐可以取两面夹击的效果,时时威胁着吐蕃。
大唐,在对吐蕃最后的战争中,终于占得了上风。
1
南诏,通过回归,也终于得到了喘息之机。古人言:“杀人一万,自伤三千。”南诏在和大唐的PK中,前期处于上风,可也死伤很多。后期几乎屡战屡败,更是人丁减损,百业荒废,土地荒芜,野无歌声。尤其失去大唐这样一个经济大国的支持,GDP水平一路下滑,跌入谷底,极尽崩溃。
雪上加霜的是,吐蕃做为友好国家,不但不伸手帮一把,反而落井下石,将其降为附庸。
如果说,大唐此时需要南诏。那么,南诏已经将大唐做为了唯一的救命稻草,如果大唐不伸手,南诏即将被吐蕃吞并,成为历史的一道风景。
南诏回归,异牟寻喘了口气。
他在解除南诏近在眉睫的威胁后,也需要一段时间,收复失地,整合内部,增加力量,用来抵挡吐蕃的新一轮进攻。他十分敏锐地预测到,强大的吐蕃,绝不会轻易地承认失败,绝不会龟缩着不再出兵,它一定会卷土重来。到时一定会有一场更大的流血,一场更大的战争。
他没有时间休息,他必须马上上路。
在和大唐刚刚签约后,他马上顶盔掼甲,骑上战马,带着他郁刃剑,开始了对吐蕃进攻。进攻的目标,也就是昆明城,因为这儿有盐井。这次进攻,带着明显的防御性的。因此,史书记载道,南诏“复取昆明城以食盐池”,这里的“昆明”,即今天的四川盐源,其重点不在“昆明”,而在于“食盐池”。在古代,农耕社会里,粮食之外,食盐为珍贵物,百姓可以没有别的,不能没有食盐。异牟寻攻下此处,既为了南诏生活所需,更为了为即将到来的战争打下物质基础。
此地攻下,马上罢手。
此时的南诏,已和唐朝中央政府签订盟约,对外采取军事行动,必须上报唐朝,而且和大唐行动一致,首尾呼应。
所以,对于吐蕃,他是浅尝辄止,点到即停,以免引起大的摩擦。
他将自己急需品弄到手后,回过头来,开始整治内部,扩充实力。于是,马蹄哒哒,“又破施蛮、顺蛮,并虏其王,置白厓城;因定磨些蛮,隶昆山西爨故地”,其中还有汉裳蛮。这些部落,地理位置相似,都在铁桥左近,聚族而居。铁桥,“为唐人设置,跨金沙江,以通吐蕃。吐蕃于此置铁桥城,为吐蕃十六城之一”,很多赕人部落据此,凭借吐蕃力量,大搞分裂,对抗兴起的南诏,如楔入南诏的一枚枚钉子,不拔除,终究会是祸患。以南诏的军力国力,征讨这些失去吐蕃庇护的部落,犹如风扫落叶一般,十分顺畅,以至于《德宗本纪》记载,“南诏异牟寻攻收吐蕃铁桥已东城垒一十六,擒其王五人,降其民众十万口”。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王都是赕人部落首领,获得过吐蕃王爵封号的。异牟寻的这种做法,一举三得:首先,将吐蕃力量赶出金沙江以东,从而,确定了以金沙江为天然疆界的格局,依靠金沙江为天险,便于防守;其次,巩固了前沿基地,也消除了内部可能出现的分裂势力;最主要的是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一次增加十万余口,在当时的南诏,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至于茫蛮、弄栋蛮,则在阳苴咩城以东,打击他们,目的在于巩固后方,震慑所有胆敢反对自己的力量,避免吐蕃到来后,他们起来反抗。
这些,都是在和大唐握手言和后,才可以腾出力量,着力进行。否则,整个南诏力量,即使对付大唐一隅的剑南道军事力量,犹感吃力,如何用兵他处,如何削平内部?
内部整合结束,异牟寻弹剑高歌,觉得可以对吐蕃发起一战了。当然,光靠自己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必须和大唐同时进行。
德宗贞元十五年,也就是在灭掉铁桥左近部落五年后,南诏已经充分消化了这些力量,内部已经恢复,“异牟寻谋击吐蕃,以邆川、宁北等城当寇路,乃峭山深堑修战备,帝许出兵助力”。但是,德宗同意出兵不行,还必须有剑南节度使韦皋点头,这才可以。因为,要打击吐蕃,最主要靠的仍是剑南道军队,就近联手,否则,一切都成为画饼。
为了让韦皋出兵,异牟寻费尽心思。
他首先向韦皋提出,希望“以大臣子弟质于皋”,就是把南诏大臣的公子哥们,全部送到成都,做为韦皋的人质,表达自己的忠诚。韦皋是个聪明人,当然极力推辞,可最终推辞不掉,无奈中只有接受,将这些来成都的子弟,一个个“尽舍成都,咸遣就学”。总之,异牟寻等于派遣了一批出国留学生,来到成都,学习大唐先进文化,届时回国,大搞经济文化建设。
随之,他又自任参谋长,向韦皋提出用兵计划,“昆明、巂州与吐蕃接,不先加兵,为虏所胁,反为我患”,请求韦皋先发制人,出兵掩击,给吐蕃一个措手不及。这个策略,仍着重于两面夹击,双管齐下。毫无疑问,从异牟寻出兵前准备工作可见,他用兵铁桥,修筑邆川、宁北的道路,眼睛所望都是昆明,他夺了吐蕃食盐出产地,时时担心吐蕃反击。当时,吐蕃势力就在旁边,朝发夕至,让他十分不安,想将吐蕃远远赶开,最好赶回青藏高原。至于唐朝用兵,他认为应该攻打巂州方向的吐蕃。
双方互为犄角,不相统帅。
这个用兵策略,在当时而言,是比较高明的。吐蕃大败,加之国内变故频发,此时出兵,两面夹击,胜算很大。但是,却被韦皋摇着脑袋,给婉言拒绝了。
因为,唐朝此时已经构思了一个庞大的军事计划,正在酝酿中,不想因为这个小小的作战计划,破坏了自己的一盘大棋。
这个计划,在大唐德宗统一部署下,即将上演。当然,其中的南诏,也必将成为主角,异牟寻的战略目标,趁着这次大战不只是实现了,甚至超额完成。
2
当大唐和南诏聚集力量,都在暗暗备战的时候,吐蕃,则正处于一种焦头烂额的困局中,难以脱身。
