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氓的主要意思)

流氓”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典型的贬义词,有名词和动词两个义项。名词义项为“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有时也指那些对他人不尊重、对他人有语言或行为攻击的人。动词义项为“施展下流手段放刁、撒赖等恶劣行为”。但在这个词产生之初,却并没有这样的贬义色彩。

先来看“流”。在古代,“无地者为流”。也就是说,没有土地的人,一律被称为“流”。在《说文》中,许慎释“流”为“水行也”。后以“水行”之义,借为“无地者”。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所以,土地称为一切的基础。拥有土地的多寡,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政权或国家的强弱。为此,逐渐形成了浓厚的家国观念。如果没有强大的农业生产力,国力就会衰微。所以,古代人们就把土地看得很重,农业也就称为社会的第一生产力,而从事农耕的人也就当然受到重视 。

在农耕社会中,拥有土地和没有土地的人也就大不同了。“流”,从本义“水行”,借指无地之人,亦即“流民."。因为没有土地,所以就居无定所,也无固定职业和收入,往往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所以,这些人常常为了生活,去做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故为人所不齿。管子说得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早在马克思之前的两千年前就提出来了,发明权应是管仲

和“流氓”之“流”意思相同的语素还有“流寇”,义指“流动不定的土匪”;同样,“流民”即指“因遭遇灾害而流亡外地,生活没有着落的人”。抗战时期,百姓民不聊生,画家蒋兆和先生作大幅油画《流民图》来反映现实,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称为不朽的典型。

再来看“氓”字。

“氓”的本义,《说文》称,“(氓)民也”。而“民”即人也,今天的“人民”一词,乃同义并列语素。也就是普通的大众。形声字,从民,亡声。《诗经·卫风·氓》:“氓之嗤嗤,抱布贸丝。”其中的“氓”即其本义,故郑玄注“氓,民也。”后又指“野民”,周朝指居住在鄙野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这些人是没有自己的私有财产的,包括房子。所以,后来也有人称“没有房子(住)的人“为“氓”,其说有自。

如此,把“流(没有土地的人)”和“氓(没有房子居住的人)”合为一词,即是“流氓”。没有土地,无以为生;没有房子居住,无以为家。这样的一个社会阶层,也就是“流民”,就是典型的无业游民。他们居无定所,只有四海为家;抑或为人奴隶,受尽屈辱。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很多时候往往生活难以为继。为了生存,往往会突破社会法律和是个人道德的底线,有时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所以后来人们就把 品质恶劣、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称为“流氓”;把种种恶劣下流的行为,也称为“流氓”。“流氓”到了现代,实打实成了一个贬义词了。

“流氓”一词称为贬义,至迟在清代的一些笔记小说中就已开始使用。1931年,鲁迅在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就作过《流氓与文学》的演讲。其中曾对“流氓”一词作过如此界定:“流氓等于无赖子加上壮士、加三百代言。流氓的造成,大约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孔子之徒,就是儒;一种是墨子之徒,就是侠。这两种东西本来也很好,可是后来他们的思想一堕落,就慢慢地演成了‘流氓’”鲁迅的这短话,其实也就是在说“流氓”一词的演变,是如何从一个并无褒贬的中性词,慢慢演变为一个专门用于贬义的词语的过程。

从词义演变的角度来看,“流氓”一词也说明了,词义是不断演变的,而非一成不变的。词义的演变是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似乎是一条千古不易的真理。

再回到管仲的那两句话上来。后世的孔子就感叹地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意谓管仲的教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也这样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然后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孟子的话,放到今天,也同样有借鉴的作用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13186.html