吐蕃势力兴起于青藏高原,这儿地势高耸,雪原蔓延,“其地气候大寒,不生秔稻,有青稞麦、褭豆、小麦、乔麦”,是一块贫瘠的土地。因此,百姓生活十分贫困,也十分艰难,几乎靠放牧为生。尤其是德宗贞元十五年,是吐蕃史上一个荒年,这年夏季,“虏麦不熟,疫疠仍兴”,由于天寒,气温难得回升,大高原上始终天寒地冻,庄稼苗猪鬃一般,就是难以灌浆,收割。本来就缺粮食,这样以来,就更是饿殍遍地,民不聊生。最要命的是,又发生了流行病,古代医学不发达,一旦发生流行病,百姓只有坐着等死,很难幸免。
吐蕃,此时已处于立国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
吐蕃健儿,再也难以引吭高歌了;吐蕃汉子,再也难以骑马奔驰,纵横驰骋了;吐蕃的军队,也在缩水,战斗力也直线下降。
此时,最应做的就是休养生息,让百姓缓过一口气。
可是,吐蕃宫廷却无暇顾及这些,此时的宫廷内,如外部一样,也处于危机边缘,政变连连,流血频仍,其中吐蕃的两个赞普牟尼赞普、牟如赞普,都是在这一两年的宫廷内乱中相继死去的。
牟尼赞普在位仅仅一年零七个月,因为宠幸美女的原因,和自己母后哲蚌氏产生矛盾。哲蚌氏要求,将自己看不中的那个美女给处死,或者赶出宫廷,可是牟尼赞普不爱江山爱美人,有了媳妇忘了娘,坚决不答应。他可能忘了,宫廷大权掌握在老妈手里,老妈不高兴,他吃不了兜着走。最终,哲蚌氏一咬牙,送给他一杯毒酒,让他毒杀身亡。随之登基的是牟尼赞普的弟弟牟如赞普,他登基时间更短,仅仅一个月。由于他在做吐蕃王子的时候,快意恩仇,曾经刀光一闪,杀死过吐蕃文臣香务仁,香务仁的族人面对尸体,咬牙发誓,一定要报复,于是就买通刺客,将牟如赞普也一刀宰了,埋在了葬于顿卡达的江日江登陵。
总之,吐蕃此时如果是一个人的话,已经焦头烂额,自顾不暇了。
也就在这种情形下,吐蕃第四十代赞普登基,就是牟如赞普的弟弟赤德松赞。此时,吐蕃政局更加凶险,几乎如千里海面的一叶扁舟,飘摇不定,随时有翻船的危险。
韦皋认为,吐蕃此时内忧外困,不敢用兵,也不会主动进攻,一定会躲在角落里,自我疗伤,待到复原后,才会出兵。
于是,他给异牟寻去了一封信,告诉他,“缓举万全,愈于速而无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慢来,才会达到自己的目标,才会彻底打败吐蕃的。至于异牟寻担心,吐蕃会攻打昆明、弄栋一代,韦皋告诉他,别怕,我将司令部已经前移到巂州,兵锋直指吐蕃,眼珠子瞪得圆圆的监视着他,他不敢随意出兵攻打你们,你们实在不用担心。
异牟寻听了,耸了一下肩,也只有作罢,但是,胖揍吐蕃的想法,虽暂时按捺下来,却“请期它年”,过一年一定要攻打吐蕃,不打心里喊不舒服。这次,韦皋很痛快地答应了,保证到时满足异牟寻的愿望。
唐朝此时的军事行动,采用了中国兵家常用的大迂回战略。
唐朝的这次出兵,计划是北南并进,北方,由京西军团,还有大唐最为强悍的朔方军团,缓缓推进,靠近吐蕃的北方,做好进攻的充分准备;西南,毫无疑问,则是以剑南道军团,还有南诏军队为主力,和北方军团采用钳性阵势,到时千里呼应,齐头并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打败吐蕃。剑南由于处于蜀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行军南,辎重补给更难,军事规划之后,剑南军团一时“转饷稽期,兵不悉集”。而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有个过程,等到粮草囤积完结后,才可以进行。
韦皋推掉异牟寻的要求,就是在准备粮草,集结军队。
这是机密,是不能随意说出的,因此异牟寻不知道,他很心慌,毕竟旁边就是一头猛虎,“近代以来,莫之与盛”,不心慌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暗暗派出间谍,深入吐蕃,搜集情报。这一搜集,他更是汗如雨下,如坐针毡。
吐蕃竟然打破常规,不按常理出牌。
正常情况下,遭遇内乱年馑,吐蕃应当息兵安民,整顿国内,发展生产。可是,吐蕃赞普并未如此想,他“以岁在辰,兵宜出”,也就是说,这一年是龙年,是最适宜出兵打仗的。至于他为什么会这么认为,或许是他们“人信巫觋”,巫婆巫公告诉他们的吧。总之,吐蕃开始“阅众治道”,积极挑选士兵,训练兵马,修整道路,“谋袭南诏”。吐蕃赞普虽然换了几位,可新赞普还记着上一笔账,也就是南诏的异牟寻不但背离吐蕃,回归唐朝;而且还和自己老爹玩了一招阴的,将自己老爹狠狠耍了一把。新的赞普,打算替死去的老爹找回面子,狠狠教训一下南诏。再说了,每一个附庸国叛离,不让他们付出代价,不让他们抱头痛哭,以后别的附庸国会有章可循的,会一个个撒丫子溜掉,不再依附吐蕃的。
公元800年,也就是德宗贞元十六年,赤德松赞在登基一年后,决定出兵,进攻南诏,给其以致命打击,报仇之外,还在于转移吐蕃内部矛盾,促成一种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局面。
吐蕃出兵计划,被异牟寻不幸料中,而且和他的猜想毫无二致。
吐蕃兵分两路,一路计划围攻巂州,夺下这个堡垒,据为己有。另一路则派出胜兵八万,旗帜招展,直接开向昆明,来争夺食盐基地。吐蕃士兵高原来往,雪地匍匐,艰苦的环境,给他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强健的体制,不屈的韧性。他们以战死为荣耀,蔑视胆小鬼,“临阵败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稠人广众,必以徇焉,其俗耻之”,谁如果胆小,号角一响,转身就逃,回去之后,大家会在他的门上悬一根狐狸尾巴,说他胆小如狐。这还不算完,还要他在人多广众中自杀,死后还受到大家的唾弃。因此,吐蕃健儿一旦挥刀驰骋,冲下青藏高原,几乎来去如风,无人可挡。也因此,吐蕃士兵八万,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吐蕃军的总指挥论莽热谈笑自若,睥睨一切,大有灭此朝食的气概。同时,吐蕃赞普还派出大将尚乞力和欺徐滥铄,带着大军,驻守西贡川,虎视眈眈,瞪着南诏的铁桥地区。
西贡川,具体地址今天已经不知,可是,从后来欺徐滥铄带着铁骑,一路高歌猛进,进攻铁桥可以看出,其具体地址,当在金沙江一代,靠近铁桥。由此可见,当时的异牟寻整饬内部,将铁桥左近部落攻下,收入囊中,实在是有先见之明的。不然,欺徐滥铄带的士兵,将一路渡过金沙江,马蹄如雨,直奔南诏首都,给异牟寻致命一击。
当然,由于异牟寻已经抢得先机,一切都成为梦幻。
吐蕃将士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南诏展开进攻。南诏大地,在吐蕃健儿的马蹄声中震颤,烽烟陡起,杀气如云。
一次改变吐蕃命运的战斗序幕,从此正式拉开。
此战,同样改变着大唐命运。
当然,它也改变着南诏的命运。
3
吐蕃这次出兵,明显是针对异牟寻,对于南诏依附大唐,回归中原,吐蕃赞普十分生气,甚至丢掉身份,喷着唾沫星子,进行着名誉攻击,称南诏为“两头蛮”,意谓南诏处于唐朝于吐蕃间,左右摇摆,从中取利。其实,吐蕃赞普仍没看清,依附唐朝,是南诏立国国策,是既定方针,至于当年归义吐蕃,实在是无奈之举。
如果一旦时机成熟,归唐,是南诏终极目的。
一个国家,想用强权控制另一个国家,让其成为傀儡,凡是稍有骨气的人,都是不会答应的,都是不会俯首帖耳的,更何况是异牟寻这样的汉子。
为了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也为了在乱世立威,弹压国内权臣,赤德松赞将宝押在了这一战上,因此,不惜孤注一掷,策马而出,走下雪域高原,走向了云海茫茫的云贵高原,拔出长剑,指向对手。
战争的鼙鼓,顿时响起。
战争的马蹄,寸寸逼近。
知道消息后,异牟寻再次满头大汗,刻不容缓,马上派出驿马,千里奔驰,气喘吁吁地赶往长安,同时也派人赶往韦皋所在地,将书信送上:吐蕃已经出动了,向我们宣战。
韦皋接到书信,书一诺字,同时告诉对方,自己马上出动军队,开始行动,和南诏一起回击吐蕃。大唐朝廷接到告急文书,同样的,答应南诏,绝对不会丢下南诏不管的,朝廷军队,马上出击。
韦皋分兵三路,马不停蹄,直指吐蕃,“命部将武免率弩士三千赴之,亢荣朝以万人屯黎州,韦良金以二万五千人屯巂州”,武免的任务,是带着三千善射之士,长途跋涉,援助异牟寻。亢荣朝的万人驻扎黎州,也就是今天的汉源,处于唐与南诏边境,距离吐蕃也就一日行程,可直抚其后辈,给其致命一击;另一支主力,有二万五千人,则以骁将韦良金统帅,驻扎巂州,也就是今天的西昌,仍在两国边境,距离吐蕃更近,几乎鼓声一响,就可抽刀厮杀,更具有震慑作用。
唐朝这次军队出动,在势力上,比过去任何一次都雄厚,是一种兵力上的支援。另外,更给南诏以精神上的鼓励。它表明,大唐朝廷说话是算话的,是能昭对日月的,他们绝不会抛弃南诏,是可以与其休戚与共的。
这点,非常地道。
这是朝廷良好诚信度的表现,也是韦皋良好诚信的表现。
这样的做法,东汉是也也出现过。当时边地一带的羌人组织起来,准备对投靠东汉朝廷的月氏人和其他胡人发动进攻。汉军的一些将军一见,十分高兴,纷纷向统帅邓训建议,对即将被羌人攻击的月氏人,还有其他胡人,千万别给予援救,别看他们现在站在汉军一边,过去,可没少背叛汉军,也没少屠杀汉人。现在让羌人与那些人火拼,无论哪一方失败,对汉军都十分有利。这些胡人妻女老幼当时散落城外,如果汉军不闻不问,对他们而言将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邓训没有丝毫犹豫,让打开城门,将陷入绝境的胡人妻小老人全部救助入城,然后迅速关闭城门,派出军队,登上城楼,抵挡羌人的进攻。羌人见邓训有准备,只有垂头丧气地离开。一场血肉横飞的屠杀,也顿时消于无形。那些得到求救信息的胡兵,带着绝望的心情驰马归来,看见羌人远去,妻儿老小安然无恙,言笑晏晏地出城迎接他们,告诉他们得救的过程,这些马背上的汉子一个个感动地跳下马,流着泪对邓训叩头道:“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他们为邓训的恩信感动,为他在危难中救助自己妻子儿女和父母而感动。他们发誓,“唯使君所命”。他们自发组建一支卫队,保护着这位汉人太守,怕他受到攻击。这位太守也坦然接受了卫队,从未怀疑。一时,友谊之风吹过玉门,吹遍张掖,吹出一片歌声笑语,吹出一片和煦和美好。
大唐朝廷和邓训的做法十分相似,他们严格遵循了当初和异牟寻所订立的盟约,并不折不扣地进行着。
异牟寻很满意,也很高兴,更放了心。
他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积极行动起来。
他最为担心的是国内,尤其铁桥一带,他刚刚镇压的部族,会不会反水,和吐蕃尚抱膀子称兄弟。他“畏东蛮、磨些难测,惧为吐蕃乡导,欲先击之”,害怕这些部族,将来吐蕃军一到,马上扛着白旗跑过去,自告奋勇地做向导,带着吐蕃健儿进攻南诏。那样以来,自己的山川形势,兵力分布,就都会暴露,就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可是,此时分兵打击这些部族,显然是不适宜的。首先,大敌在前,内部开战,是兵家大忌;其次,这些部族并未反叛,如此以来,反而是逼迫他们投靠吐蕃,凭空多出一些敌人;其次,毫无疑问,会分散兵力,降低战斗力。紧急时刻,还是韦皋老练,马上去信,阻止了自己的盟友,告诉他,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千万别干。他宽慰异牟寻说:“巂州实往来道,捍蔽数州,虏百计窥之,故严兵以守,屯壁相望,粮械处处有之,东蛮庸敢怀贰乎?”巂州是紧要地势,保护着很多地方,我们沿路有很多关隘,有很多营垒,有很多士兵驻防,监视得十分到位,那些部族怎么敢心怀二心,你就别操心了。
异牟寻想想,觉得有理。
他眉头一皱,想出一法,就是怎么对付来攻的吐蕃兵,那就是坚壁清野。他拿起笔,龙飞凤舞地下发了一份红头文件,给铁桥左近的部落,他们必须“内粮城中,不者悉烧之”,把粮草给藏起来,如果来不及掩藏,就一把火给烧了,别留给吐蕃人。
异牟寻有政治眼光,更懂兵法,晓畅军机。一千多年后,欧洲强人拿破仑,带着五十多万百战百胜的法军,慷慨激昂,进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俄罗斯人在面对这位不败英雄的时候,也是采取此法,将粮草一把火烧光。拿破仑带着军队进入莫斯科,得到的是一座空城,饿得两眼发花,无奈撤退,大败而归,走向下坡路,也走向自己人生的滑铁卢。
而俄国人克敌制胜的方法,早在一千年前,异牟寻已经运用自如了。
4
吐蕃赞普出兵,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立威,说白了,就是让国内人看看,自己还是很英明的,不是像我两个哥哥那样是绵羊性格,我是牦牛性格。
可是,此时的吐蕃,已经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再加上失去盟友,所有人几乎都看出来了,此次作战,吐蕃必败。这点,不只是局外人看得清清楚楚,即使吐蕃国内,也无不如此。
因此,还没开战,吐蕃士兵,已经在士气上输了。
吐蕃的投降,也如雪崩一般呈现。这在吐蕃强盛时,几乎很少见到,吐蕃健儿宁死不屈,骨骼如铁,以投降为耻辱。
首先投降的,是颙城守将杨万波。这个杨万波,看名字像是汉人。当时的吐蕃,进攻陇右和中原,攻城略地,一路无前,每次离开,都带着大批的汉人回到吐蕃,其中有女子,有青壮,也有工匠,更有读书人。这其中,也有很多汉人,在吐蕃做了官,有的甚至成为统兵将军,其中还有贵族后代,如唐朝太宗名将徐世绩的后代,就是一例。一次,唐朝与吐蕃交兵,有一个名徐舍人的吐蕃将军,就曾偷偷放走唐朝俘虏,告诉他们:“我乃司空英公裔孙也。武后时,家祖以兵尊王室不克,子孙奔播绝域,今三世矣。我虽握兵,心未尝忘归也,顾不能自拔耳。”言辞之中,就有回归唐朝的心意。只是在准备举兵回归时,吐蕃“飞鸟使至,召其军还”,他才无奈回军。
这儿须得注明一句,飞鸟使是一种传令兵,一人数马,奔驰如飞,如同飞鸟,故有此名。
至于杨万波的投降活动,明显地搞得不够隐蔽,以至于让吐蕃地下工作者侦知,报告给吐蕃赞普。吐蕃赞普很着急,他知道,此时换将,等于间接告诉对方,自己已经知道了对方的阴谋,逼迫对方铤而走险,索性对抗到底。无奈中,他“以兵五千守”,做得很聪明,派出五千人,帮着杨万波助守城。他的目的,有五千人监督,谅杨万波不敢投降,不敢跑到唐军的阵营。另外,这五千人,如果发现情况不对,也可趁机斩杀杨万波,将指挥权夺过来。可是,他遇见的对手是韦皋。韦皋不动则已,动如脱兔,有这样的机会,如何错过?马上派出唐军,进攻颙城。杨万波派出这五千人出城,你不是来助守吗?现在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去啊。五千吐蕃铁骑出城,在唐军,还有杨万波军队的夹击下,土崩瓦解,喋血疆场。随后,“万波与笼官拔颙城以来,徙其人二千于宿川”。这,是吐蕃此战首次投降,开了吐蕃投降的先河。
随后,吐蕃国师马定德出降。
在《新唐书》中,认为他不是国师,官职是“笼官”。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官,马定德的出降,对吐蕃的打击,对大唐和南诏的胜利,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马定德在吐蕃,地位很高,深有谋略,极具威望,史书道,马定德“本虏之知兵有策虑者,周知山川险易,每用兵,常驰驿计议,授诸将以行”,由此可见,他就是赞普的幕僚长,而且是活地图。他的投降,也和当时的战局有关。他当年摇着羽毛扇,指挥着吐蕃士兵,战胜攻取,一路凯歌,传遍大地。但是,现在不行了,尤其是大唐南诏联手后,他出兵对付韦皋,“比年寇黎、巂,皋常折其兵,定德畏得罪,遂来降”。在屡次战斗中,统领千军,冲锋陷阵,估计没马定德的事情。但是,他是沙盘作业者,是赞普的军师,过去指挥的战绩如此辉煌,现在每一次作战都大败而归,不是将士不够铁血骁勇,不是将军们不够沙场无敌,那么,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大家都在想,最终眼睛一亮,当然是作战计划出了问题。于是,大家眼珠子瞪得溜圆,望着这位军师,恨得咬着腮帮子。随着败仗越来越多,大家越来越恨他,匣中长剑,嘎嘎作响,恨不得一刀宰了他。
马定德当然很心慌,很害怕,害怕有一天被人做了,索性一溜烟跑了,投靠了大唐。
如果说,杨万波的投降,还是局部的,影响不大。现在,吐蕃的这样一位大拿人物,竟然投降韦皋,那种轰动效应,简直不亚于一场“选秀”节目,特别吸引人眼球,特别有新闻效果。
吐蕃士兵想,军师都这样,我们干嘛不啊?于是,一个个倒拖兵戈,纷纷脱离战场,走向韦皋阵地,或者走向南诏的阵地。
这,还不是爆炸性的新闻。
随后,一个爆炸性新闻,通过口耳相传,迅速传遍战场,吐蕃的又一个重量级人物向联军投怀送抱来了。
这个来的人,不是一般人,是西贡节度监军野多输煎。他不一般,不是他有多么突出的才能,也不是有多么地血勇,是他的身份很特殊,算得吐蕃的王子,是上代吐蕃赞普乞立赞的养子。新的赞普不知为什么,白着眼珠子瞪着他,看他不顺眼,告诉他,按照规定,他应当死,应当殉葬先赞普。原来,吐蕃有一个很落后的风俗,“其赞普死,以人殉葬,衣服珍玩及尝所乘马弓剑之类,皆悉埋之”,大埋活人,在吐蕃是合理合法的。是人,谁愿意死啊?野多输煎也是一样的,也不愿意去殉葬。好在他在军中,古语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拒绝了赞普的命令,也撒丫子溜了,一口气跑到唐军营里,“亦诣忠义降”。这里的忠义,就是韦皋的大将扶忠义。
数次大将名王的投降,对吐蕃的军队士气打击是无以复加的,以至于“于是虏气衰,军不振”。
5
当然,军队的投降,是和战争的失利密切相关的。战场上,吐蕃士兵的战绩,和战败、投降,就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周而复始,轮盘一样转动,至到吐蕃退出战场,灰溜溜回到出发地为止。
杨万波投降的成功,就在于大唐有强大的军力,一战大败吐蕃五千人,为归顺铺平了道路,创造了条件。
几乎同时,韦皋手下大将扶忠义发动攻击,一鼓作气,攻下吐蕃的末恭城,“俘系牛羊千计”,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
韦皋松了一口气,可以坐下喝茶了。
异牟寻也松了一口气,可以擦一把汗珠了。
就在大唐和吐蕃军队,战火硝烟,喊杀连天的时候,驻扎在西贡川的吐蕃大将欺徐滥铄才马蹄得得,带着吐蕃健儿,走向铁桥,进攻南诏。由欺徐滥铄进军过程可以看出,这次进攻的主力,应当是他,男一号演员也非他莫属。所谓者何?前面和唐军对阵的,很可能是诱兵,不是主力,他们的目的不在别的,在于缠住唐军手脚,让其自顾不暇,更难以出手相助南诏军。然后,自己的主力再突然进攻,拿下铁桥城,再下敛寻城,夺取罗鼻川,取高屋建瓴之势,打马狂奔,直取阳苴咩城,让异牟寻为他的归唐付出代价。
可惜,吐蕃出兵的时候,仍然在以老眼光看待事情。也因此,开局之后,就注定它必败无疑。因为,韦皋不再是昔日剑南道的节度使鲜于仲通了,他虽然也是一位书生,可是这位书生,对兵书战册,熟如股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唐军的战斗力,也非昔日可比。
因此,吐蕃颤抖唐军的军队,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缠斗,必须长期和对方耗下去,让对方如踏进一个泥潭一般,淹固然是淹不死,可是被扯住腿,跑也跑不了。谁知吐蕃军队一上来,就连连败北,不是被消灭就是投降。缠斗,也就化为泡影。
缠斗失败,打击南诏的军队,就处于夹击中,消灭南诏的计划,也随之化为飞烟。这,大概是马定德最终沉不住气,投降唐军的主要原因。一个制定作战计划的人,眼看着自己的计划走向灰飞烟灭,再处于嫌疑中,不投降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死。
唐军作战前,和南诏有着君子协定,韦皋曾“约南诏有急,皆进军,过俄准添城者,南诏供馈”。 俄准添城,是南诏的界城,唐军进入此处,就相当于抗蕃援诏,成为一支志愿军,到时,南诏得供给粮草。不然,云贵一代,转运十分艰难,唐军只有饿着肚子。
异牟寻一口答应,当然应当。
可是,这次,南诏对付吐蕃军队,根本不需要大唐志愿军,竟然一方单干,大败了吐蕃侵略军,取得了保卫南诏的胜利。
取胜的具体办法,就是下毒。
欺徐滥铄坐在军营里,喝着奶茶,摇着脑袋,听说吐蕃军队和唐军打起来了,一挥手,带着自己的军队,匆匆上马,匆匆向南诏赶去,准备立功受勋,获得赞普的点赞。可惜,他的军队匆匆而来,匆匆而败,匆匆而归。
原来,当他的军队气喘吁吁,好不容易走到铁桥一带,这才失望地发现,他们渴盼的同盟军,也就是铁桥一代的部落,早已远离了他们。他们没有战友,没有根据地。想吃饭,找不到粮食;想喝水,井水都给填塞了。无奈之下,又饥又渴的吐蕃健儿们,来到牦牛河,也就是金沙江时,看见清澈的水流,马上跑到河边趴下去咕嘟咕嘟地饮水。饮水结束,一个个捂着肚子,惨叫着倒在了地上,嘴角流血。原来,“南诏毒其水,人多死”。也就是说,异牟寻在使用了坚壁清野的方法后,还有些不放心,还在河水里下了毒,等着吐蕃士兵入境。
就这样,一仗没打,欺徐滥铄的军队就废了。
欺徐滥铄气得吹胡子瞪眼的,却毫无办法。
这,还不足以让欺徐滥铄退军,毕竟,自己的铁军,还有着很强的战斗力的,还是能和南诏健儿比拼一下的。但是,飞鸟使的作用再次显现出来,他们快马加鞭,如天边飘来的一朵朵云,同时将一封封加急情报送来,交到欺徐滥铄的手里。欺徐滥铄这才知道,吐蕃军在与大唐的PK中,已经败得一塌糊涂,早已化为乌有了。欺徐滥铄夹在大唐军队和南诏军队的中间,如果再不撤退,将会成为地道的饺子馅儿,被大唐和南诏健儿吃了。
欺徐滥铄长叹一声,挥挥马鞭,让士兵们抬起毒死的兄弟,最后看一眼金沙江,仓皇退军,“乃徙纳川,壁而待”。他仍有些不死心,带着军队在纳川驻扎下来,顽悍不退,准备等待援军到来,自己届时自告奋勇,再做前锋,报一箭之仇。
可惜,他的雄伟计划再次成为泡影。因为,大唐和南诏根本就不给他机会,也不给吐蕃机会。
6
第一次如此失败,尤其在和南诏的对垒中,吐蕃军队竟然还没出手,就这样败了,败在自己过去的附庸国手里,败在自己昔日的小弟手中,吐蕃赞普感到很失面子,有点伤不起,坐在宫里喝着马奶酒,呼呼地生气。但是,当时的形势,又不允许他再战,唯有回兵。
毫无疑问,在战略上,他已经输了一招。
现在,他已经处于下风,对付韦皋和异牟寻的军队,几乎全部丢盔弃甲,大败而归,士气已经跌落到了冰点。
这,是退兵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天气的变化。那段时间,天气和吐蕃人一直过不去,一直扯着他们的手脚。前次干旱,收成欠佳,百姓饿得肚子咕咕叫,别说打仗,种地都没有力气。这次,则是“虏霜雪早”,也就是青藏高原上,早早下起了大雪。按说,这点对吐蕃士兵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没什么了不起的。那么,他为什么因此“兵无功还”呢?很可能是粮草运输出了问题,一旦下雪,雪域高原上,粮草转运,在那个骡马牦牛为主的年代,几乎是寸步难行。
但是,我个人认为,打败仗仍是回军的主要原因,只不过吐蕃赞普不愿意承认罢了。
如果战胜,以战养战,仍然可以维持下去,这是吐蕃过去常用的方法。由此可见,失败,最终决定着这次回军。
离开的时候,为了自己的面子,吐蕃人放出狠话来,“期以明年”,再战一场,大概如阿Q一般,离开前骂一声道,妈妈的,等着,我明年来揍你。
这话,将韦皋和异牟寻着实吓了一跳。
异牟寻忙挽留韦皋,千万不要撤兵,不然,吐蕃再次来,南诏就独挡一面,实在有点吃不消。韦皋想想,觉得也是这么回事,于是命令手下大将武免,“按兵巂州,节级镇守”,也就是让武免做为唐军前敌总司令,驻扎在巂州,统帅各路唐军,随时防备吐蕃军到来。至于南诏境内,韦皋也派出部分军队,“所在屯戍”,帮着南诏防守。
这种强强联手的掎角之势,让吐蕃人看了头疼不已,因此,他们蹲在高原上,瞪着眼珠子,狠巴巴地望着南诏,使劲磨着刀子,就是不敢下手。
由于上次作战失利,吐蕃人决定,采用新的战术,这个战术,有点如蒋介石后来围剿红军所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吐蕃首先派出精锐部队,驻扎在靠近南诏的三泸水,在那儿集结兵力,然后,以论妄热为司令,引诱当地土著,安抚民心,在边界险要位置筑城,取名悉摄。吐蕃人很明显想用悉摄为桥头堡,在再次进攻的时候,可以在这儿出兵,直击南诏,近距离闪电进行。南诏当然很急,鼻尖上长了一粒青春痘,很麻烦的,他们马上报告韦皋。异牟寻和韦皋商量结果,刻不容缓,两军联合,开始统一行动,联合军在韦皋部将杜毗罗的统一率领下,开始了拔钉子的行动。
悉摄是险地,临水靠山,正面进攻,显然是不适宜的,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损伤。
联合军采用袭击的方法,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借着星光,静悄悄地前进,在当地向导的带领,无声地横渡泸水,一步步靠近吐蕃的军营,突然呐喊着冲杀进去。一时,吐蕃军营大乱,吐蕃军迷迷糊糊的,不知到究竟来了多少唐军和南诏军,从而被“斩五百级”。这次突袭结果,杀伤不大,可是,吐蕃军却风声鹤唳,溃不成军,究其原因,斗志已坠,胆气全无,以至于无心再战。
吐蕃军败退后,“虏保鹿危山”,想据鹿危山抵抗。可惜,这个计划虽好,却早已被唐军和南诏军预料到,因此,杜毗罗在出兵前,已经在半道埋伏着一支军队,静悄悄地等着吐蕃败军到来,给以阻击。夜月之下,吐蕃军慌不择路,果然冲入埋伏圈。暗夜里,一声号角震响,唐军和南诏军一起冲出,冲向吐蕃军,“又战,虏大奔”。这次胜利成果显然是可观的,吐蕃军中,有附庸国的军队,包括康国的,还有黑衣大食的,一见情况不妙,再也不愿拼命了,一个个扔掉刀枪,脱掉铠甲,跪下投降。包括吐蕃士兵,也是如此。战斗结束,联军打扫战场,清点战利品,“获甲二万首”,也就是俘虏就达到了两万人。
接着,联军乘胜进去,再渡泸水,在当地土著帮助下,再次“破虏于泸西”。
这次战斗,吐蕃显然采取守势,抵抗也没有过去强烈,这是因为,经过一场失败后,吐蕃准备再次大举进攻,在进攻前,有一个缓冲期。而唐和南诏的进攻,就选在这个缓冲期,所选的时机显然是不错的,因此,战果虽不大,却振奋了士气,为下一次的巨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他们的这次小规模的胜利,也彻底拔出了吐蕃嵌入南诏的钉子,巩固了自己的阵地。
总之,这是一次大战前的热身,更是一种预演。
7
在唐军和南诏联合,向吐蕃发起反击时,吐蕃的军队,只是小股力量,采取守势,以挨打的姿势面对着联军的狂揍,几乎是步步后退,毫无还手之力。
整个吐蕃,静悄悄的。
面对敌人打上门来的挑衅,默默无言,低头挨揍,这不是吐蕃铁血男儿的性情,也不合乎这个民族彪悍的作风。他们的性格,就是昂首高歌,驰马江湖,快意恩仇。现在,越是静悄悄的,越是低头挨打,越是预示着,将有一场暴风雨的到来;越是预示着,吐蕃将有大的动作。
是的,吐蕃赞普在积极部署,准备着一场大战。
这场大战,可以说,将直接影响着三国格局,甚至是亚洲的格局。
吐蕃君臣痛定思痛后,通过协商,一直认为,“不得巂州,患未艾,常为两头蛮挟唐为轻重”,什么意思?就是一定要打下巂州,不然,吐蕃祸患不已。因为,唐军驻扎在巂州,对吐蕃时时形成一种侧后打击的形势。这样,异牟寻有唐军帮助,就不用害怕吐蕃,也不用买吐蕃的账。吐蕃赞普决定,打下巂州,隔断唐朝援军,然后长剑一挥,冲向南诏。那时,异牟寻可谓叫天不灵,叫地无声,只有乖乖跪下,任凭自己处置了。
吐蕃赞普也怪,你不进攻南诏,巂州唐军不就形不成威胁了吗?可是,他一意进攻,就看不出和平相处后,巂州会失去战略进攻的作用。
吐蕃决议进军,还有一个原因,也就是史书说:“会虏荐饥,方葬赞普,调敛烦。”吐蕃发生饥荒,出现年馑;加以赞普新亡,下葬耗费巨大。按正常思维,既然这样,就赶快停止战斗,铸剑为犁,转兵为民,发展经济啊。可是,赞普不是这样想的,他想,凭着我的骁勇善战的将士,万马奔腾,盔甲如水,冲下青藏高原,将敌人打败,将他们的城郭毁掉,将他们的男子杀死,将他们的女人俘虏,将他们的粮食据为我有,一切不都解决了吗?
总之,吐蕃赞普仍想通过战争,来解决国内危机,解决天灾人祸的问题。
为了扩充军队,吐蕃开始征兵,而且规模很大,“至是,大料兵,率三户出一卒,虏法为大调集”,也就是说,吐蕃赞普征兵,命令三家出一个士兵,磨快刀子,喂饱战马,准备远征。这种做法,实在有点破釜沉舟的做法,如果打胜,吐蕃固然挣得罐实钵满,肚肥腰圆。可是,一旦失败,将会直接导致吐蕃一蹶不振,国运衰败。可是,巨利在前,吐蕃赞普只看见利益,没看见失败。
毫无疑问,这次征兵,是在灾难之后,吐蕃百姓,生活艰难,税收很重,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因此,百姓是极为反对的,即使进入军营,战斗力也是大打折扣的。可是,赞普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还有侥幸心,一味蛮干,不顾百姓死活。大批的青壮劳力,不得不放下农具,放下牧马的鞭子,拿着兵器,挥别家里饥肠辘辘的亲人,踏上一条他们他们十分痛恨的道路,走向一场注定不会胜利的战神。
战机陡起,杀气如云。
大唐和南诏,显然也没有松懈,早已派出了大批的谍报人员,深入到吐蕃的腹地,将他们的征兵,还有出征情况,侦查地一清二楚,急急忙忙,回报国内。
这些,“异牟寻与皋相闻”,也都开始积极行动,进行着防御。
南诏听到消息,毫不犹豫,向唐朝廷报告,大批吐蕃将要来攻,希望朝廷早做准备,不要到了临了,才手忙脚乱起来。唐皇帝下令,派出三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进入南诏,帮助南诏守卫疆土,打击来犯的吐蕃军。这支三万人的军队出现,作用是很大的,首先是稳定了南诏军心,使得南诏人知道,中央政府,始终和他们站在一起,从而凝成了一股极强的战斗力。同时,这三万人和南诏军队组成同盟军,待到吐蕃军攻来的时候,他们从南诏出兵,和从巂州攻来的大唐军,取两面夹击的形势,使得吐蕃军首位难得照应。
到了这个时候,大唐的南北千里大包抄阵势,时机也已经成熟,尤其韦皋,这么长时间,无论粮饷,无论士兵,都已经集结晚辈,就等着时机到来,他们就会以他们的无双阵法,开始运动起来,最终给吐蕃人致命一击。
三国军队,都已经攒足了劲儿,在等着鼙鼓响起的那一刻。
三国统帅,都注视着沙盘,在绞尽脑汁地思索着,对手将怎么出兵或防守,以便于趁罅抵隙,将对手一剑毙命。
8
吐蕃出兵,分为两路,一路尘烟遮天,号角遍地,冲向西北,也就是朔方的盐城。他们故布疑阵,旗帜遮天,吼声如雷,气势很大,却是一支偏师。说白了,这支军队一方面是为了转移唐军的视线,让唐军不知他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是吸引朔方军,不让支援剑南道的唐军。另外,还有一个目的,吐蕃赞普的银行卡里没铜钿了,希望用这一支部队去抢劫。他们的对象,是那儿的党项人。党项人善于放牧,牛羊遍野,如果一旦能据为己有,将会为吐蕃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这支军队不多,仅仅三万。
吐蕃的主力有十数万,则“欲悉师出西山、剑山,收巂州以绝南诏”。总之,吐蕃的兵锋,暗藏匣中,仍时时在关注着南诏,准备占领巂州,断绝大唐对南诏的支援,然后再对南诏给予致命打击。
面对吐蕃的闪电出击,德宗皇帝、异牟寻和韦皋,各自对策不一。
吐蕃兵力直逼朔方,德宗很是担心,因为,对方曾几次出兵此处,逼近长安,逼得自己的老爹代宗不得不离开长安。这种局面,他不想在自己的手中出现,于是马上派出快马,送信给韦皋,“以虏多诈,疑继以大军,诏皋深钞贼鄙,分虏势”。他担心,三万人是吐蕃前锋,吐蕃的大军随后到来,到时长安很可能再次处于不守状态,自己也很可能成为逃亡皇帝。因此,他希望韦皋马上出兵,直捣吐蕃,使得吐蕃不得不分军,以减轻朔方的压力,减轻朝廷的压力。
由此可见,元首此时有点慌神。
韦皋马上派人告诉他,别怕,元首。
韦皋告诉元首,吐蕃健儿大多在我们这边,去朔方的只是游骑,他们的目的,“欲掠河曲党项畜产耳”。他嘴里虽这样说,可也有点担心,怕吐蕃入长安的大剧再次上演。于是,针对吐蕃三万骑兵进攻的目的,给元首还出了一个锦囊妙计,“京右诸屯宜明斥候,蚤敛田,邠、陇焚莱,可困虏入”,换言之,也就是多派侦察兵,观察吐蕃骑兵行踪,积极防守,给予强有力的阻击。同时,赶快将田里的庄稼收了,粮食藏起来,山草也烧掉,让吐蕃军来,没饭可吃,没草喂马,不战自败。
高明之人,对敌时都善于针对敌人缺点入手。异牟寻也曾运用过坚壁清野的办法大败吐蕃军。现在,韦皋也用了这一招。
对于吐蕃人的进攻,异牟寻显然也看走了眼,当然,厉害所在,不容他不如此。他此时心情,和德宗很有点相似。他担心自己的首都阳苴咩城,怕吐蕃人奋兵直进,占领阳苴咩城,让自己变成流浪汉。因此,给韦皋去信,告诉他,吐蕃人很可能是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虏声取巂州,实窥云南,请武免督军进羊苴咩。若虏不出者,请以来年二月深入”,吐蕃人表面说要去占领巂州,很可能是窥测云南,窥测自己的首都,请赶快派你的前敌总指挥武免来,带着他的军队帮我守阳苴咩城。吐蕃人来,我们联手打败他;如果不来,明年二月,我们将重拳出击,直捣吐蕃腹心。
面对桌案上各路告急文书,韦皋很镇静。他知道,吐蕃出兵,目的不在别处,在于巂州。
可是,他也不敢轻视大唐元首的要求,还有和异牟寻的盟约。于是,他桌案一拍,开始了一次剑南道最大规模的出兵。
这次出兵,声势浩大,不同于以往,“皋遣大将陈泊等出三奇,崔尧臣趋石门无衣山,仇冕、董振走维州,邢玼出黄崖略栖鸡、老翁城……师无虑五万,以八月悉出塞四处出击”。
这,既是主动出击,也是对德宗“钞贼鄙,分虏势”的命令的贯彻,更消除了异牟寻心里的担忧。
南诏军队,马上相应,在异牟寻的率领下,配合唐军,一起高喊口号向吐蕃军队展开进攻。
这是一声号角,在整个战场上吹响。
战马嘶吼,刀光闪耀,鼙鼓如雷,烽烟滚滚。
唐朝的南北夹击阵势,开始展开,并展现出其强大的威力。“是时,回鹘、太原、邠宁、泾原军猎其北,剑南东川、山南兵震其东,凤翔军当其西”,整个唐军分为三路,采用了大包抄战略,开始了对吐蕃战争的最后一次大反攻。
这次反攻,捷报频传,各路均取得胜利,“振武、灵武兵破虏二万,泾原、凤翔军败虏原州”,可是,吐蕃健儿强悍善战,虽然失败,却抵死不退,竭尽全力想要完成自己的战略任务。
蜀军和南诏联军处于吐蕃国境边,乘势而入,奋勇直前,取得的战果最为辉煌,以至于成为此战的主力军,也直接决定着这场战役的成败。史书记载,“蜀、南诏深入,克城七,焚堡百五十所,斩首万级,获铠械十五万”。尤其“获铠械十五万”,等于间接说明,此战联军大败吐蕃军十五万,有的说十六万,大致不差上下。
随之,联军开始进攻吐蕃战略要地维州。
这次进攻,不在于攻城拔地,在于吸引进攻朔方的吐蕃军。果然,吐蕃进攻朔方的军队,再也没心思完成战略任务了,因为,他们本土已经收到进攻,于是,全军再次打马回头,向维州进发。为了和蜀、南诏联军一战定赢输,重新组合,组成十万援军,“赞普遣论莽热以内大相兼东境五道节度兵马都群牧大使”,马蹄飞舞,前来解围。
在这儿,吐蕃军又犯了用兵大忌。他们千里来援,气喘吁吁,人困马乏,正所谓“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到了维州,军势已挫,精疲力竭,战斗力大打折扣。
联军还有更高明的一招等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法——围城打援。所谓的围城打援,就是围着敌人一城不攻,吸引敌人的援军,半途设伏,予以歼灭。这样,城内敌人自然胆破,乖乖投降。
联军这次围城打援,十分成功,效果显著。
联军面对十万吐蕃军,“据险设伏以待之,先出千人挑战”。吐蕃军司令论莽热一见,呵,就这么点人啊,还敢来挑战,灭了他。于是,他马鞭一指,十万吐蕃人马呼喊冲锋,进入联军埋伏圈,一时“发伏掩击,鼓噪雷骇,蕃兵自溃,生擒论莽热,虏众十万,歼夷者半”。十万吐蕃军,几乎被歼灭一半,总司令论莽热也做了俘虏,被抓住送到了长安。
对于这位论总,德宗相当大度,将他侵略中原的罪恶,从头到尾数说了一边,然后释放了他,让他住在长安,最终老死。
此战,大唐和南诏彻底击败吐蕃。吐蕃铁骑,成为明日黄花。
和平,永远是以铁血捍卫的。
吐蕃赞普虽然好战,虽然有征服大唐和南诏的野心,面对如此失败,也不得不放弃了战争,垂头丧气地回到谈判桌前。
第二年,赞普就主动派出使者,来到长安,向唐朝提出求和,从此,吐蕃健儿的马队渐渐远去,走入历史的天际,留下一撇强悍倔强的背影。唐朝数十年边患,一朝清除,朔方和蜀地,一片歌舞升平,正应了诗人诗歌里“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的句子。大唐京师受逼,将败兵残的现象,也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
为了奖励韦皋此战成果,以及在反击吐蕃中的作用,唐德宗下发文书,赐封韦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检校太尉、中书令、南康郡王”,官职大了去了。
在此战中,南诏“攻其腹心,俘获最多”,也获益最大。随着吐蕃败退,南诏土地、人口,都得到空前发展,一时盛于西南,俨然西南一个大国。
这,也就是南诏中兴。
南诏中兴,和大唐中兴几乎是同步的。没有大唐中兴,也不可能有南诏中兴;没有大唐与南诏的联合,击败吐蕃,几乎是不可能的。分则两失,合在双赢,是大唐和南诏联合的最好的证明,也为后世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这个联合,是异牟寻一手创造的。
这个联合,是唐德宗一手创造的。
这个联合,更是韦皋一手创造。
就这点来说,在历史上,这三人都算得洞悉时局者,算得当时的豪杰之士。他们,在那个时代,在他们所在的位置,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
作者编辑简介
余显斌,现任教于陕西省山阳县山阳中学,《读者》《意林》《格言》《百花园小小说》《新青年》《文苑》资深签约作家,至今出版文集二十一部。2003年写作至今,在《人民文学》《福建文学》《百花园》《四川文学》《故事家》等几百种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三千余篇、共一千多万字,几百篇被各种选刊选本选用,《父亲和老黄》《废墟的谎言》《拯救》《水色荡漾的小镇》等三百余篇文章在国家、省、市各级征文中获奖,《知音》《生命的声音》《大唐柳色》《杜牧的江南》《一轮中国月》等七十余篇文章被各种高考会考、联考、中考以及其他考试选做考题,《敦煌感怀》被选入2013年八年级语文试用读本, 2008年入选全国十大小小说新秀,2015年入选“十大小小说作家排行榜”,曾受到过《疯狂阅读》《少男少女》《意林》《读友》等刊物的独家采访和报道。
吴家良,云南大学哲学学士,大理州破格中职新闻编辑,大理历史文化践行者。理论文章《浅谈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之路》《西部城镇化的战略构想》《建立农村经济市场保障机制》《南涧跳菜文化艺术融入国内外餐饮服务和文化娱乐的途径探索》共50多篇论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改革报》《经济问题探索》等国家、省、州重点刊物上发表。《无量山中唱情歌》《大理,徐霞客未了之兴》《金庸无量缘》《无量樱花》《怒江冬记》等300多篇次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今古传奇》等重点文学刊物发表。出版个人理论研讨论文集《我思 故我在》和文学作品集《无量山故事》。编辑出版《大理 徐霞客未了之兴》(散文集)《南诏二百年》《大理王朝三百年》(上、下卷)《九百年山河》《徐家往事》等文学文化文史著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13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